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腦復康穴位注射聯(lián)合早期康復治療腦梗塞的臨床價值及可行性。方法 收集2013年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腦梗塞患者98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9例。對照組行早期康復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家用腦復康穴位注射,比較兩組的療效。結果 觀察組的6個月死亡率為6.12%,與對照組的10.20%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BI值顯著高于對照組,而OHS及NIHS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治療期間均未見明顯不良反應。結論 腦復康穴位注射聯(lián)合早期康復治療腦梗塞可改善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缺損癥狀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提高運動功能,降低病殘度,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及患者的生存質(zhì)量,且安全性好,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腦梗塞;腦復康;穴位注射;臨床療效
腦梗死是臨床常見缺血性腦血循環(huán)障礙性疾病,主要臨床特征為起病急驟以及局灶性神經(jīng)功能缺損,患者常表現(xiàn)為感覺、運動、語言以及認知功能障礙等,以失語癥和偏癱最為常見[1]。我院對腦梗死患者在常規(guī)早期康復治療的基礎上,加用腦復康穴位注射,獲得了顯著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3年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腦梗塞患者98例,均經(jīng)顱腦CT以及MRI檢查確診?;颊呔鶡o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無意識障礙,除外腦出血患者、合并高滲性昏迷、糖尿病酮癥酸中毒者、合并老年癡呆以及帕金森等影像智力及運動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9例。觀察組中,男31例,女18例,年齡51~75歲,平均為(59.4±3.2)歲;梗死灶部位:20例基底節(jié)區(qū),8例顳頂交界區(qū),7例額葉,5例顳頂枕交界區(qū),5例顳葉,4例放射冠。對照組中,男30例,女19例,年齡47~75歲,平均為(58.3±5.5)歲;梗死灶部位:21例基底節(jié)區(qū),8例顳頂交界區(qū),6例額葉,5例顳頂枕交界區(qū),5例顳葉,4例放射冠。兩組年齡、性別以及梗死灶部位等均無明顯差異(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本組予以早期康復治療,視病情予以吸氧、降顱內(nèi)壓、頭枕冰袋、營養(yǎng)神經(jīng)、抗血小板凝集、抗感染、降血糖、控制血壓、維持水電解質(zhì)平衡以及維持呼吸道通暢等對癥支持治療。同時根據(jù)患者的病情配合一對一規(guī)范性康復訓練,包括予以睡軟硬度適中的床墊、定時變換體位、維持良好的肢體位、進行被動活動、作為訓練、床上動作訓練以及綜合能力訓練等。
1.2.2 觀察組 本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腦復康穴位注射,對于存在上肢癱瘓者,取患側合谷、外關、臂脯、肩髃以及曲池;對于下肢癱瘓者,穴取患側髀關、環(huán)跳以及陽陵泉;對于中樞性面癱者,穴取患側頰車、地倉、廉泉以及對側合谷;對于二便失禁者,穴取三陰交和關元。取上述穴位中的5個穴位,常規(guī)消毒后,采用7號頭針注射器抽取5ml腦復康注射液,快速進行皮下穿刺并緩慢進針,待針下得氣且回抽無血以后,緩慢推入藥液,1ml/穴,上述諸穴輪流交替選用,1次/d,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3d,連續(xù)治療3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①統(tǒng)計兩組治療后1個月及6個月病死率;②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后1個月采用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評分(NIHSS)、牛津殘障評分(OHS)進行評價患者的功能程度;③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后3個月采用BI指數(shù)以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評分評價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④統(tǒng)計兩組觀察期間不良反應情況。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數(shù)據(jù)以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8.0分析,以(x±s)表示計量資料,經(jīng)t檢驗;以率(%)表示計數(shù)資料,經(jīng)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病死率比較 兩組治療后1月內(nèi),觀察組有2例死亡,對照組有3例死亡;隨訪6個月,觀察組死亡1例,對照組死亡2例。觀察組的6個月累計死亡率為6.12%(3/49),對照組為10.20%(5/49),兩組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BI、NIHSS及OHS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后BI計分顯著提高,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OHS及NIHSS評分均顯著降低,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3 兩組安全性比較 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均未發(fā)生明顯不良反應,經(jīng)肝腎功能檢查以及臨床觀察未見異常,安全性較好。
3 討論
腦梗死后如不予以及時有效的治療以及康復訓練,可能發(fā)生廢用綜合癥以及誤用綜合征,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早期及時予以有效治療是改善臨床預后及患者生活質(zhì)量的關鍵[2]。目前已有諸多研究表明,對于生命體征平穩(wěn)且神經(jīng)學癥狀無進行性加重的患者,在腦梗死后早期予以康復治療具有重要意義,且在發(fā)病后48h內(nèi)即開始進行早期康復訓練,有利于提高治愈率并降低病死率和病殘率[3]。
腦復康注射液的主要成分為γ-氨基丁酸衍生物,其能夠直接對大腦皮質(zhì)產(chǎn)生作用,從而激活、保護并且修復患者的神經(jīng)細胞,進而提高腦組織對于葡萄糖的有效利用率以及能量儲備,從而改善患者的腦部功能[4]。穴位注射藥物療法是一種綜合針刺與藥物的綜合療法,經(jīng)穴位注射藥物能夠使藥物直接作用于病變局部,使得藥物能夠更快到達靶部位,并可提高局部藥物有效濃度,從而增強藥物作用效果。同時,藥物經(jīng)穴位注射后可停留較長時間,從而延長藥物對于穴位的刺激作用,且藥物用量較小,僅為靜脈用藥的1/4,可減少藥物副作用[5]。本研究中,觀察組在早期康復治療的基礎上,加用腦復康穴位注射,BI值較對照組顯著提高,而OHS及NIHSS評分較對照組顯著降低,提示腦復康穴位注射聯(lián)合早期康復治療能夠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缺損以及生活質(zhì)量,并可降低患者的病殘程度。在治療過程中未見任何不良反應,安全性較好。在病死率方面,兩組無明顯差異,但觀察組仍表現(xiàn)出降低趨勢。
綜上所述,腦復康穴位注射聯(lián)合早期康復治療腦梗塞療效顯著,可改善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缺損癥狀以及日常生活能力降低病殘度,不良反應少,是一種安全可靠的治療方案,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鄧開珍.血寧加腦復康治療腦梗塞療效觀察[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2,10(10):109-110.
[2]周卉芳.奧扎格雷鈉聯(lián)合腦復康注射液治療腦梗死的療效觀察[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1,05(10):83-84.
[3]吳向斌,張紅.舒血寧加腦復康治療腦梗死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2,7(34):149-150.
[4]孟慶超.腦梗塞的早期康復治療[J].醫(yī)藥前沿,2013,(10):304.
[5]崔曉倩.腦梗塞患者早期康復治療病例觀察研究[J].科學技術與工程,2010,10(19):4759-4761.
編輯/成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