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東京大學法學院畢業(yè)生的劉江,顯然已經(jīng)從最初那個不安迷茫的新生變成一個滿懷憧憬的職場人。和他約在了學校附近的一座開放式圖書館里,午后淅淅瀝瀝的小雨讓一切都安靜下來,咖啡在桌上散發(fā)著淡淡的香氣,一貫守時的他準時坐在了筆者面前,市場堵車的東京路況,讓他養(yǎng)成了提前出門的習慣。
東瀛求學 艱辛起步
在兩杯咖啡的不同香氣交匯中,一個日本文科留學生的故事被娓娓道來。一年前,和許多“哈日族”一樣,從小看著日本動漫、聽著日本流行音樂長大的劉江只身來到了東京——這座既陌生又熟悉的城市。選擇來日本留學并非他的初衷,只是因為國內(nèi)高考失利才讓他遠涉東瀛求學。劉江坦言自己選擇日本留學并非為了逃避國內(nèi)高考的壓力,而是選擇另一種方式磨練和提高自己。
當讓他用幾句話概括在日本這一年留學生活的時候,平時總是妙語連珠的他竟一時語塞,他喝了一口咖啡,頓了頓,“這一年的最大感受就是歡笑與淚水齊飛,成功和失敗共存”,這句能套在所有留學生身上的答案讓筆者略為失望,但他隨后的一句話卻又讓筆者感慨萬千:在日本留學,無論遇到挫折還是成功,最應該堅守的就是理想。劉江留學的前半部分的核心是語言課程,所以語言學校成為他接觸日本教育的起點。
語言學校的課程相對比較單一,因此顯得相對枯燥,但是為了自己的理想,劉江還是堅持了下來,幸運的是他遇到了一位叫福田的老師,他不僅是劉江的語言課程老師,而且還在生活中給予了他極大的幫助。對于剛來日本的劉江,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鮮,第一次坐地鐵,第一次用自動販賣機買飲料,第一次逛日本百貨,與此同時,第一次下廚做飯,第一次打掃房間,第一次洗衣服等就多了幾分笨拙和艱辛。而第一次辦理外國人登陸證,銀行卡等則是多了幾分迷茫,在遭遇這些困難的時候,福田老師的熱心幫助自然讓他踏實了很多。
稍微學會獨立生活之后,后期則需要邊打工自立邊認真學習應付留學生考試。這對于當時未成年的他來說,掌握好平衡點其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經(jīng)過半年的語言課程學習,劉江就要面臨申請大學的關鍵時刻,這個時候,日語老師福田總會給他很多申請的建議和技巧。記得考大學的時候,作為擔當教師福田就主動地建議他去考老牌國立大學——東京大學。信心有些不足的他就曾多次找過福田老師,繁忙的他總是能抽空幫劉江分析現(xiàn)狀,而且還曾多次反復幫他制定并且修改考試面試的對策。在老師的精心指導與自己不懈努力下,他成功地考上了東京大學法學院。
學業(yè)在前 職場在后
進入大學之后,起初也并非輕松。因為相對日語學校半天的學習,大學里一天的課程滿滿,因此打工的時間也會相對減少。另一方面,就是在學習專業(yè)知識的同時,還要抽空打工來交付昂貴的學費。為了適應大學生活,他會在電車上看書,甚至連打工的時候都會偷偷地瞅上一眼筆記。很多同學可能會因為打工耽誤了學習,而劉江從始至終都堅持著學習第一打工第二的原則,不管多么困難都要把學習放在第一位。他深信時間都是擠出來的,這句話并不是沒有道理。他的努力付出也得到了回報,大學的6年里他每年都拿到了學費半額減免和其他獎學金。在這樣的良性循環(huán)下,他就有了更多的時間去學習,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了。如果說日語學校是適應日本生活,那么努力考取大學的過程,則是深入了解日本社會,學習專業(yè)知識的一個過程。而這些過程,為他之后的就職活動的成功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日本的就職活動都是在畢業(yè)前一年就開始的。要想拿到公司的內(nèi)定,需要經(jīng)過資料選考,筆試,一次面試,二次面試,甚至三次面試等選考過程。結合好的日語基礎和對日本社會的了解,使他的就職活動進行得很順利。凡是得到面試機會的,他都順利通過了,最終拿下了一家美資經(jīng)營顧問公司和索尼的內(nèi)定名額。
在對自己的未來做出抉擇的時候,又是富士的擔當老師給了他很多寶貴的意見,還給他介紹了一位富士的學長為他指點迷津。最終他選擇了索尼公司。近年來的經(jīng)濟不景氣和日本國內(nèi)的老齡化問題,使得留學生有了更多可以展現(xiàn)自己的機會和舞臺。但是像索尼這樣的國際化大企業(yè),對留學生的要求不僅僅只是會說日語,幾乎要和日本學生一樣經(jīng)過嚴格的選拔。今年4月份進入日本索尼工作的300多名新人中,留學生也就只有區(qū)區(qū)的七人,由此可見留學生要想進入大企業(yè)還是有著相當大的難度。而三名中國人中,除了一位是在日華人外,剩下兩位就是他和富士畢業(yè)的同學楊海鵬了。這也正說明,富士學生有著進入日本大企業(yè)的能力,相信以后會有更多的富士學生能夠進入到日本的各個大企業(yè)中來展現(xiàn)自己的才能。
當我告訴他日本文部省將要對包括他的母?!獤|京大學在內(nèi)的文科進行改革的消息的時候,他似乎頗為淡定,因為在他上學的時候就有類似消息的傳言,只不過這次傳言被坐實。他認為文科改革更多的是政府出于對國立大學日益緊張的運營費用的擔憂,不過他也表示改革可能會觸及原本作為日本大學立身之本文科的地位。最后他認為不管如何改革,文部省和國立大學都會平衡生源和學術改革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