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愛情電影不得不說一下十年前的那部《情書》了,這是我迄今為止看到的唯一一部近于完美的愛情文藝片,微冷的畫面透露出的是淡淡的感傷,兩個藤井樹之間若有似無的情愫帶給我們的不是跌宕起伏的悲與喜,而是一種蔓延至心靈的沉思與感動。最后的結局也是在驚喜中夾帶一絲遺憾,我想這就是這部電影最大的魅力所在,讓你在向往愛情的同時,又不忘審視真實的人生,而這也是大部分愛情電影所缺失的。
我個人評介一部文藝電影的重要標準在于,“哀而不傷,樂而不淫”,也就是說,一部文藝片,它不會有過于煽情的情節(jié)以至于使觀眾為之大哭或痛苦不已,同時也不應像喜劇片那樣讓觀眾開懷大笑,觀眾所能得到的也只能是淡淡的感傷或欣慰,所有的感情不是歇斯底里式的。從這一方面看,《情書》無疑就是這樣一部愛情文藝片。然而,我為什么要將下面介紹的三部韓國電影稱為“微文藝”?那是我認為這些電影在畫風質感,感情表現(xiàn)上都不像《情書》那樣,有很濃的文藝氣息,與現(xiàn)實之間的距離不是那么大,在嚴格意義上不能稱之為“文藝片”,然而卻又在不經意間流露出“哀而不傷,樂而不淫”的情感,如此看來,似乎又有一些文藝的影子,因而就在這里稱下面幾部在口碑和票房上表現(xiàn)都還不錯的韓國愛情電影為“微文藝”愛情電影。
《雛菊》——錯失之愛
有時候錯過也是一種緣分
將這部電影放在第一的位置,是因為它的文藝氣息在這幾部里是最濃的,也就是最像文藝片的。影片中主人公之間的對話很少,代之以他們的心靈獨白來推進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使得整部影片的基調就比較深沉感性,再加上幾乎貫穿整部電影的古典音樂,這樣就讓電影浸潤在感傷的藝術氣息之中。故事發(fā)生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女主人公惠英是一名熱愛梵高的街頭畫家,一個“像古董一樣的女人”,她因為雛菊而邂逅了兩個完全不同的男人。故事是以惠英因雛菊而開始的兩條愛情線展開的,這兩段感情并不是平行的,或連續(xù)的,而是相互交織,彼此牽連的。影片的前半部分,鄭優(yōu)來到惠英的畫攤前,讓惠英為他畫肖像,惠英因為看到鄭優(yōu)帶了一束雛菊,而對他印象深刻,接下來的幾天,他更是幾乎每天都來報到,可是在惠英作畫的同時,鄭優(yōu)卻從來不看著她,而是越過她望向她的身后。這一切似乎并沒有成為他們倆之間的障礙,惠英在不知道鄭優(yōu)真正身份的情況下,還是無法自拔地陷入了她自認為是注定了的愛情。鄭優(yōu)注視著一幅開滿了雛菊的畫,惠英就向他講述了,幾個月前她的一段經歷,鏡頭一轉,到了故事一開頭的那個畫面,惠英因為準備畫展,到開滿雛菊的野外寫生,有一天她在過獨木橋的時候,一不小心掉進了水里,她勉強掙扎了出來,可是作畫的工具箱卻被流水帶走了,第二天,她同樣來到野外,卻驚奇的發(fā)現(xiàn),獨木橋變成了一座簡陋的,但在她看來卻是十分美好的橫木橋,她遺失的工具箱也被掛在橋頭。自此,她總會收到一個陌生人送的雛菊,她知道就是幫她撿回畫具的那個人。從那時起,她一直在等待著他的出現(xiàn),直到那天鄭優(yōu)帶了一束雛菊讓她為他畫肖像,她就認為鄭優(yōu)就是她要等的那個人。聽完這一切的鄭優(yōu),知道自己并不是惠英所期待的,然而他卻并沒有否認,那是因為他也愛上了她。
