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已經在全國拉開帷幕,河北高考改革措施已經出臺,語文從2018年開始,高考滿分將提高到180分,這意味著多年來重視漢語文化的呼吁落到實處,如今,漢字讀寫成為社會焦點,閱讀理解與寫作對廣大考生來說也將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因此,高中語文教學改革勢在必行,這既是基于素質教育的需要,也是高中學段語文自身定位的必須。
努力在實踐中探索,在探索中學習提高,我們的改革才更有實效。筆者就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談談我的幾點做法。
一、有意滲透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教學的價值,要從單一的傳遞學科知識轉為培養(yǎng)能主動發(fā)展、健康發(fā)展的一代新人,新課程目標凸顯了教育過程對人的生命的關注和育人的時代要求。語文教學中應充分利用教材、情境、教師品格等因素,把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要求滲透于教學過程之中,通過加強語文教學的情感功能,使教學活動趨于“情感與知識交融”的和諧境界,實現新課程目標要求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協(xié)調發(fā)展,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1.深入挖掘教材的情感內涵,調動情感功能。毋庸置疑,中學語文教材中的字字句句都是作者心血的結晶,都滲透著作者的情感。我們通過挖掘教材蘊含的情感(親情、愛國情、英雄情等),既讓學生學到了語文知識,又調動了學生的情感功能,受到情感的熏陶。比如,對關鍵詞句的分析,假如就詞論詞,就句論句,就會支離破碎,只有用情感的紅線串起來,詞句的生命力才能清晰的表現,作者用詞遣句的匠心、寄寓其中的情感才得以傳送,學生自會在領悟無聲勝有聲、無言勝有言的寫作之妙的同時,領悟其中豐富的人間情感之美、生命永恒之美。
2.創(chuàng)設情感語境,激發(fā)情感功能。胡適先生說:“情感者,文學之靈魂,文學而無靈魂,如人之無魂,木偶而已?!弊髡哔x予自己的作品情感,寫得動情;教師又寄以自己的作品理解,教得動情;那么就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激情,學得動情。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創(chuàng)設情感語境,激發(fā)學生實現良好的情感體驗。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豐富了自己的情感,并使情感體驗強化認知活動,使認知更清晰深刻,情感感悟更加刻骨銘心。
3.不斷完善教師人格,升華情感功能。學生在校學習,他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形成,有許多成分來自教師言傳身教。在教育教學的活動實踐中,老師心情舒暢、激昂奮進地與學生接觸、交流,學生會精神百倍,專心致志,全身心地與你相融;反之,學生也會抑郁不樂,讓你感到一切是那樣毫無生機,死氣沉沉,而且會感覺越來越糟。教師的一舉一動皆視為表率,一言一行都當楷模,這就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所以,教師人格因素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形成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有效踐行“3+1”課堂教學模式
為了超越教室的學習和成長,“3+1”(課堂展示、學生互動、教師總結、教師展示)課堂教學新模式已成為我教學生活的新武器。新模式帶來的新理念,將會把學生的學習完全從傳統(tǒng)的課堂、教室這個幾十平方米的領域里面超越出來,走向更廣、更大的領域。
1.課堂展示。展示是高效課堂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檢驗和評價學習效果的核心,是解決學生學習內驅力的金鑰匙。因此,高效課堂主張人人參與,個個展示,突出學生的“展示性”學習。以口頭展示為主,一人、兩人或者多人合作展示皆可,閱讀要聲情并茂,朗誦出作品的情感來。課堂展示既可以是疑難求助,又可以是對話交流,還可以是質疑對抗,要體現出展示的互動性。教師要引導學生重點展示自己獨特的思考和發(fā)現的一些規(guī)律性東西,包括學習方法總結、學習的新發(fā)現、新感悟等,體現展示的創(chuàng)生性和必要性。
2.學生互動。按照學習目標的要求,精心設計教學結構、方案,使學生產生“可學習、要討論”的積極愿望。課堂上,應該重視對學生合作技能的訓練與培養(yǎng),在組織小組討論時,先應給學生留獨立思考的時間,使學生對所討論的問題形成初步的看法。這樣,學生在討論時才有話講,才可能出現各種觀點的碰撞,激起創(chuàng)新火花,學生互動才省時又高效。
3.教師總結。把教師滿堂灌45分鐘的課堂變成教師最多講解15分鐘的課堂,這就要求教師課前備課要充分,梳理最重要的知識點并壓縮成最少的時間講給學生,應該突出重點,一步到位,在教學過程中,用簡潔的字眼來突出強調,這樣學生不僅準確地掌握知識點,而且能留出很多時間學更多同樣有效的東西。
4.教師展示。教師展示是課堂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圍繞本節(jié)課講解內容,進行主題教學展示,可以誦讀,可以播放PPT,可以自我創(chuàng)作,使教師展示起到鞏固本節(jié)課學到的知識,更在于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不僅活躍了課堂,還拉近了師生距離,更多的產生對某一認識的共鳴,使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再孤單,驅除乏味。
三、有心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
1.培養(yǎng)學生“聽”的能力。就是指導學生會聽課,課堂上用心聽,課外有心聽。幫助學生學會做課堂筆記,及時捕捉同學和老師發(fā)言的要點,理出講解的綱目,明白知識的中心,諸如觀點、內容、用詞等。
2.培養(yǎng)學生“說”的能力。俗話說:一個嘴巴愛說的人,其語文素養(yǎng)都很強。通過學生課堂討論和發(fā)言鍛煉其口才,每周一次主題報告會或者演講會,鼓勵學生要多動口,多動腦,練就出口成章的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讀”的能力。閱讀能力將會成為未來人的能力的考核標準之一。培養(yǎng)高中生閱讀能力是新時代的語文教學任務,做到課內打基礎,課外求發(fā)展。拓展閱讀面,讓其閱讀成為一種習慣,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4.培養(yǎng)學生“寫”的能力。帶領學生勤寫、會寫、愛寫。練就好文章,寫好字詞句,過得基礎關;豐富生活,用心觀察身邊的風景,積累寫作素材;堅持寫日志,寫周記,讓習慣助推寫作能力的提高。
在高考改革大形勢下,切實把課堂還給學生是每一個語文老師必須完成的任務,把課堂還給學生,把時間還給學生,結合情感教學,運用“3+1”教學模式,學生的學習就會如同沙灘上掙扎的小魚回歸大海一樣能找到本來就屬于他們自己的生活空間。順從教育教學規(guī)律,讓語文課堂“活”起來是我們教師共同的愿望,讓語文課堂教學成為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有效陣地,成為發(fā)展國學精髓的傳承人,是我們教師肩負的責任。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