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工程制圖課堂學習中,采用自主學習的方法可以有效調動學員學習的興趣,提高學員學習的質量。在學習過程中,教師通過設計課堂環(huán)節(jié),掌控學員學習時間、學習進度和學習效果。本文分析并討論了這種模式的優(yōu)缺點以及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
關鍵詞:工程制圖 自主學習 教學模式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簡稱《綱要》)提出要“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xiàn)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因此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能力成為課程改革的首要目標。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工程制圖課程已由之前的黑板教學轉變?yōu)楹诎迮c多媒體相結合的教學,但主要以教師講授為主,學員仍處于被灌輸?shù)臓顟B(tài)。這種教學方法可以在短時間內向大量學員傳授經(jīng)過教師加工和組織的知識,教師處于教學的中心位置,而非學員。而《綱要》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yǎng)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廣義的“自主學習”是指學習者通過多種手段和途徑,進行有目的有選擇地學習活動,從而實現(xiàn)自主性發(fā)展。狹義的“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通過能動的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活動,實現(xiàn)自主性發(fā)展。教師的科學指導是前提條件和主導,學生是教育的主體、學習的主體;學生能動的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是教育教學活動的中心,是教育的基本方式和途徑;實現(xiàn)自主性發(fā)展是教育教學活動的目的,是一切教育教學活動的本質要求。對于在校學員,本身有課堂時限的要求,本身有配制的教師,故狹義的定義更加符合。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對于學員而言,如何通過自主學習達到教學目標;對于教師,采用何種組織方式,引導和督促學員完成教學目標,是教師必須要考慮的問題。將自主學習模式引入工程制圖課堂教學,進行改革試點,探索工程制圖課程改革的出路,筆者重點探討了這種模式的組織形式、優(yōu)缺點以及教師在其中的作用。
一、自主學習的組織形式
將自主學習模式引入課堂教學,既要充分發(fā)揮自主學習的特點,又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本次課程的教學目標,在兩者間尋找一個平衡點,主要采用任務式、問題式教學模式,并在其中穿插討論式教學模式。將本次課程的內容分解成幾個部分,可以是遞進式的,也可以是平行式的。每個部分都是一個任務,上課首先布置任務,給出問題;學員自行學習,學習后回答問題,完成任務,并完成隨堂作業(yè);教員再根據(jù)反饋情況進行匯總,指出容易出錯的問題;完成所有任務后,進行總結,幫助學員梳理思路,了解之間的關系。下面以剖視圖種類為例,說明課堂45分鐘的組織形式。
根據(jù)教學內容,該次學習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步:提出問題1,什么叫全剖視圖?全剖視圖適用于什么情況?全剖視圖的特點是什么?有哪些特殊規(guī)定?第一部分第二步:學員通過《工程制圖自主學習平臺》進行自主學習,可以看課件,可以聽配音教材,可以看授課視頻,可以閱讀電子教案等等方式,解決提出的問題1,耗時10分鐘。第一部分第三步:隨機提問學員,回答問題1,并就存在的問題給予糾正,完成隨堂練習(工程制圖習題集中的習題),共耗時10分鐘。在這個過程中,教員注意觀察每個學員的完成情況,出現(xiàn)問題及時指導,習題完成后再次總結指出練習中存在的問題。第二部分第一步:提出問題2:什么叫半剖視圖?半剖視圖適用于什么情況?畫半剖視圖的注意事項是什么?第二部分第二步同第一部分第二步,耗時15分鐘。第二部分第三步同第一部分第三步,同時對問題1和問題2進行歸納總結,指出全剖視圖和半剖視圖的差別與應用場合,耗時10分鐘。下一節(jié)課再按照上述步驟進行循環(huán),結合應用舉例中的實例,學員相互討論,最終得出自己傾向的表達方案并說明優(yōu)缺點,結束后再布置課后作業(yè)。
二、采用自主學習組織形式的益處
1.符合學員學習的規(guī)律
Stuart Rutherford(1978)研究表明,學生在開始聽課時注意力迅速集中,10~15分鐘達到高峰,然后逐漸下降。將教學內容拆分成多個部分,每個部分提出相應的問題,每個問題的學習時間為10~15分鐘。在這個時間段內,學員不會走神,注意力集中,可以積極主動的完成任務。
2.隨機提問,督促學員學習
學員經(jīng)過自主學習,達到學習目標,難免有些學員懶惰,不能按時、全面的完成任務,故隨機提問,可以有效地督促學員的學習。
3.及時總結,強化知識點記憶
每個部分針對學員回答問題的情況,進行小結,有的放矢,可以及時糾正學員理解的誤區(qū)并對正確的知識進行強化。對多個部分的總結,可以在短時間內讓學員理解相互之間的關系與區(qū)別。
