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不同方面入手,在加強植物新品種保護知識宣傳、建立健全植物新品種法律制度、完善保護措施、發(fā)揮政府職能、借鑒國外植物保護方面的經驗等進行研究。通過這些方面的研究,本文對加強我國植物新品種法制建設的道路進行了初步探討,并期望能為我國植物新品種保護工作做出貢獻。
【關鍵詞】植物新品種;保護制度;法制途徑
0.引言
隨著我國植物新品種保護工作的迫切需要,我國陸續(xù)頒布了多個法律文件,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設施細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規(guī)。這些法律文件構成了我國植物新品種保護的法律框架,為以后的法制監(jiān)督實施奠定了基礎。雖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在新品種保護的法制支撐方面還不夠完善,這就制約了新品種的研發(fā)和保護工作?;诖朔矫娴脑?,我們應該加強植物新品種保護的法制建設,并加強學術探討。
1.植物新品種權的含義與特點
在植物的新品種保護和選育過程中,對植物的新品種要有一定的認識。研究分析植物新品種權的內涵,首先要知道新品種的概念。在我國的《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中植物新品種的定義是:經過人工培育的或者是野生植物加以開發(fā),具備新穎性、特異性、一致性和穩(wěn)定性,并且有適當命名的植物品種。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實施細則(農業(yè)部分)》之規(guī)定,農業(yè)植物新品種包括糧食、棉花、麻類、蔬菜、油料、煙草、桑樹、茶樹、果樹、觀賞植物、菜類、綠肥、草本藥材等植物以及熱帶作物的新品種。近年來,多數學者認為植物新品種權是指國家相關機關按照法律、法規(guī)賦予品種權人對其新品種享有的經濟權利和精神權利的總稱。從以上解釋,我們可以看出新品種權是一種知識產權,它也是植物新品種保護的核心部分。植物新品種培育人在獲得品種權后,可依法享有獨占權、使用權、銷售權、許可權、轉讓權等。
植物新品種權的特點。
從植物新品種權的含義來看,其特點主要有三點:品種權保護范圍廣、品種權審查條件寬松、品種權使用方式具有平衡性。
我國現有植物新品種保護名錄共有23個種屬,涵蓋了水稻、玉米、馬鈴薯、春蘭、菊屬、石竹屬、大豆等等。植物新品種的保護工作,賦予了育種者以知識產權,繼而建立起來了以保障育種者權益為核心的新品種培育機制,為新品種培育工作注進了持久活力。關于新品種的審查條件,這里要求應該具有新穎性,但是這里要求的新穎性與專利權要求的低。這就導致了品種權審查條件的寬松性。對于使用方式的平衡性,在《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中,對品種權人的專有權規(guī)定了合理使用和強制許可使用兩種方式。但是,為了國家利益和公共利益,農業(yè)和林業(yè)部門對植物新品種品種權進行了限制,例如,設置強制許可、農民特權等,這樣就實現了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平衡。
2.我國農業(yè)植物新品種保護存在的問題
農業(yè)植物新品種保護工作在我國剛剛開始起步,還存在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知識產權意識不強
我國是實行知識產權制度較晚的國家,廣大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對植物新品種保護的重要作用沒有充分的認識,知識產權意識薄弱。一是許多科研單位和農業(yè)科研人員只重視有形財產的積累,對植物新品種權的申請和保護缺乏積極性。二是大多數科研單位也缺少對知識產權法律制度比較熟悉并能夠有效運用的人才。三是一些科研人員對申請新品種保護存在一些顧慮,比如擔心申請品種權以后新品種得不到真正的保護,或者新品種保護后影響其成果推廣,以至影響申報科技獎勵等等。
2.2對農業(yè)植物新品種保護存在認識上的問題
一方面,一些農業(yè)行政主管部門的領導對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和相關法律知識不太熟悉,認識不太到位,沒有建立起相應的植物新品種保護體系。另一方面,一些領導對植物新品種保護產生錯誤認識, 其育種成果所有權應由社會來分享,實施保護會影響到農業(yè)新品種的技術推廣。
