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本地區(qū)手外傷住院患者發(fā)病原因及護理對策。方法 找出護理工作中應該注意的問題,最大限度恢復手的功能,幫助患者提高生活質量、促進康復。結果 護士以高質量、高效率的護理措施為患者創(chuàng)造以利患者手術和預后的必要條件。結論 良好的護理管理模式可以減少日常護理工作中的失誤,避免了不必要的風險。
關鍵詞:手外傷;護理對策;康復
雙手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最常用到的一個器官,由于手部在多數(shù)情況下沒有太多的保護,而又需要不斷地接觸各種工具和物件,在外傷(如摔倒或撞擊)時,其反射性地扶持、支撐,也使得它成為全身最易受傷的一個部分。也正是因為雙手的重要性,如何正確地處理手部的外傷,使其得到更快、更完全的功能和外觀的恢復,也就成為廣大患者和手外科醫(yī)生所共同關注的問題。
事實上,長期的臨床實踐證明,只有醫(yī)患共同努力,才能使手外傷的恢復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在手外傷的治療過程中,除了醫(yī)生的判斷準確、處置得當外,患者的配合和合理的功能鍛煉也至關重要。希望通過此文可以使手外傷患者及其家屬對此類損傷及其治療原則有一個比較初步的認識,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理解手外科??漆t(yī)生的治療目的和手段,以便積極配合醫(yī)生的治療與康復[1] 。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科在2012年~2013年共收治手外傷1781例,其中斷(肢)指再植425例,共植464(肢)指,成活415(肢)指,早期壞死16(肢)指,中期壞死22(肢)指,失敗11(肢)指。清創(chuàng)擴創(chuàng)神經肌腱吻合術1202例,骨折手術427例,男1277例(71.7%),女504例(28.3%);年齡6個月~67歲,平均年齡36.4歲,其中20~55歲1379例,占總數(shù)的77.43%。
1.2 原因分析 手外傷以中青年居多,本區(qū)域30歲以下青年受傷占總數(shù)的41%,性別比例差別大,以男性為主,證明工傷是手外傷的主要原因,受傷后殘障發(fā)生率35%以上(見表1~3)。
2 護理管理
2.1 重點培養(yǎng)護理人員的專業(yè)素質 為了保證修復組織及再植肢(指)體的成活率,必須保證其有良好的血供,對修復組織及再植肢(指)體的血液循環(huán)的觀察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因此要求護士要有良好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對術后患者進行精心的護理和觀察,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報告主管醫(yī)生,對癥處理解決問題,對手術的成功是十分重要的。定期組織??浦R的培訓,重點掌握理論知識和術后患者的觀察和處理方法。注重對離體肢(指)體的保存,以及術前患者的心理、皮膚的準備及相關的檢查。術后病室的環(huán)境要求及體位,患者的血運觀察,衛(wèi)生宣教及康復指導,都要很好的掌握。
2.2 病房管理 病房每天通風換氣,保證病房的空氣新鮮清潔,控制人員的流動,每天用消毒液抹床頭臺柜,定期對病房進行紫外線消毒,禁止在病房吸煙。保持病房一定的溫度和濕度,室溫25℃~30℃,濕度40%~60%,避免室溫過低,和溫差太大,避免對再植肢(指)體的血液再灌注造成影響[2]。
3 規(guī)范化護理措施
3.1 術前護理
3.1.1 心理護理 意外致傷,顧慮手術效果,易產生焦慮心理。應給予耐心地開導,介紹治療方法及預后情況,并給予悉心地護理,同時爭取家屬的理解與支持,減輕或消除心理問題,積極配合治療。
3.1.2 癥狀護理 手部創(chuàng)傷常伴有明顯疼痛,與手部神經末梢豐富、感覺神經末端的位置表淺、腕管內容相對擁擠有關。劇烈的疼痛會引起血管痙攣,還可引起情緒、凝血機制等一系列變化,因此,應及時遵醫(yī)囑使用止痛藥。
3.1.3 清創(chuàng)步驟 用肥皂水沖洗傷口周圍,除去傷口周圍污物;3%過氧化氫溶液洗去血污;0.9%生理鹽水洗去過氧化氫溶液;5%碘伏消毒傷口。
