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zhàn)期間,許多僑民居住在敵對國的領土或殖民地,他們該如何自處?
盧溝橋事變后,滯留朝鮮的華僑不得不謀求與日本的和睦。在中國駐朝鮮總領事館被迫二選一的情況下,漢城總領事范漢生因南京陷落,選擇了支持華北偽臨時政府(1937年12月成立)。以漢城、仁川為首的朝鮮所有領事館和普通華僑都陸續(xù)轉(zhuǎn)變態(tài)度,支持偽臨時政府。不僅如此,他們還呼吁日本各地的領事館支持華北偽臨時政府。
1940年3月30日南京汪偽政權(quán)的成立,以及日本對它的承認,對華僑來說鼓舞人心。因為它意味著華僑從“敵國”國民變成了“友邦國民”。所以朝鮮各地以總領事館為首,紛紛召開慶祝大會,并派代表去南京參加慶祝大會。部分華僑贊同“反共和平建國”“東亞新秩序”的主張,還積極為國防捐款、殖民掠奪性的“獻金運動”奔走。
隨著戰(zhàn)事的發(fā)展,華僑與日本殖民政府的矛盾擴大。朝鮮華僑開始一邊嘗試外交斡旋,一邊進行暴力抗爭。1941年后,日本當局以間諜為名肆意抓捕僑民,并且嚴刑拷打、捏造罪名。部分朝鮮華僑加入八路軍,參加中國的抗日斗爭,并在搜集糧食等經(jīng)濟情報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
在日本方面,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滯留日本的華僑有大約2萬人。迫于形勢,他們不得不同國民政府劃清界限,轉(zhuǎn)而依附偽政權(quán)。不僅如此,一些華僑還沖擊中國大使館,要求將使館移交華北偽政府駐日辦事處。
汪偽政府成立后,日本一些僑團組織了慶祝活動,僑民接受汪偽政權(quán)于1941年設立的大使館的保護。戰(zhàn)爭后期,隨著日本侵略戰(zhàn)爭形勢的江河日下,日本政府實行更加嚴格的戰(zhàn)時物資管制政策,實行嚴格的配給制度,華僑的生產(chǎn)、生活陷入困窘。不僅如此,華僑還受到僑案、獻金運動、“勤勞服務運動”等配合日本侵華戰(zhàn)爭的運動的沖擊。他們被迫獻金給南京偽政府和日本政府,給日本政府做廉價甚至免費勞動力。?笪
綜合摘自《東方早報》、《抗日戰(zhàn)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