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有太多評點的作品:前不久,本片獲得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提名;主演邁克爾·基頓輝煌時曾出演過《蝙蝠俠》,本片中主人公就是一位過氣的好萊塢明星,期望在百老匯打出一片新天地,找回往日的風(fēng)光;片中大量使用一鏡到底、讓人呼吸局促的長鏡頭……
曾經(jīng)在好萊塢風(fēng)光無限的瑞根,就在他將全部身家壓在一部舞臺劇,冀圖挽回昔日的輝煌時,新來的男主角意外被燈具砸傷了頭;替代合作的傲慢男主角(愛德華·諾頓飾)卻威脅著要把所有東西都毀于一旦;她的女兒(艾瑪·斯通飾)也是問題纏身,剛剛從戒療所里出來……
一開始,瑞根的身邊總是伴隨著一個沉重的男低音,他那看似有些所謂的特異功能,也只不過是過去輝煌的心理遺跡。男低音是瑞根心里的另一個自己,那個有過輝煌經(jīng)歷、自認(rèn)為無所不能的自己。瑞根無比渴望,在百老匯找回昔日那副可以自由翱翔藍天的翅膀。然而,他越發(fā)努力,無論是生活、事業(yè)越是一團糟,越是走不出那個沉重的男低音。
百愁莫展時,被激怒的女兒給瑞根兜頭潑了一盆冰涼透頂?shù)睦渌鸶恢痹趯ふ掖嬖诟?,本身卻又忽視了自我的存在,忽略了自我,存在就是一種虛無,這是瑞根的心理囚籠,其實也是我們許多人在不知不覺中深陷的困惑。我們總是習(xí)慣于過去經(jīng)歷的巔峰,特別在意別人的目光,因此在不知不覺中扭曲了自我,剩下的只有無限的惆悵和郁郁寡歡。最具想象力的是,本片還把瑞根的這種存在感的迷失,巧妙地植入那個三角戀情的舞臺劇中,顯然充滿諷刺意味。
從立意看,這是一部帶著解決現(xiàn)實社會存在感迷失問題的作品,導(dǎo)演野心極大,想象力極其豐富。曾經(jīng),瑞根周邊除了劇場工作人員,還有男主演、前妻、女兒、著名舞臺劇評論家、媒體等諸多元素,每種身份都是一種標(biāo)簽,也是一種隨時可能對瑞根產(chǎn)生某種影響的力量。當(dāng)瑞根努力去適應(yīng)順從這些力量時,結(jié)果不是做得更好,而是糟得不能再糟。反窺瑞根身邊的那些人,女兒、男主演、評論家……他們的自我接近偏執(zhí)。
在女兒和男主演的刺激下,瑞根開始追尋生活與事業(yè)中的自我。也正是從這一時段起,影片前后光線出現(xiàn)明顯分野,前面陰暗壓抑,后面明亮艷麗。影片最后,瑞根沖上舞臺,換上一把真槍,敲掉曾經(jīng)鄙棄玫瑰芳香的鼻子,也正是這種血的洗禮,宣告他不再屈服于傳統(tǒng)的束縛。當(dāng)真實的瑞根意外被觀眾、評論界和輿論普遍接受時,瑞根卻走上窗臺,像長期藏在心底的那位鳥人那樣,獨自飛翔——對于瑞根而言,成功不過是心理囚籠下的身外之物。
瑞根其實就是我們自己,真實,就是我們每一個人存在的最大價值,活出自我就是最大的成功。
[責(zé)編/塵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