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穆朗你看,這就是海濱大道,前面是焦伯蒂海灘。每天好多人都來這里玩,來吃炒面、包子、小吃,不過我覺得大家來是為了呼吸新鮮空氣,因為城里很缺乏。海風聞起來很特別,聞得到人們的欲望?!薄逗舆叺哪邢匆鹿ぁ?/p>
《河邊的男洗衣工》,也叫《孟買日記》。它講述了四個人:洗衣工,富家千金,畫家,錄像帶女孩在偶然的際遇下,演繹的錯綜復雜的故事。而這些故事,發(fā)生在孟買這個城市里。
印度的貧富分化非常大,大到在莎伊這樣的富二代每天喝喝咖啡看看街景身邊還有女傭的同時,穆納這樣的家庭只能在溫飽線上掙扎,于是他八歲的時候來到孟買,開始時和叔叔住在一起,以做各種零活為生。他曾經在餐館打工,因為偷吃被老板打個半死。后來做了洗衣工,同時在晚上做打老鼠的兼職?;蛘哒f,打老鼠才是他的正式工作,而洗衣工則是兼職(孟買鼠患非常嚴重,以至于政府專門雇人打老鼠,每個月有一定指標),所以莎伊在提出要拍攝他工作的時候,他愣住了,莎伊說“洗衣工啊”,他才欣然同意。他不愿意別人看到自己做那又臟又臭的工作的一面,更不愿意他單戀的莎伊看到。他也不愿意面對他單戀的莎伊其實只是利用自己,他是那么一個單純的人。同時他還是那么一個懷揣夢想的人,他希望成為一名電影演員,也向往著那種光鮮亮麗的生活,因此莎伊拍攝孟買的街景,他也并不理解?;蛟S,他是孟買千千萬萬草根階層代表之一,住在雨天漏水的貧民窟中,可能隨時卷入街頭勢力的紛爭,為了一個夢想,或者僅僅為了活下去。
莎伊是一個有錢人家的小姐,同時也熱愛藝術。而她身邊的朋友卻俗不可耐,以至于自己跟他們談論有關安潤的什么他們都能想到性的方面。他們也無法理解自己對孟買的街拍,對于他們來說那只是一項休閑娛樂活動,與喝酒泡吧甚至嗑藥沒什么區(qū)別。然而從另一個方面講,莎伊也是一個相當歐美化的人,從她那比本地印度人標準得多的英語到對于安潤一夜風流的并不在乎以及和朋友培希略顯曖昧的關系都能看出來(印度民間還是相當傳統(tǒng)的,這從穆納的哥們看見莎伊給他照的裸上身寫真就打趣他們結婚這件事就能看出來)。莎伊對孟買十分好奇,卻并沒有打算融入這個社會,她來到印度只是休假和做研究而已,這可能更多地體現了印度海歸的態(tài)度。
安潤是一個獨居的畫家,與穆納和莎伊不同,他可能代表所有人,也可能代表他自己。他有那么強大豐富的內心世界,但是心靈的那扇門卻緊緊關閉,只有在拿起畫筆時或者酒精催化下才能打開。他也有少許清高,不太愿意理會金錢有關的事情,他的經紀人在跟他談論畫作市場時,他也只是在用餐巾紙折小船,只有在經紀人提到在悉尼辦畫展的時候,他的眼睛才亮了一下,因為悉尼有他的前妻和他的兒子。也許這種清高并非是一種恃才傲物,而更多地是一種不諳世事——不懂,也就不愿理會。他的前妻也許就是因為這跟他離婚,當然,還有別的可能性。他在苦苦找尋的,簡單到只是一種感覺,卻復雜到這種感覺是什么他自己也說不清楚,只能在畫筆下找到,而促使他找到的,是一個家庭主婦,她如今只存活在三盤錄像帶中。
亞斯敏·努爾,滿心歡喜地隨丈夫搬到這座城市,到處拍攝好能寄給家鄉(xiāng)的弟弟看。然而作為一個家庭主婦,她也只能把丈夫當成自己生活的中心。然而這三盤錄像帶中卻幾乎看不到他丈夫的蹤影,有的只是家里的女傭和女傭的胖女兒。同時,她也并不十分適應孟買的生活,好奇對面家庭快節(jié)奏地煮咖喱以及快速生活,在公交車上攝像被奚落,美好生活像沙灘上的字一樣被時間的海浪沖去,剩下的只有回憶,回憶家鄉(xiāng)的芒果,回憶童年的趣事,最終連這種回憶都不能支持她的生活,她無力面對未來。劇中暗示亞斯敏最終上吊自殺,然而這卻被處理成為安潤的想象。女孩最終是不是死去呢?或者是去了別的地方?誰都不能確定,只留下了三卷錄像帶記述了她的欲箋心事獨倚斜欄,放在盒子里,被下一任房客安潤發(fā)現。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還塑造了一個老太太,住在亞斯敏和安潤的隔壁,每天不言不笑地坐在門口或者屋里,眼神悲傷,她更像是一個象征性符號,或者是亞斯敏的外化,給人以無盡回味。
