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汽車安全帶固定點的設計中,采用hyperwork作為前后處理器及l(fā)s-dyna顯式有限元方法對安全帶固定點按照GB14167標準要求進行有限元仿真模擬計算,分析安全帶固定點的強度,為結構設計提供依據(jù),從而在設計階段設計出合理的結構,以滿足國標法規(guī)試驗的要求。
【關鍵詞】安全帶固定點;有限元仿真;強度;hyperwork;ls-dyna
0.概述
汽車安全帶固定點是汽車被動安全的重要指標之一,是車輛公告試驗的強制檢查項目,GB14167針對安全帶固定點有專門的技術要求。 隨著我國汽車技術的發(fā)展,國標的要求也逐步提高,GB14167-2006對M1類車的后排安全帶固定點數(shù)量規(guī)定是3或2,GB14167-2013則更改為3;法規(guī)要求: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持續(xù)按規(guī)定的力加載,則允許固定點或周圍區(qū)域有永久變形,包括部分斷裂或產生裂紋,安全帶不得從安裝固定點脫落,并且上部有效固定點向前位移不得超過允許的范圍。
本文以一款SUV車型為例,在后排中間安全帶新增的第三固定點的結構設計中,利用有限元前處理軟件Hypermesh和ls-dyna顯示有限元分析方法,按照GB14167-2013的試驗要求加載,對安全帶固定點的強度進行CAE分析,為結構設計提供依據(jù)。
1.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1.1車身及座椅的有限元模型
根據(jù)設計部門提供的SUV車型CATIA格式的CAD數(shù)據(jù),在hypermesh的ls-dyna模板中讀入模型,進行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紤]到模型的共用,如碰撞及模態(tài)分析等,按照大小10mm劃分網(wǎng)格,對各安裝點附近的相關零件按4mm進行細化,采用shell單元建立車身的有限元模型??紤]到計算資源,對后排安全帶固定點的強度分析,根據(jù)國標規(guī)定“所有固定車輛的裝置應距被測固定點前方不小于500mm或后方不小于300mm處,且不得影響構架結構”,截取車身B柱前沿截面之后的區(qū)域。截取后的模型單元數(shù)276609,節(jié)點數(shù)283891。參見圖1。
X5車型的后排中間安全帶下固定點都在座椅的支腳上,根據(jù)試驗情況及CAE計算的精度,對座椅也進行了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網(wǎng)格大小按照5mm,骨架采用shell單元,坐墊采用solid單元。參見圖2。
圖1 車身模型 圖2 座椅模型
1.2模型的連接和材料參數(shù)
車身零件是通過點焊連接在一起的,在CAE模型中根據(jù)提供的焊點數(shù)據(jù)進行整體建模,通過在hypermesh中將焊點數(shù)據(jù)導入,在1D菜單中connectors->spot選項中進行焊點的連接建模。本例中的焊點采用MAT100,SECTION_BEAM來模擬,本例未考慮焊點失效。車身 中頂蓋部位的膠連接通過菜單1d->connectors->area進行建模。
車身鈑金件材料采用ls-dyna中的matl24即分段線性彈塑性本構模型來模擬,材料曲線是由工程應力應變曲線轉換成的真實應力應變曲線。與固定點連接的零件材料設定失效應變值,即材料模型卡片的變量EPPF。坐墊材料采用ls-dyna中的matl83來模擬。
1.3人體模塊和安全帶的有限元模型
用于試驗的上人體模塊和下人體模塊在GB14167-2013的附錄F中有示意圖,在CAE模型建立對應的簡化模型,參見圖3。安全帶由一維的seatbelt單元和二維shell單元組成,在ls-dyna中通過analysis頁面菜單safety-〉belt-routing設置卷收器固定點和吊環(huán)的導向點。安全帶模型參見圖4,車身上各固定點見圖5。
