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波吉與貝絲》為喬治·格什溫(George Gershwin)的重要歌劇作品,其中的曲目爵士味道濃厚純正,究其根源在于其作品中旋律、節(jié)奏、和聲、結構的爵士音樂特征。本文以這四個方面為突破點,探析喬治·格什溫作品中的爵士音樂創(chuàng)作手法及風格特點及其作品在西方音樂歷史中的重要地位。
關鍵詞:爵士樂 旋律節(jié)奏 和聲結構
喬治·格什溫(George Gershwin,1898—1937)為20世紀以來最重要的現代作曲家之一,為美國的現代音樂及爵士音樂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其創(chuàng)作的歌曲及歌劇是當代音樂劇不朽的佳作。其中《波吉與貝絲》這部黑人的爵士樂歌劇更是獲得了“黑人音樂的林肯”之美譽,它結合了優(yōu)美的黑人藍調、布魯斯、民謠及爵士樂元素,使其成為當代音樂劇的不朽佳作。其中爵士樂的音樂語匯與元素在此部歌劇中占有主導地位,主要受以下幾個方面影響:一是作曲家受爵士樂風格影響的背景及經歷;二是爵士樂風格的旋律特性;三是搖擺音樂的節(jié)奏特征;四是爵士樂風格的和聲進行;五是典型的爵士樂兩部、三部曲式結構。
下面將以此劇中最經典的幾首樂曲“I Love You Porgy(我愛你波吉)”“Summertime(夏日時光)”“I got rhythm(我抓住了節(jié)奏)”為例,探究其中的爵士音樂語匯及創(chuàng)作思維。
一、作曲家受爵士樂風格影響的背景及經歷
喬治·格什溫出生于美國紐約布魯克林區(qū)的一個俄國猶太人家庭,很小的時候便開始系統(tǒng)地學習鋼琴與和聲,并于16歲時找到一份為電影創(chuàng)作插曲的工作。此時,他開始了一些簡單創(chuàng)作,起初的一些作品獲得了小小的名氣。然而這不能滿足他,年少的格什溫并不止步于此,而是立志成為一名真正的作曲家。他萌生了將當時低俗的爵士音樂和布魯斯音樂帶入高雅的音樂廳的想法。這個想法成就了格什溫最為著名的一部爵士風格交響樂作品《藍色狂想曲》。這一巨作于1924年3月發(fā)表,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使格什溫一躍成為世界級的著名作曲家。1928年格什溫在巴黎度假期間推出一部交響詩《一個美國人在巴黎》,更加確定了他在美國樂壇的崇高地位。之后他又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音樂劇,如《開始奏樂》(1927)、《瘋狂女郎》(1930)、《我為你歌唱》(1931)等,引起社會的轟動。其中《我為你歌唱》諷刺了美國的總統(tǒng)選舉制度,具有爵士樂風味,輕松幽默,獲得了普利策獎。
1930年開始,格什溫的音樂創(chuàng)作重心轉移到電影音樂方面,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在1935年創(chuàng)作的黑人歌劇巨作《波吉與貝絲》(porgy and bess)。這部歌劇作品中處處充滿了美國本土氣息,音樂語言主要是爵士樂,布魯斯音樂,黑人音樂的綜合,帶有濃重的美國色彩。正如格什溫自己講的:“我認為爵士樂是一種美國的民間音樂,雖然不是唯一的一種,但卻是非常有影響的一種,它可能比民間任何一種音樂形式更深入地傾注在美國人民的血液和情感中。我相信,通過既有爵士音樂天才又有交響音樂天才的作曲家之手,它可以成為擁有永恒價值的嚴肅交響音樂作品的基礎?!?/p>
二、爵士樂風格的旋律特性
所謂“爵士樂風格的旋律特性”即“即興性”,指旋律的寫作為即興創(chuàng)作的結果。作曲家格什溫鐘愛爵士音樂風格并習慣于爵士鋼琴的演奏手法,創(chuàng)作時即興性很強,習慣使用各種手法將背景的和聲組織為歌曲的旋律,以《summer time》一曲為例,可以看到旋律的即興化創(chuàng)作手法極為明顯,圍繞和聲簡單地使用和弦分解,經過音、裝飾音來組織旋律線條,使得旋律與和聲關系十分緊密,相得益彰。這里列出全曲譜子及旋律手法要點以供參考(見圖1)。
譜例一:
圖1
框1:D同bB為Gm7五音與三音。
框2:重要的音為Gm7和聲骨架音bB,D同二分音符的G和D。C音可看作倚音。
框3:C音為Cm7和弦根音,同時又是F7和弦五音。
框4:同框3手法相同,A音既是Am7-5和弦根音,同時是D7和弦五音。
框5:D音是Gm7和弦五音,同時是C9和弦9音。
框6:手法同框2完全相同,重要的音為Gm7和聲骨架音bB,D同二分音符的G和D。C音為倚音。
框7:同樣是使用和弦音串起旋律,F、D、F為bB大七和弦五音與三音,之后的G、bB為Gm7和弦的根音與3音。
框8:為C7和弦的9音與7音。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出,作曲家根據和聲的框架即興創(chuàng)作旋律的特征及主要手法,其他的非和弦音作為倚音或裝飾音的效果使用,使得和聲同旋律的聯系絲絲入扣,互相配合。同樣的方法也使用在此劇中的其他曲目及段落中。
三、搖擺音樂的節(jié)奏特征