故事的高潮是一次突然而至的槍擊,因為這場槍擊,影片前半部分設置的懸念自此一一揭開,鄭優(yōu)是一名國際刑警,他在執(zhí)行任務的時候,為了掩飾身份,每天在固定的時間讓惠英為他作畫。而惠英所等的那個人,事實上就是參與這場槍擊案的殺手樸義?;萦⒁虼硕?,鄭優(yōu)也被送回韓國休養(yǎng)。影片此時將視角轉到樸義身上,通過他來講述那段屬于他和惠英之間的等待與錯過,這些畫面在之前惠英的描述中都有呈現(xiàn),所不同的只是轉換了一個視角和一個心情。頗有點“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在樓上看你”的蒙太奇手法的意味。樸義在因為不自信而錯失了第一次的機會之后,決定鼓起勇氣接近惠英,但是已經為時已晚了,惠英此時等待的人已經變成了鄭優(yōu)。盡管樸義知道惠英的心中沒有他,但他還是堅持呆在惠英身邊,只要能成為朋友也是足夠的。從韓國回來的鄭優(yōu)在得知惠英身邊已經出現(xiàn)了替代他的人,他徘徊著,踟躕著,不知道該如何面對惠英,他將惠英失聲的原因都歸咎在自己的身上,因而必須給惠英一個解釋。鄭優(yōu)站在了惠英家門前,惠英用強烈的眼神探尋著鄭優(yōu)的目光,而鄭優(yōu)則是一味的規(guī)避,不敢直視惠英逼迫而來的眼神,彼此都只是沉默著。鄭優(yōu)在說完那句“對不起”后,轉身離開了,剩下了的惠英,由于失聲只能悲痛地啜泣,絕望地用手拍打著門。同時,門里面的樸義在知曉這一切的情況下,悲憤與妒忌早已充盈于心了,然而卻不能發(fā)泄出來,只能獨自隱忍著?;萦⒌陌缪菡呷琴t,在這段悲情的表演中,用她富于變化的面部表情和靈動能言的眼睛,將失聲狀態(tài)下的惠英的悲痛以及想說又不能說的絕望表露無遺,使得影片的悲劇感在這一刻頓時傾瀉而出。在等待與錯失之間,三個人都受到了傷害,但終究都只是他們自己的過錯,正如影片所使用的三個不同的表現(xiàn)視角一樣,他們似乎都只是在用自己的想法,從自己的角度來孤立地審視對方和他們的感情。如果鄭優(yōu)在得知惠英身邊出現(xiàn)了別人之后,能夠鼓起勇氣向她說明自己的真實想法,或是試圖挽留;如果惠英在看到鄭優(yōu)只是說了句“對不起”就轉身離開時,能再往前一步,追上鄭優(yōu),表明心跡;如果樸義從一開始就出現(xiàn)在惠英面前,而不是單方面認為自己配不上她。我想,如果這些“如果”都成立的話,那么也就不會釀成后面悲劇,就影片本身來說,悲劇的效果本來就是影片所力求展現(xiàn)的,觀影者能從這些支離破碎的情感中獲得悲劇審美體驗和自身的情感宣泄,我想作為一部愛情悲劇,它就算得上是成功的。在鄭優(yōu)和惠英先后被殺之后,影片到了末尾階段,借著冷靜的黑白色將鏡頭移向了開頭惠英躲雨的部分,看到這里,一切又似乎回到了原點,唯一不同的是,此時不再是以惠英為視角來展開畫面了,而是以一種旁觀者的身份為觀眾揭開了一個更加立體真實的場景,不帶入任何個人的情感,原來,三個人在一開始就已經有過擦肩而過的緣分了,仿佛冥冥之中一切都已注定了,只不過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該遇到的還是會遇到,該錯過的終究也還是會錯過……
