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育種進展已培育出高產的家禽,但無意間也損害了它們的免疫力和健康。在集約化家禽生產中下,應激和疾病是無法避免的現(xiàn)實。假設維生素C能影響動物健康和營養(yǎng)生理,那么它在低用量時會對生產性能帶來什么好處呢?
維生素C(或抗壞血酸)是動物體內最強的抗氧化防御系統(tǒng)之一,能清除細胞內外的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 Oxidative Radicals,RORs)。RORs雖然是體內代謝反應(如酶反應、吞噬作用)的副產物,但對機體細胞、遺傳物質、蛋白和脂肪都有毒害作用。維生素C非常適用于抗氧化防御,因為其是一種多功能的氧化還原分子,能夠參與氧化和還原兩種反應(圖1)。例如,吞噬細胞和其他免疫細胞含有高水平的維生素C,可作為吞噬細胞清除病原體時產生的氧自由基的一種保護機制。但維生素C在這些細胞防御中并非單獨存在,它會與其他維生素,如維生素E、β-胡蘿卜素、金屬結合肽-谷胱甘肽(結合硒)和過氧化氫酶(結合鐵)共同起作用。然而,維生素C是胞外基質中最重要的抗氧化物,可以從RORs奪回脂質細胞膜。
維生素C的其他功能是促進抗體和干擾素(抗病毒物質)的產生。由于這些原因,在動物發(fā)生疾病和處于應激期間,機體的維生素C合成代謝不能滿足其代謝需求。用于形成腸壁、血管、骨骼和軟骨的膠原和蛋白的生物合成都需要維生素C。就整個機體而言,高水平的日糧維生素C可以促進骨骼和蛋殼的礦化,以及鐵離子在腸道內的吸收。由此可以推論,維生素C可以改善腸道健康,并有助于營養(yǎng)物質的消化和利用。
1 維生素C可防止中毒
毒素像大多數(shù)的應激因子一樣廣泛存在,并且是家禽發(fā)病和死亡的根本原因。毒素也會引發(fā)食品安全問題,尤其是殺蟲劑、重金屬、霉菌毒素和內毒素。維生素C對中毒的緩解從多個層次上得到了廣泛的支持。在大鼠上,腹腔注射維生素C或維生素C+維生素A能恢復重要的抗氧化系統(tǒng),阻止內毒素對腎臟的損傷。Benabdeljelil和Jensen(1990)發(fā)現(xiàn),100 mg/kg~5 000 mg/kg 維生素C能使雞蛋的蛋白質量免受蛋雞日糧中10 mg/kg釩污染的影響。該作用是由于維生素C對轉換金屬的螯合作用所致。Haazele等(1993)證明,300 mg/kg 維生素C能緩解赭曲霉毒素A對母雞的危害。但一些研究并沒有獲得有利的結果。例如,Hoehler和Marquardt(1996)發(fā)現(xiàn),日糧中添加維生素C對T2和赭曲霉毒素A中毒的公雞沒有益處。如前文所述,維生素C與其他維生素,尤其是維生素E配合使用時會表現(xiàn)出良好的效果。事實上,維生素C可以通過再利用使生育酚自由基恢復其還原和生物活性狀態(tài)來節(jié)約維生素E。同樣,維生素C也可以利用其抗氧化作用防止谷胱甘肽消耗。
2 增加藥物的療效
管理應激、過度擁擠、頻繁接種疫苗和藥物治療等往往會削弱免疫系統(tǒng)的功能而不能使藥物和疫苗發(fā)揮出最佳的功效。日糧中添加維生素C是增強藥效的一種方法。Amakye-Anim等(2000)證明,飼料中添加1 000 mg/kg的維生素C將會提高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疫苗的功效。Tuekam等(1994)報道,500 mg/kg日糧維生素C能夠顯著促進免疫家禽體內傳染性支氣管炎抗體的產生。另一方面,330 mg/kg~ 440 mg/kg的日糧維生素C對傳染性支氣管炎和大腸桿菌感染具有治療功效。日糧中維生素C產生的所有這些益處與其能夠提高淋巴組織的增殖和功能完整性及抗氧化防御作用有關。
3 對熱應激和中暑的效果
許多報道已證明維生素C具有抗中暑作用。一種作用模式是維生素C可以阻斷腎上腺糖皮質激素的產生,而腎上腺糖皮質激素是一類應激信號分子和代謝產物。熱應激是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的一種危害極大的問題,家禽大多能進行正常的生長。在這些地區(qū),大部分家禽飼養(yǎng)在熱應激或其他應激因子條件下。這表明需要利用強化型飼喂方案來消除這些應激因子帶來的不良影響,而添加合理水平的免疫促生長營養(yǎng)物質,如維生素C能夠達到這一目的。
在融合生物系統(tǒng)實驗室,Ogunwole等(2013)對飼養(yǎng)在28 ℃~30 ℃環(huán)境溫度下的肉雞進行了維生素C滴度研究。目的是研究添加維生素C(如L-抗壞血酸)對生產性能指標[體增重、飼料轉化率、腹部脂肪(Abdominal Fat,AFA)、胸肉產量(Breast Meat Yield,BMY)和肉色評分(Meat Colour Score,MCS)]及對日糧飼喂量的建議。首先,結果表明添加維生素C阻止高溫對動物增重、AFA、BMY和MCS的不利影響。這意味著在這種條件下,如果不采食正確添加維生素C的日糧時,肉雞就無法發(fā)揮其遺傳潛能。
4 收益影響
其次,研究表明,日糧維生素C的濃度或攝入量與所研究的生產性能指標(圖2、3、4、5)間呈非線性關系,這表明除了飼料轉化率,增重、AFA、MCS和BMY(未顯示結果)均達到了飽和。最后,試驗結果可以考慮數(shù)據(jù)的非線性模型。
根據(jù)100 %漸近線,推斷日糧維生素C水平為300 mg/kg和301 mg/kg時,肉雞增重和胸肉產量分別可達到最大。采食729 mg,即日糧中添加150 mg/kg維生素C,肉雞肉色評分可達最佳值。飼料轉化率需要在目前研究(圖3)范圍之外做進一步的研究,因為600 mg/kg水平時預計能使其最佳化。該數(shù)值說明維生素較低的代謝轉化率,此結果在我們的試驗中得到證實,表明攝入的維生素C對體重增長的呈較低的線性遞減邊際吸收效率(數(shù)據(jù)未給出)。研究人員尤其對AFA的趨勢印象深刻,其顯示AFA與維生素C添加量之間呈反比關系(圖4)。這歸咎于維生素C參與了左旋肉堿的代謝,而后者是在脂肪酸β-氧化上起關鍵的作用。他們預測,要改善脂肪尤其是內臟脂肪過多的問題,日糧必須添加140 mg/kg以上的維生素C。不幸地是,不含或含低水平維生素C的預混料遍及歐洲、巴西和北美的飼料行業(yè)。即便如此,對肉品加工商和消費者來說脂肪過多仍是一個問題。由此可推斷,維生素C是日糧中可積極應對應激和疾病的一種重要營養(yǎng)成份。日糧中維生素C的最佳水平隨人們對生產性能的要求而變化。建議營養(yǎng)師監(jiān)測飼料/預混料中的維生素C水平,使之與其生產目標相符合。同樣地,在飼料/預混料進行貯藏時,維生素C源的化學穩(wěn)定性也要考慮,因為維生素C是一種最不穩(wěn)定的維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