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城北有一處40多平方公里的著名景區(qū)——明十三陵,隨著定陵地宮的成功開啟,一件件帶有故事的陪葬品重見天日。BTV青年頻道《青年探秘者》邀請十三陵特區(qū)明代帝陵研究會會長胡漢生來揭秘定陵寶藏背后那個你不知道的萬歷。
出土文物:銀提梁壺
見證故事:孝靖皇后生前凄慘
明定陵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朱翊鈞及兩位皇后——孝端皇后、孝靖皇后的合葬陵。孝端皇后是神宗元配,孝靖皇后是光宗生母,生前的身份是皇貴妃,光宗朱常洛即位后,她被追尊為皇太后。孝靖皇后生前非常凄慘,這點從她的隨葬品就可以看出。胡漢生說:“孝靖皇后王氏從小就到了皇宮,開始是給萬歷皇帝的母親李太后當宮女,有一次萬歷皇帝去看他的母親,母親沒在,他看這個小宮女挺好,就寵幸了一下。后來宮女懷孕了,萬歷皇帝不承認,李太后就讓人拿出記錄皇帝每天生活情況的起居注,上面清楚地記載哪天他跟王氏發(fā)生了什么事,而且還賞她頭面衣服,萬歷不得不承認。王氏生下兒子,就是以后的明光宗朱常洛。按理說朱常洛是萬歷皇帝的長子,原配皇后王氏沒生兒子,明朝立皇太子有一個規(guī)矩叫立嫡立長,皇后沒生嫡子就得立長子,應該立朱常洛為太子,但是萬歷皇帝喜歡鄭貴妃,也喜歡鄭貴妃的兒子朱常洵,想將來立他為皇太子,但是按照制度又不行,所以他就拖著不封。大臣接二連三提意見,說皇太子是國家的根本,但是萬歷皇帝就老在找理由推托。后來李太后出面干預,她說大臣們部在說應該立長哥,長哥就是皇太子,你怎么始終對這事不發(fā)表意見。萬歷皇帝說他是都人之子,都人就是宮女的意思,李太后生氣了,說我也是都人,你也是都人的兒子,萬歷皇帝撐不住了。最后在大臣的一致請求之下,又在李太后的干預之下,皇長子朱常洛才被立為皇太子,后來王氏也被封為皇貴妃。但是實際上萬歷皇帝始終跟她關(guān)系很不好,很疏遠她,讓她居住在一個宮殿里邊,門還鎖著,相當于打入冷宮一樣。后來王氏病危,朱常洛請示萬歷皇帝,要去看母親,一看那大門還鎖著,把鎖撬開,進去之后見著母親,母親雙目已經(jīng)看不見了,摸著他的手說我兒長大如此,死而無憾。據(jù)說還有記載,說你看看周圍有沒有鄭家的人,想說又不說,就怕有鄭家的人在周圍監(jiān)視著??偠灾?,這個王皇后生前是非常凄慘的。定陵的出土文物也確實證實了這一點,出土的陪葬器物大多數(shù)部是皇帝皇后生前用過的,孝靖皇后的隨葬品大多數(shù)都是銀器,比如有一個銀提梁壺,很大,應該就是她生前用的。后來孝靖皇后的孫子熹宗朱由校把她從妃子墳遷葬到定陵,又補充了一些隨葬器物,比如鳳冠,但是原來的大多數(shù)都是銀器,說明孝靖皇后生前待遇不高。”
出土文物:金藥壺
見證故事:萬歷其實身體不好
萬歷十年,內(nèi)閣首輔張居正去世,20歲的萬歷帝正式親政。但是,從萬歷十四年以后,萬歷帝就開始了嚴重怠政行為,并創(chuàng)下了28年不上朝的紀錄。后人在分析萬歷怠政的原因時,其中被人們發(fā)現(xiàn)的重要的一點是,萬歷的身體不好,經(jīng)常生病。萬歷帝10歲登基,在位48年,20多歲以后就時常以病免朝,其癥狀始終是“頭暈目?!?、“身體發(fā)軟”、“目疾足痛”之類的虛損癥狀,只是程度越來越嚴重,到其后期,已經(jīng)是神思恍惚,步履艱難,連耳朵都乎失聰。
胡漢生說:“萬歷帝身體確實有病,他腿有點瘸,當時《明實錄》也記載,說痰流注于右足,屬于痰濕。另外他在立皇太子這個事上始終跟大臣有爭執(zhí),所以他不愿意見大臣。雖然他不見大臣,但是不等于國家機器不運轉(zhuǎn)了。因為明朝有一個內(nèi)閣制度,平時有些奏章來了,內(nèi)閣票擬,拿出—個初步意見,然后再轉(zhuǎn)到皇帝那兒,皇帝要批就批了,皇帝不直接批也可以授意司禮監(jiān)給批準,然后就實行了,所以皇帝不上朝,國家照樣在運轉(zhuǎn)?!?/p>
考古隊員將萬歷帝的尸骨復原后,右腿明顯比左腿短,印證了這位皇帝生前確實患有嚴重的足疾。這樣的身體條件,嚴重地妨礙到了他出席各項話動,他也因此背負上了“怠政”的惡名。在定陵出土的文物中,一個萬歷帝生前使用的金藥壺,也證明了他生前身體息有重疾的事實。