《假如愛有天意》——命定之愛
愛情是需要信仰的
曉風微拂的午后,暖暖的陽光爬過樹枝間的縫隙,靜穆在乳白色的簾上,染黃了一片。打開積滿灰塵的過往,品讀著一頁頁泛黃的回憶,如同電影一開始所營造的小資氛圍一樣,梓希在心靈的召喚下,不自覺地打開了母親珠喜留下來的信箱,逐漸地走進了母親的那段鮮為人知的初戀。畫面定格在一張老舊的黑白照片上,隨著鏡頭的緩慢移動,漸漸的,我們的視線被轉換到另一個略顯質樸陳舊的世界,在這里開啟了珠喜和俊河那唯美樸素的純愛之旅。
珠喜和俊河的愛情,似乎更具有一種緬懷已經逝去的青春和純美初戀的意味,正如一切封建時代的愛情一樣,橫隔在他們之間的是門戶的懸殊和世俗的偏見。且不論他們之間的愛情與我們現(xiàn)實之間的距離有多遙遠,單就影片所呈現(xiàn)的視覺美感和純粹的愛情詮釋而言,我們也能本著單純的欣賞目的,沉浸在這段至臻至純的愛情之中。當珠喜在站臺跟隨著火車拼命向前跑著,只為把那條曾經將他們拴在一起的項鏈再次送到他手里時,緩緩舒展開來的音樂在此時,代替了所有人蒼白的言語,柔軟的感傷一點點地浸潤了我們整個心靈,眼角間不覺掉下的眼淚,或許并不是對他們動人愛情的哀悼和憐憫,而是借此來憑吊自己那一去不復返的青春和愛情。那輛載滿了珠喜和俊河的愛情回憶的列車,曳著和風,向著遙遠的前方駛去,漸漸地變成一個越來越小的黑點,消失在天的盡頭。留下來的人是現(xiàn)在,而隨著火車消逝了的是過去,有些過去即使我們拼命地奔跑著,想要去挽留,但最終還是抵不過時間這輛列車的步伐。
如果說珠喜和俊河之間的愛情代表的是命途多舛的老式愛情,那么梓希與尚民之間的愛情代表的則是清新自由的現(xiàn)代式愛情。導演為了將這兩段不同的愛情區(qū)別開來,不僅在畫面質感上作了一舊一新的處理,還對兩段故事所使用的背景音樂也做了有意識的區(qū)分。前者多使用的是舒緩悠長,具有濃郁渾厚的古典氣息的小提琴曲和交響樂,其次,還選用了感動靈魂的時代歌手金光石的經典曲目《痛苦的愛不是愛》等,這其中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整個音樂的基調大多是感傷低沉的,這樣就讓珠喜和俊河的愛情彌漫在一股濃郁的悲劇氛圍之下,也預示了他們愛情結局的不隨人愿。相反,后者在音樂的使用上就顯得自然輕快得多了,無論是騎自行車時的吉他彈唱,還是在雨中奔跑的清新舞曲,都可以看出梓希和尚民之間的愛情的輕快節(jié)奏,不像珠喜和俊河那般背負著時代的沉重感。
梓希和尚民的愛情,讓我想到了中國古代的一句詩:山有山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這無疑是對暗戀的絕佳表達,在心儀的對象面前,想要告訴卻又不敢告訴,無奈之下只能訴諸筆端。雖然是被包裹在現(xiàn)代的外殼之下,可是他們對于愛情的處理方式,倒顯得十分含蓄保守,反而不如他們父母在面對愛情時所擁有的勇氣。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愛情都要像玫瑰那樣開得分外濃烈艷麗,光彩奪目,有時候,像淡雅的茉莉般在靜穆中安然開放也許才是大多數(shù)人的愛情。
