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聞“濟南老舍紀念館”正式對外開放,一下撩動了我心底那根神經(jīng),原來“老舍”二字早已隱藏在我內(nèi)心深處,只待不經(jīng)意地碰觸便跳將出來。瞅個空閑,與女友一同前往,向大師致敬。
對于我和我的同齡人來說,老舍先生一點都不陌生,算得上是在其作品哺育下成長起來的,上學(xué)時學(xué)過的《駱駝祥子》《龍須溝》《茶館》《四世同堂》等等,至今記憶猶新。當(dāng)然印象最深的還是那篇充滿“溫情”味道的《濟南的冬天》,“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以致許多年后來濟南讀書的我,每逢冬天總想找出點粉色的雪,卻是求之不得,直呼被老舍先生“騙”到了濟南,還好不止我一人,隨隨便便就能聽到類似的聲音,也由此看得出中老舍之“毒”的人確實不少。不過也難怪,七八十年的變遷稱得上是滄桑巨變。
到了南新街,看路邊一群人坐著聊天,停下腳步剛想問路,一中年男子手一揮,略有點不耐煩地說:“往前!”我猶豫了一下,心想你怎么知道我要去哪兒?剛要張嘴,他又硬邦邦地丟下一句:“老舍紀念館嘛!”我真為他這生硬的熱心和靈敏的反應(yīng)感到好笑,一點兒都不像和老舍先生挨這么近的人嘛,想必是這幾天來看老舍先生的人挺多,把他問得都有些急了。忽然發(fā)現(xiàn)自己已是這支隊伍中的后進分子,抓緊順著他指的方向老老實實前進。
南新街58號這個小四合院,是老舍先生在齊魯大學(xué)任教時(1931年-1934年)和新婚妻子胡絜青租住的地方。老舍于1899年2月3日生在北京新街口小羊圈胡同5號院,可能是這些許的相似讓他選擇了這里吧。小院不大,卻很雅致,北依趵突泉,南鄰齊魯醫(yī)院,現(xiàn)在也是很不錯的位置。夫妻二人在這個幽靜的小院寫作、養(yǎng)花,度過了一生最為幸福的美好時光,第一個孩子舒濟的降生更是給他們帶來了許多的歡樂。如今,所有的房屋都重新做了一番修整,除了正屋按老舍生前居住的樣子進行擺設(shè),其他房間都陳列著他的事跡和作品,院中石榴樹下的水井據(jù)說是以前的舊物,他們當(dāng)年生活用的。我去時的小院塞滿了人,以中年人居多,也有戀人、孩子,還不乏拄著拐杖顫巍巍的老人……沒想到濟南居然藏著這么多老舍先生的忠實粉絲,我頓時對這片土地的深厚文化氣息有了更為強烈的感受。
1951年,老舍先生被授予“人民藝術(shù)家”榮譽稱號,他一生創(chuàng)作豐碩,現(xiàn)已結(jié)集出版的達一千萬字之多,這份勤勞和智慧實在是非常人所能及。正像他自己所寫的,“我是文藝界中的一名小卒,十幾年來日日操練在書桌上與小凳之間,筆是槍,把熱血灑在紙上??梢宰园恋牡胤剑皇俏业那趧?小卒心中沒有大將的韜略,可是小卒該作的一切,我確是作到了?!薄耙荒曛校挥惺罴偈菍憱|西的好時候,可以一口氣寫下十幾萬字。暑天自然是很熱了,我不怕;天熱,我的心更熱,老天爺也得被我打敗,因為我有癮呀?!薄白旨埡t子是我的密友,常往他那里面扔棄廢稿,一定會有成功的一天?!蓖高^這些文字,讓人深切體悟到一個道理——成功是靠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他的人生之路和其作品一樣,都給我們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濟南的四年半時光是老舍先生創(chuàng)作的黃金期,在這里他完成了《大明湖》《貓城記》《離婚》《牛天賜傳》等4部長篇小說和百余篇短篇小說、散文、詩歌等,而且圍繞濟南寫下了一系列作品,這在他生活過的北京、青島、漢口、重慶等城市是見不到的,由此可見老舍先生對這里山水和人民的深厚感情,濟南真不愧是他的第二故鄉(xiāng)。在他心目中“在華北找個有山有水,交通方便,既不十分閉塞,而生活程度又不過高的城市,恐怕就得數(shù)濟南了。況且,它雖是個大都市,可是還能看到樸素的鄉(xiāng)民……到了這里自自然然會感到一些平淡而可愛的滋味?!奔幢惴旁诮裉?,這依然能十分貼切地反映出濟南的本土特色。在我看來,若以年齡來論,濟南就像是一位敦厚樸實的中年人,安穩(wěn)、踏實卻又不失飽經(jīng)磨礪的人生智慧。
如今,老舍已成為了濟南的一張文化名片,老舍的名字也和濟南緊緊地連在了一起,看到一個便會想到另一個,彼此密不可分,共同構(gòu)成了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精神坐標。生活在這座城市,漫步山水之間,品讀名士之風(fēng),自然會少了一分焦慮,多了些安寧,收獲的是人生的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