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梗阻是外科常見急腹癥。近年來,隨著高端CT機在縣級醫(yī)院投入使用,在腸梗阻診斷中的應用迅速增加。其診斷速度與B超相似,不受腸管內(nèi)氣體干擾,更重要的是,由于能進行連續(xù)快速容積掃描,結合后處理技術,更有利于準確顯示腸梗阻的部位和原因,能明顯降低死亡率,改善預后。基于此,筆者回顧性分析了30例均在我院64層螺旋CT診斷為腸梗阻的患者資料,以探討其在腸梗阻診斷中的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搜集2013年6月~2014年6月本院經(jīng)手術或臨床證實的30例腸梗阻病例進行回顧性分析。納入標準:①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腸梗阻癥狀:首發(fā)癥狀為突然劇烈的腹部絞痛,伴腸鳴,疼痛部位常位于臍周,間歇期無疼痛,腹痛時常立即發(fā)生惡心嘔吐、腹脹,肛門停止排氣排便;②診斷均經(jīng)手術或臨床證實;③CT圖像質量優(yōu)良,可以用于診斷。30例患者中,男19 例,女11例。年齡8~75歲,平均55歲。23例經(jīng)手術證實,7例經(jīng)臨床保守治療后,腸梗阻癥狀及腹部CT或腹部X線片的腸梗阻征象消失。
1.2方法 采用NeuViz 64層容積CT機,進行全腹CT掃描。患者取仰臥位,掃描范圍為從肝臟平面至恥骨聯(lián)合水平,不使用腸道口服對比劑。掃描參數(shù):管電壓120kV,管電流375mA,掃描層厚0.625 mm,層間距0.625mm,重建層厚7.0mm,層間距7.0mm。24 例同時行動態(tài)增強掃描,采用雙筒高壓注射器經(jīng)肘靜脈注入對比劑碘伏醇(340mgI/ml)80~100ml,注射速度3.5ml/s。行動脈期和門靜脈期掃描,延遲時間分別為25~35、60~70s。圖像進行冠狀面和矢狀面重建。
1.3 CT診斷方法CT診斷腸梗阻的判斷標準:①腸梗阻的判斷:小腸腸管擴張內(nèi)徑大于2.5cm[1],結腸擴張內(nèi)徑大于6.0cm;見到近側腸管與塌陷或正常管徑的遠側腸管之間的\"移行帶\";②梗阻部位的判斷:從遠側腸管開始,逆行向近側腸管追蹤,直至遇見擴張的腸管即可確定為梗阻部位,通過比較擴張腸管與塌陷或正常腸管的分布及多少來判斷梗阻平面的高低;③腸梗阻病因診斷正確的標準:\"移行帶\"發(fā)現(xiàn)明確病變并能初步判斷為腫瘤、腸套疊、腸扭轉、疝、炎癥等,\"移行帶\"未發(fā)現(xiàn)明確病變則考慮粘連為梗阻原因。
2 結果
30例腸梗阻病例中,CT均能顯示腸管呈節(jié)段性或普遍性擴張、積液、積氣、或氣液平面,敏感性為100%。運用冠矢狀位重建,診斷小腸梗阻21例,結腸梗阻9例。30例腸梗阻的病因診斷正確率為90%,因3例動力性腸梗阻被診斷為粘連性腸梗阻。30例病例中,腸道腫瘤13例,手術治療10例,保守治療3例;腸道轉移瘤1例,有肺癌病史;腸外腫瘤壓迫致腸梗阻1例,為胰腺癌;粘連性腸梗阻7例,均做手術治療,其中1例粘連性腸梗阻患者,手術解除粘連帶后,發(fā)現(xiàn)回腸末端存在炎癥性狹窄;腹股溝疝2例,CT可顯示疝入的腸管呈囊袋狀改變,1例有絞窄改變,腸壁強化減弱,行手術治療,另1例手法復位;腸扭轉2例,1例為盲腸扭轉,1例為乙狀結腸扭轉,梗阻部位腸系膜出現(xiàn)\"漩渦征\"[2],均有絞窄改變;腸套疊1例,增強掃描可清晰顯示套入的腸壁、腸系膜血管及系膜脂肪,可見絞窄改變;其余3例未見明顯器質性病變,為動力性腸梗阻,均作保守治療。
3 討論
國內(nèi)外文獻[3、4]均認為,近年來多層CT檢查技術的發(fā)展,極大提高了腸梗阻的診斷水平。多排螺旋CT空間分辨率、時間分辨率以及密度分辨率更高,有強大的圖像后處理功能,更有助于判斷腸梗阻部位、病因及其它并發(fā)癥 ,增強掃描更可以提高診斷的準確率。
3.1 CT在腸梗阻原因診斷中的作用 文獻報道,X線平片、B超和CT對腸梗阻病因的診斷的準確性分別為7%、23%和87%[5]。不同病因所致腸梗阻的CT征象也具有一定的特征。