世間最美好的事情,就是你喜歡的人,也正在喜歡著你。梓希和尚民的愛情也不外乎于此,這樣的愛情模式似乎已經成為了所有的暗戀故事的范本,而故事情節(jié)也都大同小異。為什么大多數(shù)的導演和編劇都熱衷于表現(xiàn)這類愛情故事呢?我想,最大的原因可能是為了迎合我們對于愛情的渴望,讓我們久經荒蕪的心再次激起對愛情的向往,雖然有很多人至今都沒有真正地開始過一段感情,卻有很多人曾經有過暗戀的經歷,并且這段經歷會一直存在于他們心中的某個角落,不輕不重,卻值得讓我們在短暫的一生為之永遠銘記。明明有一把雨傘,尚民選擇的不是和梓希共撐一把傘,而是選擇和她共沐風雨,尚民是聰明的,因為他知道直接撐著傘走過去的話,似乎太刻意了,也許會讓本來就緊張的氣氛顯得更加尷尬了,反而只有在奔跑中才能放下束縛,偌大的世界仿佛也只剩他們兩個人在對抗這風雨,彼此的心自然而然也就靠得更近了。
影片的結局,說實話,略顯倉促了點,我想絕大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影片過于偏重對珠喜和俊河愛情的展現(xiàn),相應的,梓希和尚民之間的情節(jié)設置就顯得太過簡單,因而對最后的結局也少了些許鋪墊,但是這些并不妨礙我們在看到尚民為梓希親手戴上她母親的項鏈時,為著“愛有天意”的結局而心中微微泛起漣漪。影片可能在故事結構上把握得不是很完美,然而就愛情片而言,能用兩條愛情線穿插著展現(xiàn)一個主題,并且二者在前后關系上能夠相互呼應,相互承接,使得整部影片在展現(xiàn)唯美愛情主題的同時,也讓觀影者感受到一種宏觀的歷史性,這在當今泛濫的愛情片中,已經實屬難得了,因而,我們就抱著瑕不掩瑜的心態(tài)去體會這部無論是在視覺上,還是在聽覺上都能帶來審美愉悅的“微文藝”愛情片吧!
《我腦中的橡皮擦》——靈魂之愛
苦難是愛情的催化劑
一句“我愛你”,有些人可能一輩子也不會說,然而一旦說出口,就要窮盡一生了。與其說這部影片是在講述一個男主在得知女主得了不治之癥后,毅然選擇和她共同面對的凄美愛情悲劇,倒不如說是男女主人公在遭遇種種不幸后,逐漸體悟到什么才是真正的愛情的過程??墒沁@一切來的是如此不易,相愛的兩個人必定是歷經風雨,跋山涉水才能成為彼此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那一部分。如同張愛玲的《傾城之戀》中,范柳原與白流蘇那樣,有些愛情可能是要傾盡一座城池才能得到的,而秀真和哲洙的愛情則是經過時間與不幸的發(fā)酵后才最終得以永恒。
天真的秀真與寡言的哲洙是那么完美地契合在了一起,穿梭于黑夜的露天“敞篷”吉普車,搖曳著一曲慵懶卻又不失浪漫的《拉·帕羅瑪》,嘴角隱約浮現(xiàn)的笑靨,迎風翻飛的長發(fā)……要有怎樣的語言才可以描繪此刻的浪漫呢!不必是寶馬香車,不必有濃烈的玫瑰,只需在漫長得看不到盡頭的黑夜,旁邊有個他/她與你共享一曲《拉·帕羅瑪》。最重要的是,這浪漫的流露是如此的不經意與別致,沒有哲洙的甜言蜜語,也沒有秀真的嬌媚百態(tài),相反,哲洙對于秀真幾乎是緘默不語,而秀真則顯得天真得近乎有點傻氣了,三言兩語之后,剩下的只有那始終蕩漾在夜空中的音樂。沒有故作姿態(tài)的纏綿和過多言語的承諾,兩個人就走到了一起,“這杯酒喝下去,我們就定了!”哲洙對秀真如是說,秀真拿起酒杯一飲而盡。我想,茫茫人海中,遇到了真正屬于你的那個人,語言反倒成了一種累贅,一個眼神,一次莞爾,你知,我知,就已足夠了。
