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一直是個時尚問題 名字至少可以用來回答兩個哲學問題:你是誰?你希望自己是個怎樣的人?
好吧,確切地說“給你起名字的人希望你是個怎樣的人”。關于美好生活的各種想象“福祿壽喜”、“金銀珠寶”、“平安健康”、“美麗英俊”。不過,在不同的時代,人們理想的美好生活并不完全相同。
你甚至可以根據(jù)一個人的名字判斷出他/她的年齡: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解放”、“建國”最為多見;“援朝”、“衛(wèi)國”聯(lián)系著不久后的抗美援朝戰(zhàn)爭;“躍進”、“超英”記述了“大躍進”時期的全民期許;“衛(wèi)兵”、“衛(wèi)紅”是文化大革命時期特有的標簽;“振興”、“文明”則是“文革”后的常見名。在1984年全國首次人名統(tǒng)計里,“英”、“明”、“國”都是榜上有名的常見字。
“伯”字輩、“之”字輩之間的爭奪戰(zhàn) 其實,早在幾千年前,人名就開始成為時代風尚的記錄者了。據(jù)《左傳》記載,當時的“取名大師”魯國大夫申繻曾提出取名選字的“五原則”: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申繻還作了具體解釋:“以名生為信,以德命為義,以類命為象,取于物為假,取于父為類。”孔子名“丘”就是按“以類命為象”的原則所取,兒子名“鯉”則是“取于物為假”。比“五原則”更重要的是“六不”: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幣。其中“不以國,不以官”奠定了中國封建時代延續(xù)了上千年的姓名避諱制度。
到了漢代,人們終于開始重視名字的內(nèi)涵。這一時期尊老風氣十分盛行,一家?guī)仔值艿拿种?,常用“伯、仲、叔、季”來區(qū)分長幼,還在這個基礎上發(fā)展出了元、長、次、幼、少、公、翁等代表次序的字。
于是,在這個階段,“伯”、“叔”字輩吃香。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之”字輩突然走紅。一個原本沒什么意義的虛字“之”異軍突起,成為起名熱門選項。最極端的就是書圣王羲之了,他祖孫四代六個男人都叫“王×之”,整個家族中帶“之”字的人名達30多個。
宋代之后名字才靠“譜” 然而,宋代的最大貢獻還在于“字輩取名制”的開始流行。中國譜系最完整的孔氏族譜,就是從北宋元豐年間開始編修的。史書中的人名,字數(shù)一直在變化:一個家族會為自己未來的開枝散葉做好充分準備,包括子孫后代每一輩的名字,其文字體現(xiàn)就是“族譜”。一般的族譜會經(jīng)歷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確定譜名和順序,譜名可以是一首詩,也可以是家族老人認為壓韻的話。
到了明代,字輩取名制已經(jīng)廣為使用,朱元璋就給自己的兒子各20字的輩分,太子一支是“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明惠帝朱允炆名中的“允”字就出于此。
這種按照血緣關系串起所有祖先后輩的起名制度,進一步加深了中國人的家族觀念。之所以說“進一步”,是因為它其實早就蘊含在中國人的命名哲學里:相比西方人名在前、姓在后的順序,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把代表家族或集體的姓置于代表自己的名之前,這與傳統(tǒng)文化中崇尚共性、注重群體的價值觀息息相關。
有1.8萬個“劉翔” 事實上,權力尤其是政治權力,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中國人的名字。歷史上關于姓名的立法可以追溯到秦朝,當時規(guī)定所有山川河流、百姓的姓名都不能與皇帝的姓名重合。
值得一提的是,族譜也誕生于秦朝,為的是用雙字名消除同名同姓的現(xiàn)象,只是應用并不普遍。到了東漢,王莽篡權后為強調(diào)自己的革新性,要求百姓全部使用單字名。這條政令的影響一直延續(xù)至唐朝,在唐代的21位帝王中,除了太宗李世民、玄宗李隆基,另外19人均為單字名。到了宋朝,在族譜被人們重視之后,雙字名的數(shù)量才漸漸增多。
雖說歷史上見于記載的姓氏有2萬多個,但今天仍在使用的只有三四千個,而張、王、李、趙、陳、楊、吳、劉、黃、周這十個常見姓氏就占了人口的40%,重名在所難免,比如在全國公民身份證號碼查詢服務中心的數(shù)據(jù)庫里,就有1.8萬個“劉翔”。為了不重名,越來越多的人用生僻字起名字。在南京的三所名牌小學中,每個班都至少有四五名學生的名字中有生僻字。杲、焮、祾、曌、翀、翾……讓老師們很頭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