4.作業(yè)練習,鞏固知識點
隨堂練習完成期間,教師觀察每個學員的完成情況,可針對性地進行點評,幫助知識點的強化與牢固,課后作業(yè)的完成可以達到量的積累,幫助學員進一步強化課堂中學習的內容。
三、采用自主學習組織形式的缺點
1.學員對知識點理解不透徹
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大部分學員未真正地進行探究性學習,而是處于一種完成任務的心態(tài),存在“走馬觀花、不看門道”的問題,意識不到某些問題的存在,即便意識到了,也未繼續(xù)探究為何如此。例如學習管螺紋的標注 “G1/2A”具體指代內容時,學員直接以毫米為單位,有學員提出這個尺寸與附表中查到的尺寸不一,遂向教師舉手提問,有些學員根本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而意識到問題的學員也未再采用其他的探究方法,而是直接尋求教師的幫助。如何能使學員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當中,學會真正的自主學習,還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2.組織形式還存在單一化、不全面性、人數(shù)受限等缺點
組織形式基本以任務教學模式為主,隨機提問可以督促學員的學習,穿插的討論可以提高學員學習的能動性,但這種模式仍較單一,多次使用后學員已經(jīng)沒有太多的興趣。而工程制圖基礎教學也決定了理論的內容常常無法與生產(chǎn)實際相結合。如何在理論教學中豐富組織形式,這是教員亟待解決的問題。再者這種組織方式受到人數(shù)的限制,教員要顧及到每位學員,不適合幾百人的大班教學,經(jīng)過試點,人數(shù)應控制在60人以內。
針對上述問題,可以通過豐富自主學習平臺中的內容,如增加微課視頻,增加各種機械加工視頻等激發(fā)學員學習的興趣,但也只是能起到改善的作用,真正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還是課程改革繼續(xù)探索的目標。
四、教師的作用
在課堂中,學員自主學習的時間占80%,教師講授的時間只占20%,只是針對性地進行講解以及總結,課堂工作量極大減少,但課下工作量卻極大增加。
1.不斷更新《工程制圖自主學習平臺》中的學習素材
《工程制圖自主學習平臺》中包含七大模塊內容,分別為電子教室、電子實驗室、學習管理系統(tǒng)、學習論壇、下載專區(qū)以及圖學發(fā)展簡介和課程建設簡介。電子教室和電子實驗室為主要學習模塊。電子教室包含了電子教材、配音版電子教案、授課視頻、習題解答等內容。習題集中的全部習題,除有參考答案外,還配有立體模型,供學員參考,對一些較難的習題,還增加了解題分析、動畫演示和步驟分解等等。電子實驗室中包含了立體模型庫、常見機械機構運動庫和拆裝訓練模塊。針對運行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不斷修訂,并不斷補充、豐富學習素材,如制作微課課件,充實習題庫、模型庫等。
2.根據(jù)學員層次和教學要求設計合理的教學內容與組織形式
學員層次不同,教學要求不同,重點內容不同,能力要求不同。將教學內容分解,提出每次課應掌握的重點內容和難點內容,依據(jù)這些內容,凝練問題。每小節(jié)課提出幾個問題、學員解決每個問題需要的時間、給出哪些應用實例、學員討論的時間以及隨堂練習和課后作業(yè)的選擇等均需要教師慎重考慮。
3.各種資料與記錄的匯總工作
學員登錄自主學習平臺后,系統(tǒng)將自動記錄學員訪問的信息,包括訪問時間的長短,訪問的時間段,訪問的頻率,訪問課件的內容,瀏覽過的頁面,已經(jīng)完成的習題和考評系統(tǒng)中的考核結果,學員參與討論的話題,學員提出問題的數(shù)量、質量以及回答問題的數(shù)量和正確度等等。教師對上述信息進行匯總和記錄,可以較客觀、真實地了解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況。教師根據(jù)問題的集中點判斷哪些內容屬于薄弱環(huán)節(jié),需進行加強,并根據(jù)學員在其中的活躍情況以及解答正確的數(shù)量,進行統(tǒng)計并記錄。這些記錄將作為學員平時成績的一部分。
五、小結
將自主學習模式引入工程制圖課堂教學,從一定程度上能激發(fā)學員學習的興趣,為學員善于學習,能夠終身學習提供一種方法與思路。筆者采用該模式進行教學改革已經(jīng)試點1年,反饋較好,但其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這就要求教師對教學組織形式、內容等不斷進行探索并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韓清林.關于“自主學習”教育教學改革實驗的若干基本問題[J].河北教育,1999(12).
[2]韓清林.自主學習教改實驗的若干基本問題[J].教育研究,2000(5).
[3]程曉堂.論自主學習[J].學科教育,1999(9).
[4]周炎根,桑青松.國內外自主學習理論研究綜述[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7(1).
[5]叢文靜,馬曉霞,趙敏.工程制圖自主式學習平臺的構建[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3(12).
(作者單位:海軍航空工程學院飛行器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