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包羅萬象:天上地下、古今中外、字詞句篇等顯性和隱性知識。而時下語文課堂卻呈現(xiàn)可上可不上,可聽可不聽,常常學不到東西的狀態(tài)。而葉圣陶老先生的一句:“口頭為語,書面為文?!睘槲覀兲峁┝撕芎玫姆椒ń梃b,使我們撥開烏云見青天。我覺得堅守語文教學的“本真”“本色”,應該從這里開始,切實把語文閱讀教學做到“扎扎實實”。
首先,目前學生普遍的閱讀習慣是默讀式的瀏覽閱讀,能力定位偏低。平時我們的教學模式都是講解和分析,目的是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所講解過的內(nèi)容,誰知卻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學生的慣性思維模式。至于深入文本內(nèi)部的深層次閱讀學生沒有這樣的習慣,更別提“悟”出文章深藏的人生精義。
其次,學生閱讀缺乏交流和碰撞,停留在較為淺顯的單向活動層面上,難以真正感悟文章的價值。自然而然,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做的僅是學習并接受被肢解和割裂的已變成考試內(nèi)容的文章的“零部件”,而非鮮活充滿生命力情趣的文本。關鍵問題是閱讀過程中缺乏雙向和多向的交流啟發(fā),難以產(chǎn)生思維的碰撞與火花。
最后,學生閱讀動機及目的的確定較為被動,沒有體現(xiàn)閱讀的個性化和創(chuàng)造性。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沒有自主選擇和投入,只是被動地接受,加之更多與枯燥乏味的應考訓練結合在一起,進而演變成求取分數(shù)的直接功利性行為,毫無感情投入、質疑、想象等批判可言。
針對上述種種現(xiàn)象,我們還得找尋到解決的辦法,出路。
“言語”的揣摩是語文教學的基礎。言語是語文教學的內(nèi)容,憑借的材料,也是語文教學發(fā)展的最后歸宿。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只有有效地組織學生進行言語實踐,才能真正實現(xiàn)教學目標。
現(xiàn)如今的學生不缺少思想,而缺少表達思想的方法。以蘇教版《鳥啼》一課為例,有老師提出這篇文章可以自學,理由是文章所表達的“向死而生”的主題,學生一看就明白。但只要我們再深入一步提問:學生能搞懂“向死而生”的哲學概念是如何通過文學的形式表達出來的嗎?答案顯然未知。所以我們可以嘗試從言語品味鑒賞的角度去解決此問題。在教學設計中把“它們不能哀傷,不能靜默,不能追隨死亡”與“它們不哀傷,不靜默,不追隨死亡”放在一起比較,讓學生從言語的角度體會鳥兒的不同心情:“不能”不是說鳥兒沒有哀傷靜默追隨死亡,而是說克制這樣的情緒,為放聲高歌提供真實的背景,更顯真切感人。由此可以看出,抓住這些質樸而又充滿韻味的語言,就能深入理解文本了。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