對于他們的未來,兩個人抱有各自不同的態(tài)度,秀真成了這段愛情中主動的一方,她考慮到了將來的婚姻,并將哲洙視作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哲洙在秀真熱烈天真的愛情攻勢下,表現(xiàn)出的則是抗拒和逃避,沒有勇氣對秀真作出任何承諾。兩個人之間的不平衡點在于,秀真早已對這份愛許下了承諾,并對哲洙說出了“我愛你”,然而無論秀真如何地威逼利誘,哲洙始終吝嗇那三個字。第一次打破這種不平衡,是在秀真帶哲洙見其家長的時候,秀真在從洗手間回來的路上,因為過度緊張而暈倒在雨中,聞聲沖出去的哲洙將昏迷不醒的秀真從地上抱起,拼命地向醫(yī)院奔去。當雨中的哲洙看到躺在地上的秀真時,他看清了自己的心,當哲洙緊緊摟住蘇醒的秀真時,就已注定了秀真之于他生命的意義。這段小插曲,在將他們送進婚姻殿堂的同時,也為他們后面遭遇到更大的不幸埋下了伏筆。
影片有一個靈魂式的人物,雖然給的鏡頭不是很多,卻足以引起我們的關注,一個衣衫襤褸,蓬頭垢面,似乎總是出現(xiàn)在車站的流浪漢,他遇人便向其索求煙火,與此同時,旁邊的人都像是滿懷苦悶的告解者,向他傾訴著,抑或只是靜靜的坐著,而他則如同一位牧師,恰似無意的一兩句話,卻總能讓人如夢方醒。誰也不知道這個人到底是什么來歷,也不知道他為什么能夠看出別人的迷惘與苦惱,這樣一個撲朔迷離的智者形象在加深了影片思想層次的同時,也為整部影片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無論是在影片最開始的一個鏡頭,哲洙手里拿著秀真留給他的信,絕望地坐在車站長凳上,還是接下來,隨著鏡頭一晃,秀真握著車票等著男友,這個神秘的流浪漢前后出現(xiàn)的兩次,都使得他們在感情上出現(xiàn)一個新的轉折點。秀真在遇到中年人之后,結束了一段不倫之戀,轉而遇上了哲洙,這一系列的情節(jié)在影片中展開得十分連貫,因而不難看出。而哲洙與流浪漢的相遇則是放在影片的最開始,由于這一段在情節(jié)上是屬于影片的后半部分的,所以初看起來會顯得很突兀,不知道他們在講些什么,可是一旦看完,再回想起來就能有所觀照了。
“記憶消失后,靈魂也會隨之消失?!闭茕弥欠庑阏骐x開之前寫給他的信,嘴里不停地囈語,空洞的雙眼,呆滯的表情,仿佛一具失了魂魄的軀殼,從此靜穆在記憶的夾縫中。“記憶?。∽屛医o你講個關于記憶的故事吧!當你朝我走來的時候,我看見你在抽煙,這就是記憶?!绷骼藵h簡單的一番話,道出了對哲洙和秀真那無法觸及的未來的樂觀認知,而記憶之于愛情原只不過是一層表象,只要最愛的人還在,記憶就在。影片的末尾,哲洙找到了秀真所在的療養(yǎng)院,站在秀真面前的哲洙,對于秀真而言完全是個陌生人,看著失去記憶的秀真,哲洙禁不住流下眼淚,他帶秀真來到他們第一次相遇的那家便利店,遺失的錢包和可樂,柜臺邊收銀的醫(yī)生,打掃衛(wèi)生的師傅和充當顧客的家人,這家天堂似的便利店,讓秀真重新獲取了愛的記憶。記憶在上一秒消失了,并不意味著記憶永久的消失,只要愛還在,記憶就用不會停止。哲洙終于說出了秀真期待已久的那句“我愛你”,影片在他們的熱情相擁中結束。同樣還是在那輛吉普車上,所不同的,一個是黑夜,一個是白天,一個是還沒開始,一個是還沒結束…… [責編/程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