2.3侵權現象嚴重
從全國范圍看,侵犯和假冒品種權的案件有逐年上升的勢頭,這極大的損害了品種權人的合法權益。以吉林省農科院為例,近兩年來,該院發(fā)現的侵權案件高達48件,涉及吉林、遼寧、內蒙古等七個?。ㄗ灾螀^(qū))的52個侵權單位,涉及侵權品種(產量)高達1500萬公斤,損失巨大。
2.4許多地方植物新品種保護體系不健全,缺乏必要的人員和經費
植物新品種保護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需要建立與完善適應我國實際并與國際接軌的管理體系、審查、測試體系、執(zhí)法保護體系和品種權申請的代理與服務體系等配套體系。但是,目前我國的植物新品種保護體系尚不完善。例如從管理體系建設來看,許多基層的農業(yè)科研和教學單位缺乏完善的管理體系;從品種權申請的代理和服務體系建設來看,目前我國符合資質的品種權代理人僅有65人,遠遠不適應植物品種權的代理工作。
3.促進我國植物新品種保護工作的對策與建議
農業(yè)植物新品種的保護工作在我國還剛剛起步,針對目前存在的一些主要問題,在今后的發(fā)展中著重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3.1加強對植物新品種保護知識的宣傳與普及
一是,積極爭取各種新聞媒體的支持和配合,采取多種形式、長期不懈的深入宣傳植物新品種的相關知識。二是,針對不同的對象,以普及教育、專業(yè)培訓、業(yè)務交流等多種形式,深入、持久、扎實的開展宣傳工作。三是,抓好植物新品種保護人員和隊伍的培訓工作。
3.2制定更加完善的配套政策和激勵措施
一是,進一步簡化品種申請和授權的程序,加快審批、授權的速度,使申請人的合法權益得到及時的保護。二是,改革現有的農業(yè)科技成果管理和鑒定方法,把成果是否已建立知識產權保護做為成果鑒定的前提條件,堅持先申請保護再組織鑒定,以此來提高科研、教學單位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加強植物新品種權申請。三是,改革現有知識產權管理辦法中有關職務專利或職務品種權申請費和維持費的支付辦法,將原來的職務知識產權(包括專利和品種權)的申請費、維持費等費用由課題組支付改為由所在單位支付。
3.3加大打擊和處理假冒與侵權行為力度
積極加強與司法機關以及農業(yè)行政執(zhí)法機關的密切配合,共同營造有利于植物新品種保護的法治環(huán)境;要確立農業(yè)行政主管部門在打擊品種權侵權和假冒工作中的地位。要充分發(fā)揮農業(yè)行政主管部門調處品種權糾紛比較快的特點,對品種權糾紛可采取先行政調處再司法訴訟的手段;農業(yè)科研機構和種子企業(yè)在科研開發(fā)和成果轉化中也應當自覺尊重他人的知識產權,主動打擊各種侵犯和假冒知識產權的行為。
3.4積極推動科研單位和企業(yè)的知識產權自我保護的組織建設
要支持和鼓勵農業(yè)科研機構、種子企業(yè)等自發(fā)組建各類植物品種保護的自律性和維權性的社會組織,發(fā)揮其在保護和管理植物新品種方面的集體運作功能,建立自我教育、自我保護、自我約束、自我發(fā)展的機制,形成專業(yè)性或區(qū)域性植物品種保護組織,自發(fā)開展相關農業(yè)技術領域的植物新品種保護策略研究,積極向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和司法機關提供政策咨詢和建議,協(xié)助和指導會員單位建立和完善植物新品種保護的內部管理制度,提高自我保護和管理能力、監(jiān)控農業(yè)植物品種保護,協(xié)調會員單位之間的植物品種侵權糾紛,建立知識產權公平競爭的市場規(guī)則,逐步提高我國植物品種保護的社會化管理和服務水平。
4.結語
培育植物新品種是一個相當復雜的過程,育種者除需要一定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術外,還需要人力、物質資源和資金的大量投入,所以每一個培育成功的植物新品種都凝聚著育種者的辛勤汗水和心血。
【參考文獻】
[1]周衍平.中國植物新品種權保護制度研究,山東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
[2]宋遜風.保護品種權,促進農業(yè)經濟發(fā)展.農民日報,2009.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