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計算機教育作為中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未來的發(fā)展起著重要的作用。而計算機基礎作為計算機教育的基礎課,能夠為學生未來在計算機領域的進一步學習以及生活、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計算機課程又與其他課程的教學方法有所不同,抽象的理論知識更應該重視實踐而非口頭傳授。學生在計算機基礎課堂學習中缺乏感性認知,易產生疲憊心理,因此,本文主要針對目前計算機基礎課堂中產生的問題,對新的教學方法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計算機基礎 中職教育 現(xiàn)狀 教學方法
中職院校的計算機課屬于實踐性較強的一門學科,對學生未來的生活和工作起到重要的作用,而計算機知識更新較快,對學生學習計算機基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對中職計算機課程的教學方法進行探究,是中職計算機教師應該思索和實踐的問題。
一、中職計算機教育的現(xiàn)狀
目前,大多數(shù)計算機課程的教學依然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即教師偏向于口頭教授,而忽略了實踐教學,未能充分體現(xiàn)以學生為教學主體的思想,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效果不理想。同時,在中職計算機教育過程中,教育目標定位不夠明確。中職學生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中專學生,由于中專學生有就業(yè)需求,因此,在對中專學生的教育中,教師更重視教學的實踐性,主要考試類型為上機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基礎理論的深入培養(yǎng);另一部分為高校對口學生,他們的首要任務是參加高考,因此,教師自然地將教學重點放在了計算機理論上,主要考試類型為筆試,導致學生的操作能力不強,不利于未來的工作發(fā)展,明顯地理論脫離實踐,無法以實踐去檢驗理論。
面對目前中職計算機教學存在的以上問題,計算機教師應逐條分析并解決,有針對性、有目的性地探究和更新教學方法。
二、創(chuàng)新計算機課程的教學方法
1.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
傳統(tǒng)的“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已經無法滿足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和吸收,長期以教師為主體的思想易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思想懈怠,無法真正獲得知識,因此,中職教師在計算機課堂中,應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給學生提供一個自主學習的平臺。通過各種方式,例如,上臺三分鐘展示、教師學生角色互換、學生分組交流學習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寓教于樂,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在提前準備和講解中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經驗。同時,教師也要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在計算機課堂中,進行適當?shù)囊龑?,鼓勵學生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新,總結每節(jié)課所教授的知識點,有助于學生鞏固計算機知識。
2.運用多種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效率
為了提高課堂效率,除了充分運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設備外,教師還可以充分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例如,啟發(fā)式教學、案例教學等。啟發(fā)式教學方式符合人的由感性到理性、由現(xiàn)象到實質的認識過程,啟發(fā)式教學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便于鼓勵和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案例教學法主要通過教師展示有代表性的案例,為學生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討論和分析,在情境中掌握知識、總結規(guī)律和要點,并創(chuàng)造性地將知識和實踐相結合,從而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在學習計算機基礎時,以往都是從學習計算機的基礎硬件入手,實物演示流于形式,理論教學枯燥無味。此時運用案例教學,通過向學生展示計算機模型,引導學生對計算機產生濃厚的興趣,并帶領幾位學生直接接觸計算機模型。教師按照邏輯思維以及工作原理的步驟對計算機的各個部分進行介紹,簡單明了地向學生講授計算機系統(tǒng)的組成,從而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三、改革傳統(tǒng)的考核方式
傳統(tǒng)的考核方式已經無法滿足目前的教學需求,單純的上機考試或者筆試都無法讓教師充分地了解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計算機技能。而計算機一級考試綜合了筆試和上機考試,結合計算機基礎知識,學生通過計算機等級考試后,不僅獲得了計算機操作能力,而且也獲得了等級證書,提高了就業(yè)競爭力。因此,引導學生參加計算機等級考試是改革考核方法的一個重要措施。
總之,對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教師應該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針對目前存在問題,結合啟發(fā)式教學法和案例教學法,提高課堂效率,改革考核方式,為學生未來就業(yè)和發(fā)展提供便利。
參考文獻:
[1]雷鳴.內蒙古建筑職業(yè)技術學院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
[2]李曉紅.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校本課程實施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4.
[3]曹娜.計算機等級考試對高職計算機教學的促進作用[J].井岡山學院學報,2006(12).
(作者單位:南陽市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