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職統(tǒng)計課教學中引入形成性評價,更多的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推理和建構能力。基于形成性評價理論,在充分了解高職學生特點的基礎上,提出了在統(tǒng)計課教學中應用形成性評價的路徑。
關鍵詞:高職;統(tǒng)計課;形成性評價;路徑
一、形成性評價的歷史沿革及概念
形成性評價(formative evaluation)是相對于傳統(tǒng)的終結性評價(summative evaluation)而言的,其正式提出可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1967年,美國教育評價專家斯克里文在其著作《評價方法論》中首先提出了形成性評價的概念,之后,布盧姆等人將該理論豐富和發(fā)展,使其最終成為現(xiàn)代教育評價的核心內容。直至今日,西方國家在形成性評價的理論和實踐兩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我國對形成性評價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雖然目前國內在此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高職教學中的應用研究還較欠缺,尤其是在高職專業(yè)基礎課的教學中的研究甚少。
所謂形成性評價,是對學生日常學習過程中的表現(xiàn)、所取得的成績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態(tài)度、策略等方面的發(fā)展做出的評價,是基于對學生學習全過程的持續(xù)觀察、記錄、反思而做出的發(fā)展性評價。其目的是激勵學生學習,幫助學生有效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信心,培養(yǎng)合作精神。形成性評價使學生從被動接受評價轉變?yōu)樵u價的主體和積極參與者。布盧姆認為,形成性評價不僅是改進教學工作、提高學習效果、形成適合于教育對象的重要教學手段,還是促進學生智能發(fā)展、充分發(fā)掘學生學習潛力的重要手段。
二、高職傳統(tǒng)統(tǒng)計課教學評價方式的不足
教學評價是課程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它既是教師獲取教學反饋信息、改進教學管理、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依據(jù),又是學生調整學習策略、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的有效手段。統(tǒng)計作為高職財經類專業(yè)必修的一門課程,在當前的教學評價體系存在的問題與不足主要表現(xiàn)在四個方面:(1)評價主要以考查學生掌握的知識為主,忽視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綜合應用能力,基本是一考定成績,評價項目的設計不能反映教學目標的要求,沒有針對性,重點不突出;(2)缺乏改進和激勵的功能,在教學過程中老師過分重視教學內容的完成而忽視了與學生的交流和互動,對學生每個階段的不足和進步缺乏了解和激勵措施;(3)評價手段單一,教師主要通過期末考試來評定學生的成績,很少進行課堂測驗、小組討論、市場調查等實踐教學活動;(4)缺乏對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評價,沒有對學生的學習情感、學習態(tài)度、學習策略等進行具體的評價與指導。
三、形成性評價在統(tǒng)計課中的應用路徑分析
1.對課程進行精心的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的質量決定了課程教學完成的質量,統(tǒng)計課的教學內容一般包括統(tǒng)計工作、靜態(tài)分析、動態(tài)分析、指數(shù)分析、回歸分析和統(tǒng)計法規(guī)等幾方面。在進行整門課的教學設計時,應從兩方面進行考慮:一是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應考慮到,面對高職學生,大多數(shù)學生的數(shù)學基礎比較薄弱,對一些數(shù)學計算和公式的學習很吃力,這時,就要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學內容進行取舍,要清楚針對不同專業(yè)特點的學生,他們已經了解了什么?我們還應教會他們什么?如何教?等問題。原教育部部長周濟曾說職業(yè)教育就是就業(yè)教育,職業(yè)教育本身是為職業(yè)行業(yè)服務的。因此,教學內容一定要聯(lián)系學生將來的生活和工作的實際需求,培養(yǎng)他們深入學習和不斷思考的習慣,從而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意識,促進其全面發(fā)展。二是要精心組織每一堂課,具體而言,可以從五個方面展開:(1)課前,根據(jù)每堂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提出1~2個統(tǒng)計問題,要求學生結合身邊的生活和經濟現(xiàn)象進行思考,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并圍繞學生的困難展開教學;(2)針對提出的問題分小組討論,由組長記錄小組討論情況及每一個同學的具體表現(xiàn);(3)老師觀察各小組的討論情況,對有困難的小組給予適當?shù)膸椭?;?)各小組選派代表陳述成果,在全班進行討論,師生參與互動;(5)進行課堂教學,對難點和疑點進行講解,從而完成教學目標。
2.合理制定評價標準
由于職業(yè)教育的特殊性,在教育中更加強調受教育者的積極性,其主體地位凸顯,在教學中也就更加注重受教育者能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老師作為形成性評價的組織者和實施者,首先要對任課老師進行全面培訓,然后由任課老師主導,帶領學生共同制定評價標準,讓學生充分了解評價標準的內涵及自己的水平,評價方案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和教學目標、培養(yǎng)目標的需要,具有可操作性,尤其強調在小組學習中的合作精神和個人表現(xiàn)。統(tǒng)計課的教學一般分為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部分,理論方面的評價項目主要包括提問、課堂表現(xiàn)、課堂討論、個人陳述、個人項目、小組項目、學習報告、單元測試等;實踐教學方面主要包括市場調查、參與問卷設計與發(fā)放、PPT制作、小組匯報等內容。
3.分小組教學,建立學生學習檔案,實行組長負責制
現(xiàn)在高職院校班級人數(shù)普遍較多,一般大概在60人左右,為了更好地實施形成性評價,應在開學的第一堂課,把全班學生分為4~5個小組,實行組長負責制,每個學生建立自己的學習成長檔案,內容包括:姓名、愛好、學習情況記錄(出勤、聽課、參與市場調查情況、上課發(fā)言的情況、在小組中的表現(xiàn)等),互評與自評相結合。每次課結束后,任課老師要檢查記錄檔案,并針對每個學生情況寫出指導性評語,既要指出優(yōu)點,又要指出缺點,提出改進的方法,最后還要簽字確認。通過這種方式,老師可以全面了解學生的進步與不足,收到反饋信息,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方式,提高教學質量。此外,學生可在老師的指導和同學的幫助下,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明確應該努力的方向,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習興趣,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4.形成性評價在實施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在實施形成性評價的過程中,為了真正發(fā)揮形成性評價的作用,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1)評價方案及評價標準應盡量簡單易操作,方便實施,教師要向學生解釋清楚評價的要求、方法、評判的標準和內容,讓學生完全明白實施形成性評價的實際意義并能進行熟練的操作。(2)評價要與統(tǒng)計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有機結合起來,符合教學需要,能最大限度地促進教學,不能因為評價而評價或以評價為目標進行教學,同時要簡化評價程序,避免占用過多的教學時間。(3)避免評價結果的誤用與偏見,使形成性評價成為一種積極有效的激勵手段,同時評價結果要以有建設性的方式反饋給被評價者,促使其最大限度地接受評價。(4)合理地利用評價信息進行教學改進與決策,充分發(fā)揮形成性評價的監(jiān)督作用,師生需要定期進行反饋與交流,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策略。(5)在形成性評價中,老師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所以實施形成性評價最大的問題是老師是否有恒心、有毅力堅持做下去,這也需要學校出臺一定的保障與激勵措施。
在教學中如何運用好形成性評價,并以此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是高職統(tǒng)計教學中一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適度地運用形成性評價,使教學與評價緊密相連,對于提高高職統(tǒng)計教學質量和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單志艷.如何進行教育評價[M].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2007:9.
[2]盧敏.形成性評估與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7(01):130-131.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