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53年12月至1954年年初,在北京召開了一個長達55天的軍委高級干部會議。這次會議明確提出了要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實施軍銜制、干部薪金制和義務兵役制三大制度。這次會議之后,又經(jīng)過充分的準備,1955年1月,中央軍委發(fā)布了《關于評定軍銜工作的指示》,對軍銜評定工作給予了政策性的規(guī)定。在此基礎上,1955年2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由毛澤東簽署命令,在全國公布實施。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頒布后,全軍上下普遍關注,授銜是真正涉及全軍每個人利益的大事。為組織好這次授銜工作,中央決定由國防部長彭德懷和總政治部主任兼總干部部部長羅榮桓直接負責(1954年10月,經(jīng)羅榮桓提名,宋任窮調(diào)任總干部部第一副部長,同賴傳珠和徐立清一起協(xié)助羅榮桓工作)。元帥由中共中央書記處提名,中央政治局審定;將官由總干部部與總政治部提名,報中央軍委批準;校官由各總部、各軍兵種、各大軍區(qū)提出,報總政治部和總干部部在全軍范圍內(nèi)統(tǒng)一平衡。授銜的主要依據(jù)是從資歷、戰(zhàn)功、德才和威望等方面綜合考慮。
經(jīng)過精心細致的工作,初步方案出臺。毛澤東被提名為大元帥;元帥13人,除正式授銜的10人外,還有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大將14人,除我們熟知的10人外,還有李先念、譚震林、張鼎丞、鄧子恢。但是這些共和國的肱股之臣,卻未在1955年的共和國大授銜中被授予相應的軍銜,這是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