萬歷皇帝在位期間發(fā)生過萬歷三大征,即萬歷二十年至廿八年(公元1592-1600年)間,先后在明王朝西北、西南邊疆和朝鮮展開的三次大規(guī)模軍事行動。三役分別為平定蒙古人口孛拜叛變的寧夏之役、抗擊日本豐臣政權(quán)入侵的朝鮮之役以及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役。明朝雖三戰(zhàn)皆勝,但國力亦蒙受重大耗損。雖然萬歷皇帝沒親自打過仗,但是他生前確實穿過盔甲。胡漢生說:“比如他拜謁天壽山的陵寢,拜謁長陵,拜謁永陵和昭陵的時候,就曾經(jīng)穿著盔甲,騎著馬到天壽山去,明朝有一幅畫叫《出警圖》,就反映萬歷年間萬歷皇帝騎著馬到天壽山去拜謁陵寢,畫上萬歷皇帝穿著盔甲。所以說定陵出土的盔甲、刀,應該就是萬歷皇帝生前穿過用過的?!?/p>
出土文物:金絲翼善冠十二龍九鳳冠見證故事:明朝工匠技藝高超
定陵出土的金絲翼善冠通高24厘米,直徑17.5厘米,重826克,以金絲編織而成,可分為“前屋”、“后山”和“儉折角”三個部分。前屋部分呈半圓形,以518根0.2毫米細的金絲編成“燈籠空兒”花紋,這些花紋不僅空檔均勻、疏密一致,而且無接頭、無斷絲,看不出來龍去脈,有如翼翼羅紗輕盈透明,充分顯示當時工匠的高超技藝?!昂笊健迸c“折角”也全用金絲編成?!昂笊健辈糠謰D裝有兩條左右對稱的金色蟠龍,兩條龍全部采用陽鏨工藝進行雕刻,呈半浮雕效果,龍身、龍腿等部位則采用傳統(tǒng)的掐絲、壘絲、碼絲工藝進行制作,每個鱗片均以金絲搓擰成的花絲制成,然后碼焊成形。整個皇冠金光燦燦華麗無比,且給人以主宰蒼生、容納寰宇之感,體現(xiàn)了封建帝王神圣的權(quán)力和崇高的地位。
定陵出土的鳳冠共四件,其中以孝靖皇后的十二龍九尿冠為代表。此鳳冠用漆竹扎成帽胎,以絲帛為面料,前部飾有9條金龍,口銜珠滴,下有8只點翠金鳳,后部也有—金鳳,共9龍9鳳。后側(cè)下部左右各飾點翠地嵌金龍珠滴三博鬢。此冠共嵌未經(jīng)加工的天然紅寶石100余粒,珍珠5000余顆。金龍、翠鳳、珠光寶氣交相輝映,富麗堂皇,非一般工匠所能達到?;屎竽竷x天下的高貴身份因此得到了最佳的體現(xiàn)。
定陵出土的很多文物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比如說定陵出土的玉佩。胡漢生說:“玉佩掛在腰兩邊,皇帝袞冕服都有。玉佩以前應該是沒有囊的,但是定陵出土的玉佩都有紅紗敞的囊。歷史確實有記載,說嘉靖初年大朝會,就是皇帝在奉天殿也叫皇極殿接受大臣的祝賀,這時候大臣們都要穿朝服,皇帝穿袞冕服。有一次嘉靖皇帝升殿,有一個上寶卿叫謝閔行,拿著皇帝這個玉璽,也就是寶,走到皇帝跟前,謝閔行的玉佩跟嘉靖皇帝的玉佩攪在一起了。謝閔行非常驚慌,趕緊跪下,嘉靖皇帝也沒有怪罪他,只是下令從今以后所有的玉佩都得做紅囊給它罩起來。定陵出土文物就正實了這段史料的記載?!?/p>
出土文物:十二章袞服
見證故事:明朝服飾制度有變通
定陵出土文物中有一件是歷史上非常罕見的,就是十二章袞服。胡漢生說:“定陵一共出土十二章袞服是5件,3件刺繡的,2件緙絲的。像這種服飾在《大明會典》里邊是沒有記載的,《明史輿服制》也沒有記載。因為皇帝的袞冕服按照禮制的規(guī)定,頭上戴的是有珠串的冕,身上穿著上衣下裳,還有玉佩,前邊有蔽膝,后邊有綬,應該是這種形制的,沒有袍式的。但是定陵竟然出土了這種長袍式的袞服,而且跟它相配的帽子不是冕,而是烏紗翼善冠,它的介值就在這兒。這種服飾在明代的帝王畫像里可以見到,從明英宗朱祁鎮(zhèn)開始出現(xiàn)了這種袍式的袞服,特點是有十二章圖案,就是十二種圖案: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這12種圖案象征著皇帝的12種美德,裝飾在一種服飾里邊,歷史上還是第一次出現(xiàn),特別完美,也說明了明朝的服飾制度并不是完全按照《大明會典》,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有很多的變通?!?/p>
本刊記者程戈根據(jù)《青年探秘者》提供資料編輯整理(該節(jié)目每周一至周五20:28在BTV青年頻道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