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慶齡在北京病逝后,有人猜測:一生追隨孫中山的宋慶齡,一定會與孫中山先生合葬。
出乎猜測者的預料,宋慶齡的遺體在火化后的第二天,骨灰就用飛機被運往上海,安葬于萬國公墓的宋氏墓園。這樣做完全是尊重宋慶齡生前的囑托和安排的。
對于宋慶齡為什么沒提出葬于中山陵這個問題,曾受黨中央委托全權負責安排宋慶齡后事、并與她有世交稱她為“叔婆”的廖承志說:“她想也不曾想過這些?!绷纬兄驹凇段业牡跹洹芬晃闹薪忉屨f:“她的一生地位崇高,但她從未想過身后作什么特殊安排。中山陵的建造構思,她不曾參與過半句,也不愿中山陵因為她而稍作增添,更不想為此花費國家、人民的錢財?!?/p>
據宋慶齡的秘書李云回憶,宋慶齡曾對她說過:“孫先生安葬在南京中山陵,他是偉大的革命家,受到人民的瞻仰,我不應該去沾他的光?!?/p>
在病重時,宋慶齡特向守護在身邊的沈粹縝和保姆鐘興寶交代:“如果我有什么問題,就去上海,去我父母安葬的萬國公墓。他們旁邊共有六個穴位,希望我們姐妹兄弟安葬在一起陪著父母?,F在看來只有我一個人可以陪著父母了。在那里,朋友們會比在高聳的紫金山更容易找到。紫金山是只為真正偉大的人物服務的?!?/p>
宋慶齡的一生,和她最后的決定,表現了她的忠誠、她的謙遜。她一生始終不渝地懷念孫中山,但她從來沒有想從“孫中山夫人”的身份中得到什么好處,相反,她為了這個身份作出了巨大的犧牲。
有研究者認為,宋慶齡把她身后的安葬看成“私人的事情”,安排與她的父母及家人、與終身為她服務的“李姐”葬在一處,符合她的思想和性格邏輯,是可以理解的。
宋慶齡懷著某種歉疚依戀雙親,尤其是她的母親。年過80歲之際,宋慶齡曾在一封私人信函中述說自己22歲時在上海不辭而別,投奔流亡在日本的孫中山并與他舉行婚禮的事:“我的父母看了我留下的告別信后,就乘下一班輪船趕到日本去,想勸我離開丈夫,跟他們回來。我母親哭著,正患肝病的父親勸著……盡管我非??蓱z我的父母———我也傷心地哭了———但我拒絕離開我的丈夫。”
而當國民黨中有人竭力否認她的孫夫人地位時,宋慶齡表示:“他們可以說我不是孫夫人,但沒有人能夠否認我是父母親的女兒?!薄端螒c齡傳》的作者愛潑斯坦分析說:“這可能最早透露出她的一種想法,這種想法使她在病危時提出要同父母葬在一處的要求?!薄拔母铩敝校改傅哪沟卦獾絿乐仄茐?,后來經總理參與才得以修復,這也許更促使她想要永久地陪伴在父母身旁。
還有人認為,宋慶齡對于身后事的決定,表達了她一生追求婦女獨立解放的思想。早在1913年她在美國威斯利安女子學院讀書時,就寫下了《現代中國婦女》一文,提出婦女將與男人并駕齊驅的思想,認為不僅中國革命成功離不開婦女,社會主義建設也是如此。?笪摘自《健康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