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中國媽媽到美國后,當她接觸到美國媽媽的時候,才領(lǐng)教了美國人是如何教訓自己的孩子的。她遇到的美國媽媽叫伊麗莎白,有個天真可愛的兒子泰勒,每天早上泰勒醒了,伊麗莎白把早餐往桌上一放,就自顧自地忙去了。而泰勒也會自己爬到凳子上去動手吃飯,吃完飯后會自己穿衣打扮。有時候泰勒會把褲子穿反了,伊麗莎白就讓泰勒自己改正。
“饑餓懲罰”:美國孩子不嬌慣
有一次,泰勒在吃晚飯的時候發(fā)脾氣,把飯倒在地上。伊麗莎白沒有用拳頭“教訓”兒子,而是跟他說,今天你什么東西也不能吃。當天伊麗莎白領(lǐng)著泰勒到中國媽媽家做客,被媽媽“饑餓懲罰”的泰勒見到中國媽媽做的面條后,正準備大快朵頤的時候,伊麗莎白走過來拿走了飯碗,并跟泰勒強調(diào)了之前對于今天不許吃飯的約定,雖然泰勒百般不情愿,但是對于媽媽嚴厲的目光,泰勒哭喊著只能盯著飯碗,卻不敢出手??吹教├湛蓱z的樣子,臨走時,中國媽媽將面條打包讓泰勒帶走,泰勒很珍惜地捧著裝滿面條的餐盒,聞了又聞,輕聲問媽媽,回到家我可以吃嗎?媽媽的回答很堅定,“不”。泰勒只好再度退讓。很多父母會想盡一切辦法,哄著、喂著、慣著,只為了讓年幼的孩子吃飯,故事中的小主人公泰勒,大部分時間吃飯都很積極,他不想因為罷吃而錯過食物。尤其是經(jīng)過媽媽那次“禁吃”的懲罰以后,最起碼泰勒再扔飯碗時要想一想,餓肚子的經(jīng)歷可是不好受的。
其實美國媽媽伊麗莎白教訓泰勒,不僅只有“禁吃”這一招。一天,泰勒在客廳打翻了一盆水,非但沒有主動清理,還踩在水上玩。中國媽媽見狀忙找出拖把準備拖地,伊麗莎白看見孩子的舉動,就立刻從中國媽媽手里搶過拖把交給泰勒,讓他自己把水拖干凈,把濕衣服脫下來自己洗干凈。泰勒拒絕了,伊麗莎白就把他關(guān)了禁閉,而泰勒則是以超分貝的大哭來表示抗議。過了一會,泰勒從房間走出來,臉上掛著兩行眼淚,他拿起比他高一倍的拖把,一下一下地拖地。拖完地,就自己乖乖的去衛(wèi)生間洗衣服去了。孩子都會淘氣,打翻一盆水可謂是最普通不過的淘氣表現(xiàn)。很多人遇到這種情形的第一反應(yīng)是趕緊把孩子抱起來,為他換衣服、洗凈身體,然后大人把地上的水清理干凈。伊麗莎白的做法沒什么新奇,只不過是讓孩子了解到了做一件事的后果,而這種后果是要自己承擔的。但在不少中國家庭,如果媽媽用這種方式教育孩子,大人間恐怕就會先上演一場“世界大戰(zhàn)”。
權(quán)威式教育的真諦
孩子有時會無意識學壞,父母應(yīng)該怎么辦。還是看看伊麗莎白的做法吧。伊麗莎白帶泰勒到公園玩,泰勒和兩個小女孩在吊床上玩耍的不亦樂乎。突然,泰勒走下吊床,把吊床翻了個底朝天,兩個小女孩摔倒在草地上哇哇大哭起來。只見伊麗莎白一聲不吭地走向泰勒,把他抱上吊床,然后一下子把吊床翻了過去,泰勒摔倒草地上,摸著屁股大哭。伊麗莎白問泰勒,痛嗎?下次還做嗎?泰勒一邊哭一邊把頭搖得象撥浪鼓似的。在涉及到社會公德的行為上,伊麗莎巴沒有采用父母最常見的教訓方式,把孩子拉過來打一頓以示警戒,她是以其人之道還制其人之身。有時孩子的行為會有把自己的快樂加在別的孩童痛苦之上的情形,如果他同時也能體會到這種痛苦,相信孩子的心靈之中就會樹立起這樣一種觀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普遍存在的是父母對子女權(quán)威式教育的模式。在這種教育模式下有一個兩極的現(xiàn)象值得關(guān)注,一是嬌生慣養(yǎng)式,父母對孩子極度溺愛,孩子成了家中的小皇帝。二是粗暴式,孩子不聽話,父母不是打就是罵。這兩種方式皆為權(quán)威式教育的變種,父母在子女面前都體現(xiàn)著某種權(quán)威,或是可以提供舒適的生活或是體現(xiàn)老子拳頭比你大。
權(quán)威式教育,人們可能會理解為是嚴格管教,其實嚴格管教只是權(quán)威式教育的一個方面。而把粗暴式教育作為權(quán)威性教育的內(nèi)涵則更是大錯特錯。為什么在權(quán)威式育兒方法中,有的母親成功,有的育兒成績則令母親失望。原因何在?
在子女教育上獲得成功的父母,他們的權(quán)威性教育大多表現(xiàn)為對子女管教嚴厲但富有愛心并能夠做到寬容、為子女制定出有導向的規(guī)則同時給予子女的自治權(quán)。在這種教育方式中,青少年更易于參與社會活動、富有合作精神、在道德上也會關(guān)注到他人的利益。而采用粗暴式教育的父母,一旦孩子做錯了事往往會對子女在肉體上采取懲罰的方式、言語上謾罵或兇狠、缺少合理的引導性規(guī)則。在這樣的教育方式下,青少年易出現(xiàn)過激的行為以及難以教育的現(xiàn)象。父母對子女權(quán)威式教育能夠成功的關(guān)鍵是父母與子女建立起相互尊重的關(guān)系,在這種相互信任的基礎(chǔ)上,父母才有可能將子女的成功、追求與社會對青少年的期盼有機的結(jié)合起來。一般情況下,父母會把子女當成自己家庭的“私有財產(chǎn)”,而忽略任何一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社會環(huán)境和因素。
因此,父母持續(xù)性和有區(qū)別地使用給予子女自治權(quán)、支持但又嚴格管教子女的方式,是會收到比較好的效果的。父母對子女的行為要設(shè)定高標準,同時讓孩子展現(xiàn)出自我管理、克制和成熟的風貌。從心理學的角度觀察,成功的孩子們大都具有相類似的心理素質(zhì),那就是對生活滿意度高,能夠掌握自己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