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球化時代需要具有全球視野和全球責任的人才,這要求在教育過程中加強中小學生的國際理解教育。國際理解教育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倡導下已逐漸成為國際教育的發(fā)展潮流,受到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國際理解教育可以讓各國人民互相理解、彼此尊重,這是全球化時代人們迫切需要樹立的價值觀。隨著我國教育國際化腳步的加快以及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到國外求學,國際理解教育顯得尤為重要。而基礎教育階段又是學生價值觀與世界觀形成的重要階段,也是進行國際理解教育的關鍵時期,因此,加強國際理解教育責任重大,而探索出具有中國特色同時符合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國際理解教育模式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國際理解教育;跨文化交際;課程
一、國際理解教育釋義及歷史沿革
國際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是指世界各國在國際社會組織的倡導下,以“國際理解”為理念而開展的教育活動。所謂的“國際理解”,它的實質就是要以寬容、尊重的態(tài)度與別國溝通和共同行動。國際理解實質上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自己能夠理解他人;另一個方面則是自己能夠被他人所理解。這兩個方面都是緊密關聯(lián)、同等重要的。國際理解最重要的就是對別國文化的理解。在與不同文化的國家和人們交往的初始階段,許多人往往會采取兩種極端態(tài)度:一種是對別國文化帶有偏見的“嫌惡”,另一種是對別國文化的不正常的“偏好”。前者表現為總認為自己是絕對正確的,以自己所屬“集團”的文化作為絕對尺度去衡量、評價一切,對其他“集團”的文化采取憎惡、蔑視的態(tài)度。不知道各個“集團”都有自尊和自負所在,都在為自己的優(yōu)秀卓越方面感到自豪。后者表現為對自己所屬的“集團”的文化缺乏信心,“崇洋媚外”,采取全盤接受和簡單模仿外來文化的態(tài)度。這兩種態(tài)度都不利于國際理解,是與國際理解的本質相違背的。國際理解教育是以“國際理解”為理念而開展的各種教育活動的總稱,因此,國際理解教育的目的是增進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種族、不同宗教和不同區(qū)域、國家和地區(qū)的人們之間相互了解和相互寬容;加強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和交流,以便共同認識和處理全球社會存在的重大問題;促使“每個人能夠通過對世界的進一步認識來了解自己和他人,將事實上的相互依賴變成有意識的團結互助。”從其目的來看,“國際理解教育”的更高宗旨,是幫助人們不把外國人當作抽象的人,而是把他們看作具體的人——他們擁有他們自己的文化,有他們自己的理性,有他們自己的痛苦和快樂。教育的使命就是幫助人們在各個不同的民族中找出共同的人性,提倡國與國之間互相寬容、增進友誼和進行合作。在了解國際理解教育的目的和宗旨的同時,需要進一步認識國際理解教育的本質特征,這樣才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和實踐這一教育理念。
國際理解教育不僅幫助人們正確認識歷史,尊重異文化,在彰顯本國民族特性的同時更應該消除狹隘民族主義。國際理解教育應強調真實的方法有助于使人們承認“人類各群體、各國人民、各民族、各大洲并非都一樣”,從而“迫使我們放開眼界、接受差異、承認差異,并認識到其他人民也有一種豐富的和有教育意義的歷史”。
二、國際理解教育現狀分析
我國的國際理解教育在實踐和理論探索上都相對起步較晚。然而,隨著中國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以及國際化程度的提高,21世紀以來我國在國際理解教育的實踐、課程開發(fā)及理論研究方面都有較快的發(fā)展。張良才對國際理解教育的定義進行了界定,認為“所謂國際理解教育,是以培養(yǎng)具有多元文化共存、人與人之間相互依存的地球村村民所具備的資質為目標,以實現共生和公正為目的的全球化教育”。北京師范大學的董奇教授從外語、科研、教材、初級教育、學校角色五個方面對我國開展學校國際理解教育的路徑進行了深入探索。北京教育學院的李晶教授提出了先導研究、教材建設、體驗教育、師資培養(yǎng)及其他課程滲透的五個步驟。就中國中小學國際理解教育而言,在國際理解教育開發(fā)課程、學科滲透等方面有一定數量的研究成果。其中,不乏某些學校實踐經驗的歸納和總結。