爵士樂之所以具有自身獨特的節(jié)奏特性,原因來自于蓬勃發(fā)展的搖擺音樂、切分節(jié)奏、附點節(jié)奏及三連音不規(guī)則的節(jié)奏,強拍提前先現或推遲的手法的大量使用形成了爵士樂節(jié)奏的個性和特色。
所謂搖擺節(jié)奏(swing)是建立在三連音基礎之上,省略中間的一拍,這種風格性的節(jié)奏特征在格什溫的作品中比比皆是,如《summer time》這首曲子中(譜例一),樂曲速度說明為moderate swing(中速搖擺),即演唱時要將八分音符演奏為爵士八分音符,即省略掉八分三連音中間音符后兩個音的組合。
此外,切分節(jié)奏作為爵士風格的靈魂也在這部作品中頻繁出現,如格什溫的《I got rhythm》中的旋律部分(見圖2)。
譜例二:
圖2
隨處可見的切分音形態(tài)使用,多種多樣,極具特色,在整部歌劇作品中承擔了重要的作用,構成了主題的節(jié)奏骨架,使得音樂有了前進的動力,體現出了跳躍性、舞蹈性的節(jié)奏特點。同時休止符的使用也是構成爵士風格節(jié)奏特色的重要因素,休止強拍或強位,強調弱拍或弱位的手法隨處可見,使得整個歌唱的旋律線條錯落有致。
四、爵士風格的和聲進行
爵士樂風格的體現除了節(jié)奏的特征,旋律的即興化,還有就是常見的和聲進行模式,即2-5-1模式及其變體。
2-5-1模式是爵士樂中最常見的和聲進行模式,它同古典和聲理論中的功能和聲(functional harmony)類似,都有下屬-屬-主的意義,而且2-5-1和聲進行存在于此部作品的所有曲目中,是格什溫整部作品及個人風格和聲框架的基本組成部分。
以C大調為例,二級上建立的七和弦為Dm7,五級上建立的七和弦為G7,一級七和弦為Cmaj7,三個和弦和聲性質分別為小七和弦,屬七和弦及大七和弦。下面以格什溫的《I got rhythm》曲子和聲譜為例,具體來看它里面潛在的2-5,5-1及2-5-1關系。
譜例三(圖3):
圖3
框1:bB大調2-5-1和聲規(guī)律中的2-5。
框2:C大調2-5-1和聲規(guī)律中的2-5。
框3:bB大調2-5-1和聲規(guī)律中的2-5。
框4:bB大調2-5-1和聲規(guī)律中的5-1。
框5:連續(xù)的兩個四度關系屬和弦,可看作之后向C大調離調的2-5。
框6:連續(xù)的兩個四度關系屬和弦,可看作之后向F大調離調的2-5。
框7:連續(xù)的兩個四度關系屬和弦,可看作之后回到bB大調的2-5。
框8:bB大調2-5-1和聲規(guī)律中的2-5。
框9:C大調2-5-1和聲規(guī)律中的2-5。
框10:bB大調2-5-1和聲規(guī)律中的2-5。
框11:bB大調2-5-1和聲規(guī)律中的5-1。
框12:C大調2-5-1和聲規(guī)律中的2-5。
框13:bB大調2-5-1和聲規(guī)律中的2-5-1,全曲結束。
從上例中我們可以看出2-5-1或片段的2-5,5-1和聲規(guī)律,構成了整首曲子大概的和聲框架,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這一手法也逐漸成為爵士樂創(chuàng)作的主要和聲骨架和最常見的和聲連接方式。
五、典型的爵士樂兩部、三部曲式結構
爵士樂的和聲相較于通俗音樂要復雜很多,以七和弦為主,同時伴有上層和弦手法,引申音配合等一系列重編和聲,使和聲復雜化的方法。但相較于通俗音樂與古典音樂,它的曲式結構則簡單得多,多以二部和三部結構為主,很少變化。通過《summer time》這首曲子(譜例一)及《I got rhythm》(譜例三)便很明顯地看出分別是二部及單三部曲式。這種簡單的曲式結構形式也延續(xù)下來,成為眾多爵士音樂家創(chuàng)作的主要框架。
六、小結
通過以上分析不難發(fā)現格什溫的歌劇作品《波吉與貝絲》(porgy and bess)中具有濃郁的美國爵士樂風格,他將美國特有的通俗音樂和爵士樂同嚴肅音樂進行了完美的結合,對浪漫派晚期的音樂創(chuàng)作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音樂中特有的民族氣質和爵士風情,展現了美國大眾身上含有的天然屬性,也是對他一生音樂創(chuàng)作的完美寫照。格什溫使用獨特的方式,將兩種難以溝通與等同的音樂語言結合為一體,展現于世人眼前。他采用嚴肅音樂風格的形式,將爵士樂推到了高雅舞臺上,淋漓盡致地展現了美國的自然民族氣質。
著名作曲家、指揮家伯恩斯坦說過:“真正的美國音樂是在爵士樂——這個一戰(zhàn)后美國黑人音樂與歐洲音樂結合的產物中。” 《波吉與貝絲》(porgy and bess)正是這種結合的產物,是真正的美國音樂。它也是作曲家個人音樂思想和作曲技術日趨成熟與完善的產物,作為爵士樂與嚴肅音樂的結合,將爵士樂“海納百川”的音樂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對其這部作品的研究,也顯得意義重大,希望今后涌現出更多同仁研究美國民族音樂,乃至對中國民族音樂更為細致的探究與發(fā)現。
(作者單位:天津外國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