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務府是清代獨有的機構,職官多達3000人,還沒算普通匠役、軍丁和太監(jiān)。這比掌管全國疆土、田畝、戶籍、錢谷的事務最繁的戶部人數(shù)多十倍以上,可說是清朝規(guī)模最大的機關。
表面上,內務府專管皇室經費,與專管國家開支的戶部平行,二者界限分明。但實際上,戶部經常撥款、借款或挪款給內務府。僅從咸豐七年到同治十三年的17年里,內務府就挪用部款九百八十萬兩!其實內務府自身收入已經不菲,每年不下百萬兩,包括壟斷買賣、房屋租賃……尤其是犯罪官員抄家罰沒的財產和官員秘密贖罪罰款值得注意,當時沒有中央紀委,皇帝事實上是官員紀律的惟一和最高監(jiān)督、仲裁、處分者。違法官員的罰沒家產或罰款,竟不入國庫,而是入皇帝的小金庫。難怪嘉慶收拾和珅之后,有民謠說“和珅跌倒,嘉慶吃飽”。
事實上,內務府官吏的貪污空間,正是在維護皇家特供中獲得的。內務府所涉及的皇家特供,主要有兩大類,一是日常特供,一是非常特供。
日常特供部分由內務府管理的皇莊實現(xiàn)。這些皇莊不但有供給銀糧的義務,還是皇家的“特供農場”,繳納大量優(yōu)質無公害的家禽、豬、瓜果、蔬菜,甚至柳條、掃帚等物,以供皇家日?;鞠M?;是f不能滿足的部分,則由內務府采購,其中蘊藏大量獲取暴利的機會。據(jù)說道光朝內務府買雞蛋,30兩銀子一個,而市場價不過幾個銅板。內務府還曾為補一件衣裳,向道光報價3000兩銀子,差點沒把后者氣暈。
非常特供同樣依賴內務府,主要是其管理收受的貢品。清代貢品包括各省土貢、外藩貢品和節(jié)慶各處官員及商人的報效獻納?;实鄣南埠弥苯記Q定了貢品的種類與數(shù)量。譬如,乾隆喜歡西洋鐘表的消息在官場傳出,廣州西洋八音匣等售價立刻猛漲幾十倍。乾隆還喜歡古玉,目前故宮收藏的上萬件古玉,多數(shù)是乾隆時期各省督撫的貢品。進貢之風盛行,導致官場出現(xiàn)“幫貢”,即有權進貢的大臣令下屬助其購買貢品,后者又再令其下級官員“幫貢”,如此層層分解貢品指標,造成逐級加碼,因為經手官員會從中撈一把。結果送到皇帝手里價值一萬兩的貢品,意味著督撫可能從州縣官那里剝削了十萬兩,而州縣官員則可能從民間剝削了百萬兩。?笪摘自《南方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