圖3 人體模塊模型 圖4 安全帶模型
人體模塊在CAE模型中材料設置為matl20,為剛體模型。安全帶材料采用實際織帶在加載和卸載條件下的應力應變曲線模擬。
圖5 安全帶安裝點
2.邊界條件
CAE模型要盡可能地按照試驗工況進行模擬,本例對白車身進行約束采用約束截面邊緣單元所有節(jié)點的6個自由度,保證車身被完全固定。本例中先在hypermesh中建立一個set,將這些節(jié)點包含在內,然后通過建立卡片*boundary_spc_set,約束節(jié)點的各自由度。
按照GB14167-2013中的試驗工況,在CAE模型中,利用模擬織帶對上人體模塊施加13500N±200N的載荷,對下人體模塊施加13500N±200N的載荷,載荷方向沿平行于車輛行駛方向(即整車坐標系X方向)且與水平面成向上10°±5°的方向;對座椅施加相當于座椅總成質量20倍的力,載荷施加于座椅總成的重心位置,方向水平向前,參看圖6。本例中先通過建立卡片*define_curve定義加載的曲線,按照平滑快速的原則加至目標值并保持0.12ms,加載曲線參看圖7;在加載點建立局部坐標系,將實際加載方向定義為X方向,通過建立卡片*load_node_set指定加載點的加載力值曲線和方向。
圖6 約束及加載示意圖
圖7 加載力值曲線
3.分析結果和試驗驗證
ls-dyna的顯式積分方法非常適合求解各種復雜問題,本例在hypermesh中將分析模型輸出成.K文件,提交ls-dyna求解計算,得到CAE仿真結果。通過hyperview后處理,首先查看仿真動畫,確認車身及座椅的變形是否穩(wěn)定;確定之后查看安全帶各固定點處零件的塑性應變云圖。
圖8 地板及中間座椅支腳的塑性應變云圖
圖9 中間上固定點支架的塑性應變云圖
以安全帶中間下固定點處和中間上固定點為例,如圖8和圖9,最大塑性應變分別為14.5%和10.5%,本例以各處最大塑性應變小于材料斷后伸長率的85%,判斷不發(fā)生零件斷裂失效,結構滿足要求。
輸出中間上固定點的位移曲線,校核是否超出法規(guī)允許的范圍,本例校核滿足要求。
圖10 后排安全帶上固定點位移曲線
經(jīng)過仿真計算,可以判斷安全帶固定點的結構設計是可以達到國標要求,否則應優(yōu)化設計,直到仿真滿足要求為止,本例通過有限元仿真認為結構設計滿足要求,就可以準備按gb14167-2013進行安全帶固定點強度的法規(guī)試驗,試驗結果表明,該車后排座椅安全帶固定點能滿足標準的要求,固定點未發(fā)生斷裂脫落。
圖11 后排安全帶固定點強度試驗圖
4.結束語
本文利用hypermesh作為前處理器,ls-dyna作為求解器的有限元分析應用模式,按照國標試驗的要求,對公告試驗前的車型進行仿真計算,有效地避免了盲目試驗,降低了開發(fā)成本。通過實際試驗的結果符合國標要求,也驗證了仿真分析的有效性。也為有限元分析更多地應用到整車開發(fā)中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汽車安全帶安裝固定點、ISOFIX固定點系統(tǒng)及上拉帶固定點《GB14167-2013》.
[2]許早龍,范朝兵等.基于ls-dyna的汽車安全帶固定點強度研究.力學研究(第32卷)(3).
[3]王力,楊蔓等.基于ABAQUS的汽車座椅安全帶固定點強度分析.客車技術與研究(2).
[4]韓淑潔.基于有線元的汽車安全帶固定點的優(yōu)化設計.機械工程與自動化(6).
[5]鄧國紅,楊浩等.汽車安全帶固定點強度分析.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第25卷)(12).
[6]譚冰花,朱志軍等.汽車安全帶固定點強度分析.the 8th Int.Forum of Automotive Traffic Safety.
[7]杜子學,文孝霞.汽車安全帶固定點強度分析與優(yōu)化.重慶交通學院學他報(第23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