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程的改革,音樂感受與鑒賞的領域被擴大了,學校的音樂課成為學生學習藝術的重要途徑。聲樂教學是普通中等職業(yè)學校音樂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能給學生帶來多方面的享受,在音樂審美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過對中等職業(yè)學校聲樂教學的發(fā)展的回顧及與聲樂教育方法的分析,結合中等職業(yè)學校聲樂教學的現狀,有針對性地提出幾點中職學校在聲樂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與反思。
關鍵詞:音樂素質教育;聲樂教學;教學思考
一、中等職業(yè)學校聲樂教學的發(fā)展
學堂樂歌的出現把集體歌唱的形式引入了普通學校的課堂,人們對于歌唱藝術的研究有了新的認識,歌唱教學逐漸成為學校美育的一部分。聲樂教學也逐步在部分中等職業(yè)學校中實施,并成為廣大學子最喜愛的藝術課程之一。不少中職學校的聲樂教學實踐越來越深入,教育內容也漸漸豐富起來,使教學層次逐步提升。所開設的聲樂相關課程有:《聲樂實踐》《聲樂鑒賞》《合唱指揮》《歌劇欣賞》《戲曲文化》等等。通過聲樂教學,不僅僅讓學生學會歌唱,更拓展了知識面,發(fā)展了智力,陶冶了情操,帶動了校園藝術文化的發(fā)展并且能引導學生在相關的文化研究領域做出成績。中等職業(yè)學校聲樂教育伴隨著音樂教育的腳步不斷得到發(fā)展。無論在思想認識、教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都日益得到改善與提高。
二、中等職業(yè)學校聲樂教學中的主要問題
隨著我國科技、經濟的發(fā)展,人們對審美的教育越來越渴求,藝術實踐活動也日益豐富多彩。但是,我們也必須客觀地看待目前所存在的問題:
問題一:我國中等職業(yè)學校還有部分不曾開設過真正意義上的聲樂選修課,甚至有的學校僅在特殊節(jié)日或是比賽之類的活動時才舉辦一兩個節(jié)目,使不少中職學生沒有機會接觸到真正的聲樂藝術,對校園歌唱文化缺乏正確的引導,在不同形式的聲樂作品學習與選擇上難以把握。中等職業(yè)學校聲樂教育是針對廣大中職學生實施音樂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是對普通的歌唱教學的進一步提高與升華,是在審美教育的思想指導下,一種較高層次的、綜合性的音樂教育形式。教學目的并不是培養(yǎng)音樂家或是專門從事歌唱事業(yè)者,而是一種文化藝術,是中職生應該具有的基本素養(yǎng),對社會文明的倡導與建設起著重要的作用。高層次并不意味著把專業(yè)的聲樂技巧技能作為學習的唯一目標,而是對普通學校學習唱歌課的提高與發(fā)展。
問題二:中等職業(yè)學校聲樂教育沒有一個統一的教材。教材的建設是教育的重要依據,而中職的聲樂教育是在長期缺少普遍適用的教材的環(huán)境下進行的。就我校而言,聲樂教師多采用專業(yè)藝術院校的聲樂教材或是聲樂考級教材作為基礎,并聯系學生的聲音、生理、心理條件與基本的音樂素質來進行歌曲的選編。中等職業(yè)學校聲樂教育所適用的教材相較于其他課程還不是很完善,普遍適用的教材成為迫切的需要。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過于自由的標準與授課內容并不利于一門學科的成長與發(fā)展,因此,課程教材的建設問題應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問題三:中職學校學生基本音樂素養(yǎng)的能力不足。在沒有統一、科學的教材前提下,學習的內容與選擇較為隨意,課程內容欠缺邏輯性,大部分的聲樂學習中會接觸到不少相關的基礎理論知識,而這些知識正是理論課程開課不足或是沒有理論課程支撐而得不到理解,給學生接受完整的聲樂教育帶來困難,影響聲樂教學的進度與學習效率的提高。學校應該綜合考慮學生的基本情況,開設相關的音樂課程。中職聲樂教學目標的具體實施需要一個逐步的過程,必須尊重由于教育的發(fā)展水平不平衡而產生的學生之間音樂素養(yǎng)差距的客觀事實。在了解了學生的基本情況后,應合理分配師資與教學資源,改變以往的單純過于獨立、專業(yè)的課程設置思路,尋找較為合理可行的中職聲樂教學設計思路。
問題四:中職聲樂教育中普遍缺乏舞臺藝術實踐。對于聲樂學習來說,實際的操作能力十分重要,學生在掌握了基本的發(fā)聲技巧與理論知識后,更重要的是需要一個可供展示的舞臺,通過不斷的實踐與鍛煉來培養(yǎng)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質。而現今的中職聲樂的舞臺并沒有完全搭建成熟,許多學有所成的學生并沒有一個完善的舞臺供其發(fā)揮,而舞臺實踐與聲樂教學二者密不可分,是有效課堂教學的延續(xù)與發(fā)展,是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和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因此,學校應該處理好聲樂課堂教學與藝術實踐的關系,為學生提供和搭建舞臺表演的平臺,組織學生參加此類實踐活動,這樣既重視了教學課堂的理論性,又結合了有效教學的實踐性,最終才能成為一個比較完整的聲樂學習過程。
