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勞動教育是學校教育不可或缺的必修課程。本文試圖通過教學實踐來論證適當安排勞動課程對培養(yǎng)學生熱愛勞動、愛惜社會勞動成果的優(yōu)良品質(zhì)及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關鍵詞:勞動實踐 意義和方法
教育與社會實際、生產(chǎn)實踐有機結合,乃是我們黨和國家一貫堅持的基本原則。如何通過勞動實踐,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是我國教育改革所要解決的一個根本問題。
一、勞動教育存在的問題
20世紀90年代前,學生上學必帶一把鋤頭,每星期需參加半天體力勞動。如今學校的課程安排中已經(jīng)取消了勞動課,學生的勞動觀念也日漸淡薄,就是我們這所以農(nóng)字號著稱的職業(yè)學校,也有一部分學生懶于勞動,甚至厭惡勞動。在這里筆者想舉幾個真實事例來說明問題的嚴重性。
事例一:在家時,我的衣服都是保姆洗的。
我校一些外地學生,遠離父母開始獨立生活,然而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不強,個人衛(wèi)生習慣較差。筆者在檢查男生寢室衛(wèi)生時發(fā)現(xiàn),床底下橫七豎八散亂的鞋子,臉盆里裝得滿滿的臟衣服。筆者吩咐學生把衣服拿去洗,他們卻沒有行動。有的說:“在家時我的衣服都是保姆洗的!”說著還流露出一副心安理得的樣子。
事例二:媽媽變成了阿姨。
有一位學生的母親挑著一擔掃帚來學校,一是來探望女兒,二是想把掃帚賣給學校。這位善良的母親汗流浹背,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農(nóng)村婦女。女兒見到母親時向同學介紹說:“她是我家隔壁的阿姨?!彼秊槭裁聪蛲瑢W撒謊呢?那就是虛榮心在作怪,強烈的虛榮心使她羞于面對農(nóng)民出身的母親!
事例三:孩子把父親送來的粽子一腳踢開。
端午節(jié),一位父親帶著粽子來看兒子,不小心把裝著粽子的塑料袋掉在地上,兒子一伸腳,把袋子踢到一邊去。父親連忙撿回來,一邊拍打粘在袋子上的灰塵,一邊對兒子說:“還能吃的,不臟?!眱鹤咏恿诉^去,不等父親離開,又丟進了垃圾桶。他竟是如此不珍惜用汗水換來的勞動果實。
事例四:他爸爸是開拖拉機的。
“他爸爸是開拖拉機的”本是一句陳述句,不帶有感情色彩,可是說話者的語氣和神情不同,這話就有了不同的意味。正因為說話者的腔調(diào)中帶有鄙視勞動者的意味,傷了對方的自尊,導致了打架事件的發(fā)生。其實開拖拉機的和當官的只是社會分工不同而已,沒什么高低貴賤之分,只要他們所從事的工作對社會有貢獻,都是神圣的。
以上的事例說明,在學生中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輕視勞動、不珍惜勞動成果、看不起從事體力勞動的人的現(xiàn)象。為轉變學生的錯誤觀念,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和價值觀,學校必須開設多種形式的勞動課。
二、開展勞動實踐活動的現(xiàn)實意義
1.勞動實踐可以增強學生的勞動觀念
現(xiàn)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寵愛有加,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他們體會不到“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艱辛。在生活上他們追求享受,花錢沒有節(jié)制,甚至形成攀比的不良風氣。長此以往,好逸惡勞的社會風氣會不斷蔓延,會嚴重阻礙了社會的發(fā)展。通過勞動實踐,學生切身體會腰酸背疼之苦,會倍加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勞動果實。
2.勞動實踐可以培養(yǎng)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
社會在發(fā)展,生活在改善,但是人們的道德素質(zhì)在某種程度上都下降了。有的學生成天沉迷于網(wǎng)絡游戲,對父母的辛苦勞碌置若罔聞,沒有一點社會擔當。對于這種習慣于安逸生活的學生,勞動教育顯得尤為重要,這不僅讓他們更加珍惜目前所擁有的幸福生活,也磨煉了他們吃苦耐勞的意志。
3.勞動實踐有助于鞏固理論知識,提高教學質(zhì)量