3.1.4 手指離斷傷的護理 立即加壓包扎,將手打開,伸直手指,包扎成板狀。協(xié)助拍片、備血、聯(lián)系手術室,爭取盡早手術。離斷部分保存很重要,為了保護血液的活性成分,正確的方法是用消毒紗布包好,外套塑料袋,保持溫度在0℃~4℃。
3.1.5 重力壓傷性伴粉碎性骨折的搶救 這類患者主要的表現(xiàn)是疼痛、出血、關節(jié)移位,應立即讓患者臥床、患肢抬高、局部加壓包扎止血,觀察血壓,防止發(fā)生疼痛性休克,夾板固定牢靠,防止移位,松緊適宜,勿壓迫局部神經,如近心端肢體伴有大動脈破裂或離斷,需要止血帶止血,嚴密記錄止血時間,放松1次/h,5min后再系好止血帶,如此反復操作。如有休克,遵醫(yī)囑給予對癥治療,如:右旋糖酐-40注射液,或0.9%NS500ml快速靜脈滴注,必要時輸血。
3.2 術后護理
3.2.1 體位 術后1w內患者應臥床休息,患肢高于心臟10~15cm,保證患(肢)指的血供和靜脈回流,減輕水腫和疼痛,手部盡快消腫,可減少新生纖維組織的形成,防止關節(jié)活動受限。用軟枕墊高身體的一側避免患肢(指)受壓,防止局部受壓過久形成壓瘡,臥床期間重視皮膚的護理。
3.2.2 局部保溫 應用60~100W照射燈,距離患處30~40cm照射患肢局部,使患肢局部血管擴張,改善末梢血液循環(huán)。一般術后3~4d內進行持續(xù)照射,以后可以在早晨、夜間室溫較低時照射,術后1w即可停用。
3.2.3 用藥護理 及時、準確地執(zhí)行醫(yī)囑,正確使用解痙、抗凝藥物,如:血栓通,右旋糖酐-40注射液等,以降低紅細胞之間的凝集作用和對血管壁的附著作用,并可增加血容量,減低血液的粘稠度,利于血液的流通及傷口愈合;用藥過程中,需注意觀察藥物不良反應(如出血傾向等)。
3.2.4 病情的觀察與處理 術后每30min~1h觀察患肢(指)傷口滲血及血液循環(huán)情況。血液循環(huán)良好的指標有:皮膚紅潤、甲床粉紅、指腹張力度好、皮溫正常。傷員經受創(chuàng)傷和手術后,失血較多易致低血壓。而低血壓容易使吻合的血管栓塞,直接影響肢體的成活。因此,術后要及時補充血容量,糾正貧血。
3.2.5 疼痛護理 術后常規(guī)應用止痛藥物,同時護理人員應經常詢問患者,正確評估患者疼痛情況,疼痛與損傷的程度和局部活動有關;損傷越重,局部活動受限程度越大,疼痛越劇烈。疼痛一般在傷后2~3d開始緩解,1w左右可適應。
3.2.6 康復鍛煉指導 及時的康復鍛煉可以使再植、修復體的成活率提高,還可以使其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復,因此術后的康復鍛煉非常重要。一般可在術后3~4w開始主動充分的屈曲和伸直手的各關節(jié),以減少肌腱粘連。對于肌腱移位后的患者,在主動鍛煉其移位的肌腱功能時,應結合被移植的肌腱原先的功能進行鍛煉;5~6w開始被動活動,力量由小到大,緩慢進行,不可用力過猛,在開始鍛煉之前先做物理療法,如理療、按摩等。術后5w內不做與縫合肌腱活動相反的被動活動及牽拉肌腱活動,可做被動牽拉肌腱活動,使輕度的粘連被動拉開,但不能用力過猛,以防肌腱斷裂;患者可做有助于改善關節(jié)活動度、肌力及手部協(xié)調運動的練習,如包裝、編織、玩紙牌、彈奏樂器、球類活動等[3]。
4 討論
手外傷極為常見,患者受傷的類型多,壓傷、碾傷、撕裂傷、切割傷等,受傷的輕重程度不一,在就診過程中,規(guī)范化護理可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手外傷護理操作技術難度較高,良好的護理工作是手術成敗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之一,因此護士掌握規(guī)范化的護理操作流程,熟練的操作技術顯得尤為重要,加強護士的專業(yè)素質的培養(yǎng),做好患者心理及康復鍛煉指導,可以減少日常護理工作中的失誤,避免了不必要的風險。
參考文獻:
[1]吳在德,吳肇漢.外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762-773.
[2]李立潔.手外傷術后患者的護理體會[J].臨床護理,2013,12:225.
[3]劉琪,崔金,徐妍,等.手外傷的護理措施[J].中外健康文摘,2013,1(1):282-283.
編輯/成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