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生,1968年到內(nèi)蒙古牧區(qū)插隊,現(xiàn)為財政部離退休干部局巡視員
1968年,15歲的周秉建響應(yīng)“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的號召,報名到內(nèi)蒙古牧區(qū)插隊。周秉建在內(nèi)蒙古一待就是近30年,與當?shù)乩习傩战⒘松詈窀星?,并嫁給了蒙古族青年。談及家風,周秉建說:“不僅我們這一代,周家第三代也都是自食其力的普通人?!?/p>
帶頭在內(nèi)蒙古安家落戶
周恩來有兩個親弟弟,大弟弟早年去世,周秉建的父親周恩壽是周恩來的小弟,周恩壽早年就讀黃埔軍校,后改名為周同宇,以防迫害,1949年全家遷入北京,周恩來鄧穎超一生沒有子女,對周恩壽的6個子女,周恩來視為己出。
年少的周秉建是個文文靜靜的女孩子。面對全國人民景仰的伯父周恩來,她不像別的小孩那樣撒嬌,她從小就沒有優(yōu)越感。她喜歡幫助別人,從不分富貴貧賤,也不愿張揚??贾袑W時,她沒有去報名牌學校,而是報考以勤儉樸素著稱的北京33中。
1968年,她主動申請去廣闊天地“大有作為”,她的申請很快被批了下來。臨走前,周秉建到伯父和伯母家告辭。周恩來特意準備了一頓飯,陪周秉建一塊兒吃。周秉建吃了兩口就放下了筷子。周恩來見侄女吃得少,便開導說:“蒙古民族以吃牛羊肉為主,很少吃糧食,你這一關(guān)就得好好過。內(nèi)蒙古很冷,你多帶點衣服,被子也帶厚的,要學會獨立生活。”
那天,周恩來請周秉建吃飯時特意增加了一道苦瓜,周秉建說:“當我把苦瓜吃到嘴里,的確嘗到了苦的滋味,但我更感到了伯伯的良苦用心?!倍邒屶嚪f超則送給了周秉建一份當時十分珍貴的禮物《毛澤東選集》。
就這樣,告別北京、告別家人,周秉建同北京33中15名同學一起到達了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錫林郭勒盟阿巴嘎旗的伊和高勒公社,新保利格大隊,當起了牧民。在當時牧民的眼中,她還只是個北京娃娃。
周秉建來到錫林郭勒大草原,生活還真不習慣,遠非在家里想的那樣。牧民們一天吃一頓面條,另外兩頓喝奶茶,吃不慣就只有餓肚子。周秉建暗自流了好幾次眼淚,終于明白了伯父話中的含義。除了飲食和氣候,與牧民打交道,還要過好兩道關(guān):一是語言關(guān),二是學會騎馬。憑著年輕氣盛,憑著為伯父爭光的決心,她學騎馬、學放羊、學擠奶、學接羔,一樣一樣全學會了,連衣服也換成了蒙古袍,別人還真認不出她是個漢人,更不知道她是周恩來的侄女。
到了牧區(qū),周秉建的工作主要就是放牧,當時是4個人一組,都是女孩子,也都是一個學校的,白天出去放羊,一個人管一千五六百只。兩個人白天放牧,兩個人晚上下夜,然后再換。
周秉建插隊的地方是純牧區(qū),連學毛主席著作、批斗“牛鬼蛇神”都用蒙語,知青們往往茫然無措。但那里的人非常善良,非常有人情味。有一次,周秉建去公社買糧食和日用品,趕著牛車回來時遇風雪迷了路。牧民們急了,20多人打著手電連夜在風雪中找到了她。周秉建的臉凍得脫了層皮。這次遭遇著實讓她領(lǐng)教了草原不只有浪漫的情懷,還有嚴酷的現(xiàn)實。
周恩來制止“內(nèi)人黨冤案”
周秉建初到牧區(qū),正趕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搞與所謂為烏蘭夫反黨叛國集團有關(guān)的“內(nèi)人黨冤案”。
內(nèi)蒙古人民革命黨,原本是共產(chǎn)國際和中共中央支持指導下,早在1925年就組建的,一個帶有統(tǒng)一戰(zhàn)線性質(zhì)的組織。1928年,烏蘭夫等人受共產(chǎn)國際和中共中央的指派,負責內(nèi)人黨工作。1947年,內(nèi)人黨完成使命,停止了活動,這個組織的大多數(shù)人,都轉(zhuǎn)為受共產(chǎn)黨組織的領(lǐng)導。
1968年2月,“中央文革”小組成員康生說,歷史上的“內(nèi)人黨”至今還有地下活動,軍隊內(nèi)部也有“內(nèi)人黨”。在他和謝富治的唆使下,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開展了大規(guī)模的“內(nèi)人黨”運動。先是電臺廣播,接著張貼布告,勒令“內(nèi)人黨”黨員3日之內(nèi)(后延為10日)到各革命委員會登記,否則一概按敵我矛盾處理。同時,又利用漢族干部對“內(nèi)人黨”進行清理,并按照清理階級隊伍的做法深挖狠斗,牽連誣陷的人達34.6萬人,1.16萬被迫害致死,8萬多人被批斗致殘。
周秉建所在生產(chǎn)隊的一個領(lǐng)導說:“隊里只有3家是紅的,其他牧戶都是反革命的內(nèi)人黨,他們的小娃娃也是‘內(nèi)人黨’分子?!边@里的壞人怎么成了大多數(shù),周秉建覺得不能理解,在給伯伯、七媽的信中就提到了此事。后來,周恩來在一次會上就批評道:“我從一個在牧區(qū)插隊的女知青那里得知,內(nèi)蒙挖‘內(nèi)人黨’都挖到蒙古包、挖到羊群里去了?!敝芏鱽磉€把情況反映給毛澤東,然后敦促中央派人調(diào)查此事,制止了冤案繼續(xù)。
與草原歌手的甜蜜愛情
參軍,是當時青年的追求,周秉建也一樣。1970年冬,憑著良好表現(xiàn),她通過正當途徑實現(xiàn)了自己的夢想。
1971年元旦那天,周秉建穿著草綠色的新軍裝,高高興興地到北京來見周恩來。沒想到,周恩來見面第一句話是:“你能不能脫下軍裝,回到內(nèi)蒙古草原上去?”