3.1.1 腫瘤性腸梗阻 CT表現(xiàn)為梗阻部位(移行帶)軟組織腫塊或腸壁不規(guī)則增厚。13例腸道腫瘤中,有8例結腸腫瘤在X線灌腸時即已發(fā)現(xiàn),而10例經(jīng)手術的結腸腫瘤病例均為結腸癌。在診斷腫瘤性腸梗阻時,要注意以下幾點:①對沒有特殊病史(如手術、外傷、感染等)的老年患者,一定要仔細觀察梗阻部位有無新生物;②對于腸套疊引起的梗阻,在成人要進一步尋找隱匿的原發(fā)病灶,腸套疊的病因與腸管解剖特點(如盲腸活動度過大)、病理因素(如腸息肉、腫瘤)以及腸功能失調、蠕動異常等有關。本組1例腸套疊未找到腫物,與患者長期腹瀉導致腸功能失調有關;③腹部惡性腫瘤術后常引起腸梗阻,結直腸癌術后腸梗阻發(fā)生率約為28%,卵巢癌術后腸梗阻發(fā)生率高達42%[6]。
3.1.2 粘連性腸梗阻 腸粘連是造成腸梗阻最常見的病因之一[7],但本組病例低于腫瘤性腸梗阻,分析與樣本過少有關,其CT表現(xiàn)特征是在梗阻部位(移行帶)腸壁光滑,見不到明確的器質性病變。本組7例中,有6例有腹部手術史,在分析時結合病史,故而能正確診斷。
3.1.3 腹內(nèi)外疝 腹外疝診斷容易,CT主要判斷有無絞窄及其他合并癥,本組2例腹外疝有1例絞窄。腹內(nèi)疝特點:腹腔內(nèi)見成團的富含血管的脂肪組織(腸系膜)及局限性擴張更明顯的腸管。
3.1.4 其他原因 膽石癥腸梗阻CT表現(xiàn)具有特征性:膽石都較大,直徑可達4cm,梗阻部位一般都在回腸下段,這與回腸較空腸細有關,有膽石癥史。感染性病變所致腸梗阻,本組有1例為回腸末端炎癥。
3.2 CT是診斷絞窄性腸梗阻最好的方法 文獻報道,CT診斷絞窄性腸梗阻特異性很高[6],通過顯示腸壁不強化或強化差、結合腸系膜血管異常走行、廣泛腸系膜血管集中和大量腹水來判斷腸絞窄的存在。本組4例絞窄病例,由于64層CT及時作出診斷,立即手術治療,未造成腸壞死,所以不必行腸切除腸吻合手術,避免給患者造成更大的痛苦。
總之,64層螺旋CT對腸梗阻的病因判斷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可以迅速判明梗阻部位及原因,同時還能觀察腸管周圍的情況,有利于臨床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從而改善患者預后,降低死亡率。
參考文獻:
[1]唐平,張勇昌,陳惠琴.住院患者雙重及多重耐藥菌感染的調查[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09,8(6):418-419.
[2]黃進,趙廷常,李文華,等.急腹癥影像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102-103.
[3]胡如浩.螺旋CT掃描行多平面重建成像對急性腸梗阻的診治價值[J].現(xiàn)代診斷與治療,2013,24(1):108.
[4]Islan SR,Boksh Z,Ahaduzzaman M,et al.A case of ileo_caecal Crohn's disease presenting as acute intestinal obstraction[J].M ymensingh Med J,2012,21(4):741-744.
[5]SuriS,GuptaS,Sudhakar PJ,et al.Comparative evaluation of plainfilms,ultrasoun and CT in the diagnosis of intestinal obstruction[J].ActaRadiol,1999,40(4):422-428.
[6]郭啟勇 主編.實用放射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747.
[7]郭永強,涂大有,賴菊花,等.粘連性腸梗阻的多層螺旋CT成像特征[J].中國CT和MRI雜志,2009,28:67-69.
編輯/成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