問題五:中職學生對聲樂學習的理解有偏差,教師沒有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現在的中職生以“90后”為主,主觀意識很強,對待問題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個性張揚,同時也很容易被當前社會的一些表象所迷惑。在聲樂的學習過程中,學生自己往往對西洋美聲唱法、中國民族唱法、通俗流行唱法有著自己的看法與偏見,往往只對鋪天蓋地地宣傳的流行音樂有興趣,而對其他唱法的學習不夠專注,難以提起興趣,使得聲樂學科的教學結構失衡。目前,大部分中職學校的聲樂教師來源有兩大類型:一種剛畢業(yè),對理論知識較為推崇,而歌唱實踐能力較為不足;另一種是表演型人才,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但對于教學有所欠缺。而在中職音樂教師的圈子中,缺少交流合作,各校之間的聯系學習不夠多,以至于教師很難超越自我,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限制了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從而長期被傳統的聲樂模式所束縛,使聲樂教學無法跟上課程改革的步伐。
三、對中等職業(yè)學校聲樂教學的反思
中等職業(yè)學校的聲樂教育是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是以實踐為前提,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藝術素質以促進學生的全面協調發(fā)展。應該提倡以“綜合型”為主的課程設計,把基本的樂理知識與歌唱技能相結合,在聲樂教學的過程中有意識地滲透相關的音樂常識,如識讀簡譜、五線譜、音樂家的風格與作品等,以實現聲樂教學的有效性。若是將音樂素養(yǎng)課分開細化來上,如《基本樂理》《視唱練耳》《歌劇欣賞》等,會太過于理論化,不能很好地抓住這個時期學生的心理,學習變得枯燥無味并且脫離了運用實踐的環(huán)節(jié),難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其實,對于大多數中職生來說,這些知識的學習無需達到很高的專業(yè)水平,培養(yǎng)一門有益身心健康的愛好才是最關鍵的。以我校的聲樂教學為例,我們把這些基本的音樂素養(yǎng)貫穿于其他音樂教育的環(huán)節(jié)中,如管樂隊、合唱隊訓練等,這些課程都很好地理論結合了實際,實現了“動”與“靜”、知識與技能掌握的科學結合,最終就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對于中職生的聲樂教育來說,它不是單一的歌唱教學活動,也不能用“專業(yè)”“統一”的標準去要求與衡量。中等職業(yè)學校聲樂教育主要是通過基本的樂理知識、試唱能力、聲樂技巧以及相關的藝術文化內涵的學習與掌握,在優(yōu)秀聲樂藝術作品的海洋中,通過欣賞、分析、表演與創(chuàng)作,使學生發(fā)現美、了解美、欣賞美、崇尚美,能滿足學生較高層次的審美需求,在潛移默化中帶給學生健康的校園文化,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
我們不提倡把聲樂的學習作為少數的所謂有“天賦”的學生專利,每一個學生都有欣賞、學習、喜愛聲樂的權利,要通過因材施教的方式培養(yǎng)與發(fā)展人才??傊晿穼W習是藝術教育的重要分支,能在高素質人才的培養(yǎng)中取得成績,我們要重視中等職業(yè)學校的聲樂教育,正確地看待現有的問題,想辦法解決問題。在社會各界對聲樂教育的大力支持下,再加上教育法的保障與引導,隨著教師隊伍的不斷壯大,教學研究與實踐的不斷深入,我們定能面對問題,各個擊破,改變中職教育中聲樂的薄弱地位,迎來繁榮的教學局面,更加努力地滿足各個中職學子對聲樂學習的渴求,更好地完成高素質人才的全面培養(yǎng)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雛常海.聲樂藝術心理學[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
[2]李德隆.高師音樂教育學概論[M].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
[3]沈思巖.聲樂講座[M].人民音樂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