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孔廟是元、明、清3代皇帝祭祀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的場所??滴跞辏?693年),康熙御書“萬世師表”,并命全國各地孔廟將題詞一體刻制成匾,懸掛于各地孔廟大成殿中。但是現(xiàn)在的北京孔廟大成殿內(nèi),懸掛著清代雍正至宣統(tǒng)8位皇帝御書的匾額,以及袁世凱、黎元洪書寫的匾額,康熙題寫的“萬世師表”匾額并沒有懸掛在大成殿中,而是懸掛于大成殿外的前檐下。這一直以來是人們議論的一個謎。
懸掛于北京孔廟大成殿外前檐下的“萬世師表”匾額,長約6米,寬約2.5米,木質(zhì),磁青底,正中為“萬世師表”4個大金字,每字一米見方,左側(cè)為“康熙甲子孟冬敬書”一豎排小金字,并鈐有“康熙之寶”滿漢文璽印?!叭f世師表”匾額四周雕有群龍戲珠圖案,工藝十分精美,上下匾框各有6條飛龍,每條匾框左右各3條飛龍相對戲珠,左右匾框升降戲珠對龍2條。
原來,康熙御書的這塊“萬世師表”匾額被懸掛在大成殿外的前檐下,事出有因。事情的經(jīng)過是這樣的。1912年清帝退位,民國建立,黎元洪任北洋政府大總統(tǒng)時為消除清朝統(tǒng)治的影響,下令將大成殿內(nèi)康熙至宣統(tǒng)9位清代皇帝御書的匾額全部摘下。民國六年(1917年),黎元洪效仿舊制親筆題寫了“道洽大同”匾額,懸掛在大成殿內(nèi)孔子牌位上方正對大門處,也就是原“萬世師表”匾額懸掛的位置。
1979年首都博物館在北京孔廟成立,1983年首都博物館準(zhǔn)備恢復(fù)大成殿原貌,對外開放。清代其他8位皇帝御書的匾額都按照原位懸掛,只有康熙“萬世師表”匾額不知如何安放。如果放回原處,黎元洪“道洽大同”匾額就沒有位置,但黎元洪“道洽大同”匾額懸掛于民國初年,見證了那段歷史,摘掉也不符合歷史。經(jīng)過專家的商議,最后決定黎元洪“道洽大同”匾額不動,康熙“萬世師表”匾額移至大成殿外前檐高懸。因此,在全國孔廟中出現(xiàn)了這一特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