看到周秉建眼淚汪汪,一時不能理解,周恩來又和顏悅色地說:“你不是說內(nèi)蒙古草原是廣闊天地嗎?你參軍雖然符合手續(xù),但內(nèi)蒙古這么多人里挑上了你,還不是看在我們的面上?我們不能搞這個特殊?!?/p>
已經(jīng)過了幾個月新兵生活的周秉建想不通,但她深知伯父的話一定是有道理的。周恩來還關(guān)切地說:“孩子,你能不能帶個頭,找一個稱心如意的蒙古族青年,在內(nèi)蒙古安家,為漢蒙和睦再傳—個佳話呢?”
又要回內(nèi)蒙古了,周秉建心里五味雜陳。不過,周秉建早已喜歡上一個人,這個人雖沒見過面,可他將來一定是草原上的一顆新星。在內(nèi)蒙古,周秉建聽他的歌已兩年多了。這個人就是拉蘇榮。
1947年6月出生在牧民家的拉蘇榮是個招人喜愛的小伙子,又高又直的鼻梁、大眼睛,13歲就登臺演出。無垠的大草原賦予他一副音域?qū)拸V的歌喉。靜靜聆聽拉蘇榮的演唱,你能體會到藍天、白云、草原、駿馬共同構(gòu)筑的美妙情境。
拉蘇榮第一次見到周秉建,是在1977年的春天。那時候,周秉建在內(nèi)蒙古大學學習,是學生代表。拉蘇榮是文藝界的代表。
在一次活動中,拉蘇榮看到—個穿藍色上衣、梳著小刷子的姑娘,旁邊的人說她是北京知青,會說一口流利的蒙語。拉蘇榮對這個姑娘印象深刻。
活動期間,周秉建每天都能聽到拉蘇榮優(yōu)美、粗獷的歌聲。一聽到拉蘇榮的歌聲,周秉建就特別激動,仿佛有巨大的力量吸引著她。周秉建和同學跟著拉蘇榮去看過幾次演出,她發(fā)現(xiàn),拉蘇榮的性格很豪爽,經(jīng)常幫助那些貧困的牧民。
后來,周秉建就經(jīng)常去拉蘇榮家。拉蘇榮的老母親特別高興,又弄吃的又弄喝的??墒?,周秉建卻沒有想到,拉蘇榮的家境如此貧困。周秉建回到錫林郭勒盟后,拉蘇榮對周秉建的來信一封也不回,他怕周秉建接受不了他的困窘,他不愿那么好的姑娘來為他吃苦。但周秉建絲毫不介意拉蘇榮的家境。后來,他們就正式以戀人的身份交往了。
這期間,周秉建經(jīng)過踏踏實實的勞動,入了黨,后來又被選為大隊黨支部副書記。1975年,身患癌癥的周恩來住進了醫(yī)院。但當他得知周秉建有學習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字的想法時,在病床上與周秉建通了電話,鼓勵她學好蒙古語文。當時周恩來做完手術(shù)不久,忍受著巨大的疼痛,手顫抖得幾乎連話筒也拿不穩(wěn)。不久,周秉建由牧民推薦到內(nèi)蒙古大學中文系蒙文專業(yè)學習。大學畢業(yè)后,周秉建再一次回到牧區(qū)旗縣工作。
1978年,周秉建到北京出席共青團十大,便把和拉蘇榮準備結(jié)婚的消息告訴了鄧穎超。鄧穎超說:“別人的事我不管,秉建的事我要管?!痹瓉?,拉蘇榮家境貧困,自己帶著一個8歲的男孩,家中還有老母和兩個未成年的妹妹。已有人給鄧穎超寫了信,說像周秉建這樣—個紅色接班人,不能去愛一個草原歌手,那樣會葬送了革命前途。
周秉建把拉蘇榮的情況告訴了鄧穎超,她說:“我十分喜歡這位蒙古族漢子,喜歡他對事業(yè)的追求,喜歡他的誠實。”聽完后,鄧穎超說:“任何一個人也不能干涉別人的婚姻,你們看準了以后,自己來決定。不過,能讓我見見那位草原歌王嗎?”
這一年,由周秉建的姐姐帶著,拉蘇榮來到西花廳見了鄧穎超。一見面,老人家就說:“你好啊,拉蘇榮同志!”接下來的坦誠談話,使鄧穎超完全消除了疑慮。1979年,兩人決定結(jié)婚,鄧穎超送給新婚夫婦—架照相機。
1994年,由于周秉建的母親身體不好,他們從內(nèi)蒙古調(diào)回了北京。周秉建由中組部安排在國家財政部工作,拉蘇榮調(diào)到中央民族歌舞團工作。
(摘自《老年世界》2009年第20期,《人民文摘》2015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