摘要:目的 分析冠心病患者的血液檢驗指標,為臨床診治工作提供科學依據(jù)和參考。方法 選取我院于2013年7月~2014年6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40例作為觀察組,同期體檢健康者40例作為對照組。通過檢測兩組的各項血液檢驗指標,來分析檢測結(jié)果。結(jié)果 觀察組患者的紅細胞分布明顯大于對照組,肌酸激酶同工酶、心肌肌鈣蛋白指標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jié)論 對于冠心病患者而言,檢測血液中的紅細胞指標,可以判斷患者的病情和預后情況;分析肌酸激酶同工酶、心肌肌鈣蛋白的變化,可以判斷患者心肌受損程度。因此血液指標檢驗能夠?qū)谛牟』颊哌M行正確診斷和預后指導。
關(guān)鍵詞:冠心病;血液檢驗指標;臨床價值
冠心病是冠狀動脈功能病變或器質(zhì)性病變引起的心肌損傷,表現(xiàn)為心肌需求和血液供給不平衡。調(diào)查研究顯示,伴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該疾病的發(fā)病率呈現(xiàn)出逐年上升的趨勢,嚴重危害到患者的身心健康[1]。相關(guān)文獻指出,對血液指標進行檢測,能夠?qū)谛牟〉脑\治提供科學的依據(jù)[2]。對此,本文選取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40例進行分析,對其進行各項血液指標檢測,結(jié)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3年7月~2014年6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40例,將其作為觀察組。其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齡在41~75歲,平均年齡(62.5±2.4)歲。選擇同期進行體檢健康人員40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齡在40~73歲,平均年齡(61.0±2.1)歲。兩組在性別、年齡等資料上不存在顯著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兩組進行靜脈取血2 ml,要求清晨空腹完成。血液標本采集完成后的2 h內(nèi),進行各項指標的檢測。使用儀器是全自動血液分析儀、電化學發(fā)光免疫分析儀,以及相關(guān)配套試劑。檢測方法選擇酶速率法和免疫濁度法。對各項檢測指標進行完整記錄,最后進行統(tǒng)計、分析和對比。
1.3觀察項目和指標 ①對比兩組之間的血液檢驗指標,包括紅細胞分布(RDW)、血小板分布(PDW)、血小板數(shù)量(PLT)、血小板壓積(PCT)、平均血小板體積(MVP)。②將觀察組分為觀察組1(心絞痛組)和觀察組2(心肌梗死組),對比幾組之間肌酸激酶同工酶、心肌肌鈣蛋白的檢測結(jié)果,包括高敏心肌肌蛋白(hs-cTnT)、心肌肌鈣蛋白(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使用(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說明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jié)果
2.1兩組在血液檢驗指標上的比較 兩組在PDW、PLT、PCT、MVP等指標上沒有明顯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但觀察組患者的RDW明顯大于對照組,對比差異明顯,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幾組在肌酸激酶同工酶、心肌肌鈣蛋白上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肌酸激酶同工酶、心肌肌鈣蛋白指標明顯大于對照組,且觀察組1、2組間對比差異明顯,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血液中紅細胞指標的增加,會對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率、死亡率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因此可以將其作為冠心病患者發(fā)生心血管疾病的預測指標。紅細胞的增加,是因為冠狀動脈病變導致血管的管腔變窄,心肌缺氧缺血、灌注損傷,促使炎癥因子表達上升,促進了紅細胞的增生[3]。本次研究中,患者RDW水平為15.87%,高于健康人群的13.02%。另外,心絞痛患者心肌損傷小,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損傷大,這就導致如cTnI、CK-MB等特異標志物的水平改變[4]。本次研究中,心肌梗死患者的cTnI、CK-MB等指標高于心絞痛組,且高于健康人群。
綜上,對于冠心病患者而言,檢測血液中的紅細胞指標,可以判斷患者的病情和預后情況;分析肌酸激酶同工酶、心肌肌鈣蛋白的變化,可以判斷患者心肌受損情況。因此血液指標檢驗能夠?qū)谛牟』颊哌M行正確診斷和預后指導。
參考文獻:
[1]李龍強.不同血液檢驗指標在冠心病患者中檢測分析[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4,05(09):65-66.
[2]丁弘.冠心病患者血液檢驗的相關(guān)指標檢測[J].海南醫(yī)學院學報,2014,05(07):710-711+715.
[3]劉萍,周淑英.359例冠心病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分析[J].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2010,20(15):104.
[4]陳玉玉,張風華,顏向軍.冠心病患者血液流變學常用指標觀察[J].南華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4,01(12):61-62.
編輯/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