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是媽媽嗎?我是軒軒,你在哪兒?。 薄拔以趶V東?!薄八麄冋f你半年沒有打生活費了,你在哪里啊,為什么打工那么久也不回來?”“我要是不出來掙錢,誰養(yǎng)活我們,靠你嗎?”這是陸旭軒和母親的最后一次通話,當時他7歲。那是1997年,已經(jīng)和父親離婚的母親,離開四川老家到廣東打工已整3年。那次通電話之后,母親音訊全無。其后幾年,陸旭軒開始了四處流浪的生活。
今年25歲的陸旭軒,是中國早期留守兒童中的一員。過去近20年間,有很多留守少年復制著陸旭軒的經(jīng)歷。9年前,有研究機構(gòu)推算,全國流浪兒童大約有100萬。2008年,貴州大學研究生余丹對貴陽的流浪兒童做過研究,余丹說:“留守兒童正在成為流浪兒童新來源?!?/p>
出走:迫不得已的選擇
“家”這個字,對很多留守兒童來說,他們還未懂得擁有,就已失去。于景群就是一個。
12歲之前,于景群跟著媽媽住在遼寧錦州老家,家境貧寒。從他記事起,父親就去北京打工,“做保潔?!?/p>
2012年1月27日晚6時,身患癌癥晚期的媽媽走了。此后,12歲的于景群跟著父親到了北京。于景群的父親說,在北京,他沒錢也沒途徑送兒子去上學,就把他留在朝陽區(qū)望京附近的出租屋里,“白天我上班走時他還沒起床,晚上10點多我回來時他已經(jīng)睡著了,溝通時間特別少”。沒人管,于景群白天常跑出去玩。
父子之間,也沒有想象中的那種相依為命。至少在于景群的記憶里,爸爸常因小事打罵他。一次挨打后,于景群離家出走。他溜進一個小區(qū),踹開一個地下室的大門,順手拿走兩件衣服,在小區(qū)蹦蹦床上睡了一夜。自此,他開始了“沒家”的生活。
和于景群相比,陸旭軒在留守的童年,是有過幸?;貞浀模籂敔敽芴鬯?。
陸旭軒出生時患有“神經(jīng)性馬蹄足”,雙腳向內(nèi)翻,走路時雙腿成X形,幾乎沒有勞動能力。和母親失去聯(lián)系后,他也曾跟隨父親來到北京,可父親已有新的家庭。從12歲至18歲的6年間,陸旭軒住在爺爺奶奶家,“爺爺疼我,把我當長孫看,奶奶只把我當成包袱。”說這話時,他低下了頭。
他記得爺爺?shù)暮茫憾ㄆ诮o他零花錢,并買來課本,輔導他認字。6年里,陸旭軒學會的3000個漢字都是爺爺教的。奶奶會讓他做家務,做得不好,陸旭軒就會挨打罵。2008年那個夏天,陸旭軒拿著爺爺給的10塊錢零花錢,買回了最愛的恐怖小說看,被奶奶發(fā)現(xiàn)。奶奶追著他打,惹來爺爺大怒,爺爺又滿屋追著奶奶打。
這種場景也貫穿了陸旭軒的童年和少年時代,這次,18歲的他決定離家出走了。“再待下去,不知道爺爺奶奶會發(fā)生什么事”。他舍不得爺爺,但覺得“出走是必然的”。
流浪:“那些雞骨頭好香啊”
于景群皮膚黝黑,有點壯,最醒目的是兩道粗眉,沉默時,像剛剛生完氣。講到流浪生活時,他的眉毛會揚起來。
4塊錢,是于景群離家時的全部資產(chǎn)。2012年12月,他在望京隨便搭上一輛公交,一路向南,下車,再換一路,到達了13公里外的十里堡。
幾天里,于景群摸清了附近地形:華堂商場一樓有電視看,但只能看到晚上11點;麥當勞和肯德基可以睡覺,但要注意有幾個不算友善的營業(yè)員。吃飯問題也在這里解決。有客人吃剩下的炸雞,他就沖上去抓起來就嚼,“骨頭里面還有肉,他們都不知道”。晚上睡覺的地方是兩公里外的朝青匯小區(qū),小區(qū)花園一角里有張長椅,晚上還算安靜。
回憶這段流浪生活時,于景群不覺得這很艱辛。
年長些的陸旭軒對流浪體會更深。旅游和流浪,同一座北京城,兩種感覺?!?996年跟我媽來北京玩時,覺得北京特大,哪兒都好。從家里跑出來以后我就奇怪,這是北京嗎?”流浪中的北京城,變得陌生。對他來說,流浪的自由就像蹲監(jiān)獄,“比監(jiān)獄還監(jiān)獄”,他強調(diào)。
對于一個18歲的成年人來說,去飯店搶剩飯吃,絕非長久之計。2008年,陸旭軒到北京后沒來得及游蕩多久,就被帶進了救助站。因為受不了救助站的生活,他又想辦法跑了出來。“那是2008年8月,我又臟又臭?!迸伦约荷喜涣斯?,他找到一戶晾著衣服的人家,“撈起就走”。
陸旭軒想辦法上了回四川成都的火車:走投無路時,他唯一想到的出路,是回到家鄉(xiāng)。
生存:沒能抓住“養(yǎng)老”機會
家鄉(xiāng)沒有親人愿意接納,回到四川的陸旭軒又一次進了救助站。幸運的是,在救助站,他獲得了學電腦的機會。一年后,他掌握了一些電腦基本技術(shù)。本以為可以憑此找到一份工作,然而,沒人需要一個半路出家的電腦進修學員。
