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科從2013年開始應用無創(chuàng)呼吸機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呼吸衰竭,共有28例,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8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OPD)并呼吸衰竭的患者,其中男性25 例,女性3例,年齡均﹥65歲。診斷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病診治指南(2013年修訂版)。應用時間從最早發(fā)病后來12h~1w。
1.2 方法 對于神志清楚者給低流量吸氧、抗感染、排氮、抗炎、解痙平喘、對癥支持治療,仍有胸悶、指博氧仍不能》90%情況時,應使用無創(chuàng)呼吸機。吸氣相壓力(IPAP)、從小量開始,漸加量至呼吸平穩(wěn)。對照組同期隨機患者病情基本相同(共同28例)經上述保守治療無效時予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使用無創(chuàng)呼吸機。
1.3 觀察項目 觀察各組治療前后二氧化碳(PCO2)、氧分壓(PO2)、痰液、神志、血常規(guī)、呼吸機使用時間、胸片、脫機情況。
1.4療效判斷標準 好轉:PaCO2、 PaO2基本正常,感染基本控制,脫機3d以上。
2 結果
2.1 19例經無創(chuàng)呼吸機治療好轉出院,3例經氣管插管治療后拔除氣管插管,再經無創(chuàng)呼吸機治療后好轉,6例先行無創(chuàng)呼吸治療效果不佳,經氣管切開后予呼吸機輔助通氣,其中有3例好轉,3例死亡。
2.2在COPD患者中如果患者神志清楚,自主咳痰,此時上無創(chuàng)呼吸機,能在短時間內明顯改善患者呼吸,提高氧分壓,降低PaCO2濃度,使患者心率減慢,呼吸情況大為改善,病情平穩(wěn)。6h后各參數較之前相比P<0.05,表1。
2.3無創(chuàng)呼吸機較之有創(chuàng)呼吸機,有明顯的優(yōu)勢,感染率下降,患者適應能力強,無創(chuàng)傷易于接受,防止意外事故的發(fā)生,減少病死率。對照組治愈率39.3%,治療組治愈率78.6%(<0.05)。
3 討論
無創(chuàng)呼吸機近幾年比較流行,使用方便又沒有改變呼吸生理學,患者易于接受。在治療COPD患者效果明顯,對比有創(chuàng)呼吸機有很大優(yōu)點。①方便:使用儀器時簡單易行,無需插管,這樣使經過沒有正規(guī)培訓的醫(yī)生也能很好的掌握和使用。②使用時患者痛苦較少:大多數患者在開始使用時有少許不適,經過一段時間適應后往往較能耐受。較之氣管插管,時常有管子被患者自行拔除,有很大的安全性。對照組有8例患者自行拔除,導致病情加重。③避免了交叉感染又進一步感染可能:在氣管插管及切開后由于大量吸痰及呼吸道暴露于空氣中,此時往往會引起交叉感染及感染加重,導致病情惡化或拔管困難。對照組100%感染,有20例有兩種細菌感染,有7例有霉菌感染。④可以防止痰栓形成及異物梗阻:由于護理不當、氣管濕化不夠、吸痰次數偏少、吸入氣體干燥,濕度過低,往往造成痰栓形成,導致被痰痂阻塞,或護理不當,異物墜入氣管中引起急性窒息。⑤患者飲食正常:在COPD中,加強營養(yǎng)是治療關鍵因素,氣管插管及切開患者往往進食困難,疼痛或只能進食流質飲食,而使用無創(chuàng)呼吸機患者,可短時間脫下面罩正常飲食。⑥脫呼吸機指征較寬容易掌握:一般情況下,只要感染得到控制,患者呼吸有力,痰液能自行排出就能間斷脫機,指博氧降低或有癥狀時再用,直至完全脫機。治療組平均脫機時間7.5d,對照組15.7d。⑦呼吸機使用適應證擴大:由于無創(chuàng)呼吸機主要是靠患者自主呼吸,機器予以加壓輔助且壓力較之有創(chuàng)呼吸機定容定壓時較小。這樣在過去認為是使用呼吸機禁忌證的患者,如心肌梗死、肺大泡、氣胸患者,也可在適當處理后使用。⑧對意外情況處理簡單:對有突然的呼吸機停電而設備又沒有備用電池、氧氣的停止、導管脫落阻塞、呼吸機突然故障停機,有用有創(chuàng)呼吸機時如遇到上述情況,處理速度慢,會導致患者窒息死亡。而使用無創(chuàng)呼吸機時,只需摘下面罩,有時患者自己就能做到。⑨使用無創(chuàng)呼吸機時省去了有創(chuàng)機器上的很多參數,真正做到了\"傻瓜\"模式??梢哉f無創(chuàng)呼吸機為我們治療COPD合并呼吸衰竭提供了新方法、新思路,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劉大為.實用重癥醫(yī)學[M].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131-133
[2] 敖艷風.機械通氣患者的特點 [J].臨床肺科雜志, 2008, 13(11):1518.
[3] Wenzel V,Krismer AC,Amtz HR,et al.A comparison of vasopressin and epinephrine for out-of-hospit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J]. N Engl J Med,2004,350:105-113.
[4] Bottiger BW,Bode C,Kern S,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hrombolytic therapy after initiaally unsuccessfu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 prospective clinical trial[J]. Lancet,2001,357:1583-158.
[5] Vickers A, Goyal N, harland R, et a1. Do certain countries produce only positive res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controlled trials[J]. Control Clin Trials,1998,19:159-166.
編輯/王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