職業(yè)學校的教學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提高專業(yè)技能,所以課堂上的理論知識必須與實踐有機地結合,才能達到學有所長、學有所用的目標。比如烹飪專業(yè)的學生,可以讓他們到小店、食堂去勤工儉學,練習刀工、制作面點、學習烹調(diào)技巧,而這些往往是課堂上所學不到的最實用的真功夫。只有參加勞動實踐,才能把課堂上的理論知識落到實處,也才能真正培養(yǎng)出技術型的人才。
4.勞動實踐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的能力
我國的教育體制已經(jīng)由應試教育向素質(zhì)教育轉變,諸多種素質(zhì)教育中,勞動素質(zhì)教育是最重要的。要培養(yǎng)學生具有創(chuàng)新思維,應該抓住三個基本元素,那就是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這三者沒有一個可以離開勞動實踐而存在。只有在勞動實踐中才能遇到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才能激發(fā)好奇心,才能發(fā)揮想象力,才能去進行批判性探索。創(chuàng)新思維并不神秘,只要在勞動實踐中,多與現(xiàn)實問題接觸、碰撞。這種接觸、碰撞中必定會擦出神奇的火花。
5.勞動實踐有助于增進師生感情
在勞動過程中師生有了近距離的接觸,關系會變得更加和諧融洽。有一次上課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一位學生將書本壘得高高的,神情特別專注。筆者悄悄走到他身邊,發(fā)現(xiàn)他正在玩手機。筆者輕輕拍拍他的肩,示意他將手機收起,并給了他一次將功補過的機會,讓他利用課余時間去打掃公共場地的衛(wèi)生。起初他很不樂意,不肯動手。筆者率先做了起來。在筆者的影響下,他也自覺地和筆者一起打掃衛(wèi)生。從此以后,他再也不在課堂上玩手機,跟筆者的關系也更加親近了。
三、實施勞動實踐教育的有效方法
1.了解學生心理
了解學生心理,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前提。處于青春期的學生,自我意識增強,所以教師對他們進行勞動實踐教育時尤其要注意方式方法。如果學生有違紀行為,教師試想用勞動教育的方法幫助其改正錯誤,也應該以平等的態(tài)度、商量的口吻跟學生交流,在學生樂意接受的情況下,勞動教育才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2.做好學生表率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苯處煹谋砺首饔脤W生有著特殊的影響。一方面學生自尊心很強、好面子;另一方面這種又臟又累的體力活可能是學生從未干過,難免會有抵觸和畏難情緒。在這種情況下,批評責罵無濟于事,教師不妨用切切實實的行動去感染學生,影響他們。
3.把握勞動強度
教師規(guī)定勞動時間時不宜太長,勞動強度也不能太大。如果違背了這一原則非但起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反而使師生的關系陷入僵局。有的學生會質(zhì)問老師:“我是來讀書的又不是來勞動的?我不是清潔工憑什么要掃地?”這樣對立的場面也許會讓老師非常難堪。
4.給予及時表揚
有人說好孩子是夸出來的,同樣,好學生也離不開表揚與鼓勵。學生參與勞動,老師要不失時機地對他們的勞動態(tài)度及勞動熱情進行肯定和表揚。因為每個人都有一種成就感和榮譽感,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賞識和贊揚。
總之,教育與勞動相結合,這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對于“未來的教育”的主要要求,也是我國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問題。我們必須要認真貫徹和落實,把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相結合,努力培養(yǎng)出既有理論水平又有實踐經(jīng)驗的實干型人才,才能對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成仿吾.成仿吾教育文選[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9.
[2]呂秋宣.淺談勞動教育的重要性[J].中國校外教育(基教版),2009(4).
(作者單位:浙江省金華市九峰職業(yè)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