救助站為陸旭軒找了份工作,在專門為流浪者開設的福利工廠里干活。他每個月能拿2000塊錢工資,繳納4種社會保險?!斑@工作太好了”,當時他甚至想到“退休以后就能拿養(yǎng)老金了”。
可惜陸旭軒最終沒能抓住這個好機會。因為身體殘疾,完成工作任務太困難,一個月后,陸旭軒不甘心地離開了工廠?!拔椰F(xiàn)在也覺得遺憾,那是一份我可以自食其力的工作?!彼炎允称淞吹煤苤匾?。
懷揣20塊錢,陸旭軒登上了去北京的火車?;氐奖本┖?,沒有地方落腳,不愿乞討,不愿去撿剩飯,陸旭軒陷入了絕望。最餓的時候,他兩三天沒找到飯吃,經(jīng)過一個派出所時,他沖了進去,“我餓死了”,派出所的民警為他湊了50塊錢。
于景群還未體會到這種絕望。在北京流浪時,他成了朝青匯小區(qū)一帶的“孩子王”,每天在兩公里的街道上閑逛。他無牽無掛,不想再和那個“叫家的地方”有任何聯(lián)系。
父親回憶,于景群離家出走后,他找了一段時間沒找到,最后警察打了電話過來,于景群在外砸壞了一輛汽車。在外面游蕩兩個月里,于景群每次鬧出麻煩都會被送回家,然后再逃出來。
江湖:流浪孩子的生存法則
在北京西站的地下廣場,陸旭軒從廣告公司那里找到了生計,兜售北京地圖,一塊錢一張,每天能賺十幾塊錢?;镜娘堝X是夠了。在這里,陸旭軒目睹了無數(shù)流浪兒童所組成的地下江湖,“父母不在家就跑出來的,被拐出來的,還有出來找父母迷路回不去了的,都有”。
這里充斥著偷盜和欺騙。陸旭軒遇到過一個偷竊團伙,成員有來自重慶的張微。張微白天在網(wǎng)吧睡覺,晚上出去偷東西,他絲毫不覺得這有什么不好,還向陸旭軒炫耀自己的偷竊技術(shù)。
陸旭軒還看到,一些留守兒童來到城里,剛出車站,就被一些團伙吸收走,“王府井附近發(fā)傳單的小孩,大部分都是農(nóng)村跑出來的留守兒童,被人弄去發(fā)黑一日游的傳單,騙游客?!?/p>
陸旭軒理解那些被迫入伙的孩子:很多時候,他們是被饑餓和敵意逼迫得走投無路。
2006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流浪兒童問題研究”課題組推算,全國流浪兒童大約有100萬,被迫逐漸融入城市陰暗面,有46%的流浪兒童曾被教唆犯罪。2008年,貴州大學研究生余丹對貴陽的流浪兒童做過研究,發(fā)現(xiàn)46%的流浪兒童是留守兒童或流動人口子女。他們的身份不斷變化,從留守兒童變成流浪兒童,再分化成被操縱的乞討兒童、問題兒童和犯罪兒童。
未來:被拋棄與不放棄
2012年12月31日,在華堂商城門口,因為“一個老頭朝我看,我看他也不爽,就罵了他幾句?!边@次于景群沒跑掉,被一群路人揪住——他們懷疑于景群偷了東西。沖突中,于景群遇到了志愿者周潤梅。當晚,周潤梅陪于景群在一個自助銀行里坐了一夜。
那次于景群剛剛從家里再次逃出來一個月。這一次,他的父親開始放棄了他,沒有再找過他。2013年元旦過后,父親辭掉北京的工作,回了錦州。
周潤梅把于景群送到了北京市郊區(qū)的公益學校。在這里,于景群有了新生活,并遇到了陸旭軒。同樣被遺棄的經(jīng)歷,讓兩人相見甚歡。白天,于景群要聽5節(jié)課,下午3點半下課后,他會在一個電腦房里找到陸旭軒。
陸旭軒被志愿者送進學校后,他把這里當成了臨時的家。學校為他提供住宿和伙食,他則力所能及地幫學校打掃衛(wèi)生。于景群偶爾也會幫他一起掃地。
父親似乎不在意兒子的轉(zhuǎn)變。2015年6月25日,電話里,于景群的父親沒有提到要帶兒子回家,“我身體也不好”。他簡單問了幾句于景群的近況,就掛掉了電話,甚至沒有追問兒子在哪所學校。于景群也不在乎:“找他干嗎?我就是他的一個包袱。”
公益學校的汪先龍老師能感受到,流浪帶給一個孩子的烙印,或許很久都消融不掉。汪老師說,于景群來學校近兩年,還是沒有改掉壞習慣,“搞不好個人衛(wèi)生,耍小聰明,不聽話”。
25歲的陸旭軒很感謝教自己識字的爺爺。“我至少學會了一點,不管再困難再難受,我愿意自己堅持,不要去偷、去騙”。
知道陸旭軒在公益學校后,年邁的爺爺常來看望他,但再未提過接他回家的事。2015年9月,于景群會被愛心學校的人帶到安徽,到另一所愛心學校讀初中。他沒想過要通知父親,“告訴他干嗎”。
(文中未成年人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