這部電影中,交互錯雜著兩種語言:英語與印地語:我想,這是編劇基蘭拉奧希望可以為我們展示區(qū)分出來的兩個世界:說英語的上層社會、說印地語的底層社會。
影片中,莎伊和他的父母及朋友是屬于上流社會的,而穆納和他的兄弟們則屬于底層社會。莎伊與穆納之間的情節(jié),則體現了印度這兩個基本社會階層之間以及歐美文化與印度傳統(tǒng)文化之間的關系和沖突。在電影中,除了莎伊對穆納體現了一些親切與平等以外,大多數莎伊身邊的人都對他表示一種不屑。培希不理解為什么莎伊要和穆納約會,覺得他們最終會無話可說,而莎伊的母親則可能對此表示衛(wèi)生方面的擔心(從莎伊與父親的對話中體現出來),就連莎伊的女仆都提醒他不要和穆納過多接觸。我們不得而知莎伊的女仆來自怎樣的家庭,然而她的態(tài)度卻引人深思。兩個階級之間的隔閡已經不僅僅體現在社會地位上,而且還體現在交流、共同話題、世界觀等諸多方面。在這些人中,莎伊對穆納的態(tài)度是最親切的,也使穆納多少有點受寵若驚,從而產生一種莫名的好感并久久不忘。這種好感隨著求之不得而愈見加深,無法面對,只有逃避。他的“客戶”之一,一位婦人罵他:“別忘了你是什么階級!”不知穆納能否意識到,這個階級的區(qū)別,不僅僅是門不當戶不對,也并不像其他印度電影里一樣,有一顆真愛的心和私奔的勇氣就可以跨越的,而是實實在在擺在他們眼前的問題——他們并不太可能懂得對方:莎伊不懂得穆納究竟為什么來到孟買,為什么希望成為一名電影演員,而穆納也不懂得莎伊為什么不好好呆在美國非得跑到孟買來休假,為什么來到孟買拍一大堆他們天天都能看到的景象。莎伊沒法了解穆納少年時到處打工的經歷究竟意味著什么,而穆納對莎伊在美國的上層生活可能也僅僅停留在電影以及別人的講述中。這種環(huán)境的天差地別,造成了兩個人思維方式的根本不同。即使他們各自對對方的生活有所向往,然而他們之間卻隔著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他們可能各自站在自己這邊與對方交談,卻永遠不能跨過這條鴻溝到對面去。
最終,穆納把安潤的地址告訴了莎伊,而莎伊究竟有沒有去找安潤,不得而知。錄像帶女孩的結局看似自殺,卻帶有安潤想象的意味,真相無從知曉。影片就此戛然而止,留給我們一行省略號。真相如何,后事如何,我們無從知曉,也不必猜測。在這么大的城市中,誰又能真正地了解什么事情呢?安潤在畫展上的祝酒詞說:“敬孟買:給我靈感,讓我墮落,我的摯愛?!边@就是孟買,不同人眼中不同的孟買,可以讓人成功,讓人墮落,一切充滿變數。然而,這就是孟買,你我都不必懂。
影片信息
片名:孟買日記 Dhobi Ghat(2011)
導演:Kiran Rao
編?。篕iran Rao
主演:阿米爾·汗/Prateik Babbar/Monica Dogra/Kriti Malhotra
類型:劇情
制片國家/地區(qū):印度
語言:北印度語
上映日期:2011-01-21
片長:103分鐘
又名:Mumbai Diaries
[責編/程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