綜上所述,國際理解教育在各國的實踐及理論研究都有較快發(fā)展。在國際化大背景下,加強我國學校國際理解教育將是未來教育的發(fā)展趨勢。因此,各地如何結合本地區(qū)優(yōu)勢,研究、推進國際理解教育是培養(yǎng)全球化下國際型人才的必要途徑。
三、基礎教育階段開展國際理解教育的模式(以杭州某民辦學校為例)
1.拓寬學生交流途徑
學校從2004年開始組織開展了大量的外事活動,從簡單的學生交流接待、出訪,到目前為止擁有十二所國際知名的海外友好學校、三個國際化的辦學形式(德國方向、美澳方向、香港方向)、數屆豐富而高端的(國際)教育學術交流活動(校長論壇);大量國際互訪活動(每年1200人/次海外教育來訪和200/次的出國交流);具備跨文化教育能力的教師隊伍(外事委員會多次獲嘉獎)。
從2009年起,學校不斷探索,結合培養(yǎng)深厚文化素養(yǎng)的育人目標,總結出了國際理解能力核心課程的學生培養(yǎng)思路:即通過四類選修課程的學習,提高學生的交流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適應能力和學習能力。
國際理解教育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國際理解能力,從實踐層面看,即嘗試培養(yǎng)一種對不同文化的包容、理解、接受和對話的能力,貫穿始終的是強調多元共生的和諧價值觀體系。國際理解能力就是以理解和領悟為基礎,對各種不同價值觀、不同思維方式、不同語言方式和不同行為方式間跨越穿梭及其相互關系進行思考與把握的能力,實質就是跨文化交際能力。
2.從課程設置層面來講,整合課程結構,進行課程改革,突破各門課程與國際理解教育的邊界,將國際理解教育滲透于各門課程中
學校國際理解能力課程群旨在培養(yǎng)學生尊重他人、理解世界的多元性,學會共處、學會合作,具有國際責任感和全球意識。內容上包含:對本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認識與弘揚;對不同文化的尊重與理解;國際交際與溝通技能的培養(yǎng)與訓練;經濟、法律等國際規(guī)范的學習與運用;對國際關系的理解與把握;“世界公民”視野與胸懷的培養(yǎng)等多個方面。
國際理解能力核心課程對知識拓展、職業(yè)技能、興趣特長和社會實踐都有一定的要求。鑒于跨文化素養(yǎng)本身的特性,需要通過大量實踐、交流來提高學生的交流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適應能力和學習能力。以本學年為例,涉及培養(yǎng)跨文化素養(yǎng)的核心課程有20余門,舉例如下:
知識拓展類:俄語、韓語、日語、德語等。
職業(yè)技能類:篆刻、剪紙、西點烘培、西北面食制作、釀酒等。
興趣特長類:原聲影視英語配音和賞析、英語戲劇表演、模擬聯(lián)合國、英語演講與辯論、走遍美國、跨文化交際活動策劃、跨文化交際禮儀培訓、學說杭州話等。
社會實踐類:國際文化節(jié)系列活動、五一大規(guī)模國外友校出訪、新加坡領袖論壇、國際華語辯論賽等。所有課程互相補充,缺一不可。
3.從教育者層面來看,加強國際理解教育方面的教師隊伍建設,培育有國際視野的教師
學校目前已培養(yǎng)出一支卓有成效的學生外事隊伍,在各類外事工作中得到好評,尤其是在出訪、國際競賽中備受嘉獎,這些成績與國際理解能力課程的培訓密不可分。在四類選修課中,外事委員會專門負責跨文化交際類的課程開設,尤其是近兩年,得到了浙江省教育廳、市教育局、浙江大學等學術機構的大力支持,學校集合所有外事力量,通過數據分析、問卷調查、模擬場景、項目匯報、表彰評比等方式對學生進行全面的禮儀培訓,幫助學生培養(yǎng)跨文化適應能力。
綜上所述,在科技與信息迅速發(fā)展的今天,世界已融為一個整體,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都與國際社會密切相關,自然、社會、人、教育共處于世界這個大系統(tǒng)中,它們是互相依存、互相促進的。學校教育只有引導學生積極面向世界,才能促進學生認識與理解世界,走向世界。而只有更好地開展國際理解教育,才能讓中國的青少年更好地認識世界、理解世界,從而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李湘寧.工程光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2]康長運,何成剛.論歷史課程中的民族主義與國際理解教育[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4(03):5-10.
[3]陳紅,何妮妮.試析如何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國際理解教育 [J].課程·教材·教法,2010,30(02):72-77.
[4]王澗.中國大陸中學語文教科書中的國際理解教育[J].課程· 教材·教法,2012,32(03):79-85.
[5]孫維華,王艷玲.小學英語國際理解教育校本課程開發(fā) [J].中國教育學刊,2009(09):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