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題解析】
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問題。
在巴爾扎克葬禮上的演說
□雨 果
各位先生:
方才入土的人是屬于那些有公眾悲痛送殯的人。在我們今天,一切虛構都消失了。從今以后,眾目仰望的不再是統(tǒng)治人物,而是思維人物。一位思維人物不存在了,舉國為之震動。今天,人民哀悼的,是死了的有才的人;國家哀悼的,是死了的有天才的人。
在最偉大的人物中間,巴爾扎克是第一等的人;在最優(yōu)秀的人物中間,巴爾扎克是最高的一個。他的理智是壯麗的、穎特的,成就不是眼下說得盡的。他的全部書僅僅形成了一本書:一本有生命的、有光亮的、深刻的書。我們在這里看見我們的整個現(xiàn)代文化走動、來去,帶著我說不清楚的、和現(xiàn)實打成一片的驚惶與恐怖的感覺。一部了不起的書,他題作喜劇,其實就是題作歷史也沒有什么,這里有一切形式與一切風格,超過塔席特,上溯到徐艾陶諾,經(jīng)過博馬舍,上溯到拉伯雷;一部又是觀察又是想象的書,這里有大量的真實、親切、家常、瑣碎、粗鄙,但是驟然之間現(xiàn)實的帷幕撕開了,留下一條寬縫,立時露出最陰沉和最悲壯的理想。
愿意也罷,不愿意也罷,同意也罷,不同意也罷,這部龐大而又奇特的作品的作者,就在自己不知道的時候,加入了革命作家的強大陣營。巴爾扎克筆直地奔到目的地,抓住現(xiàn)代社會肉搏。他從各方面揪過來一些東西,有虛象,有希望,有呼喊,有假面具。他發(fā)掘惡習,解剖熱情。他探索人、靈魂、心、臟腑、頭腦與各個人的深淵。巴爾扎克由于他天賦的、自由的本性,由于理智在我們的時代所具有的特權,身經(jīng)革命,更看出了何時是人類的末日,也更了解了什么是天意,于是面帶微笑,心胸爽朗,擺脫開了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研究,不像莫里哀,陷入憂郁,也不像盧梭,起憎世之心。
你們站在這里,有沒有羨忌他的心思?
各位先生,面對著這樣一種損失,不管我們怎樣悲痛,就忍受一下這些重大打擊吧。打擊再傷心,再嚴重,也要先接受下來再說吧。在我們這樣一個時代,不時有偉大的死亡刺激充滿了疑問與懷疑論的心靈,因而對宗教發(fā)生動搖。這也許是適宜的,這也許是必要的。上天使人民面對著最高的神秘,對死亡加以思考,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死亡是偉大的平等,也是偉大的自由。
上天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因為這是最高的教訓。一個崇高的心靈,氣象萬千,走進另一世界,他本來扇著天才的、看得見的翅膀,久久停在群眾的上空,忽而展開人看不見的、另外的翅膀,驟然投入了不可知。這時候各個人心所能有的,只是莊嚴和嚴肅的思想。
不,不是不可知!不,我在另一個沉痛的場合已經(jīng)說過了,我就不疲倦地再說一遍吧:不,不是夜晚,而是光明!不是結束,而是開始!不是空虛,而是永生!
(選自《世界百篇經(jīng)典演講辭》,有刪改)
解析:這篇文章是雨果為巴爾扎克寫的悼詞。雨果是法國偉大的文學家,法國浪漫主義作家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飽含著對自由的向往;對民族解放運動的熱情支持;對暴政的揭露與反抗;對貧富分化的現(xiàn)實的關注;對人生、愛情、自然景色的感嘆與歌頌等。他的語言如詩歌一般具有激蕩人情感的力量。這篇悼詞同樣具有這些特點。
這篇悼詞綜合運用記敘、議論、抒情、說明等表達方式,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生動地表現(xiàn)了巴爾扎克對人類做出的杰出貢獻,高度概括、總結了巴爾扎克作品的特點,抒發(fā)了雨果對巴爾扎克逝世的痛惜之情。本文用詞準確、凝練,富有感染力。
1.在雨果看來,巴爾扎克的作品有什么特點?
答案:可以看到整個現(xiàn)代文化的發(fā)展歷程;可以看到一段歷史的真實特征;可以看到社會的真實情況;可以看到人性的本來面目。
2.本文運用了哪幾種表達方式?請舉例說明。
答案:這篇悼詞綜合運用了記敘、議論、抒情、說明等表達方式。
3.雨果是法國浪漫主義作家的代表人物,他作品的語言富有激情和感染力。本文的語言有什么特點?請舉例分析。
答案:本文是雨果對巴爾扎克在文學上做出功績的高度概括,高屋建瓴而又充滿感情。本文用詞準確,生動凝練,內(nèi)涵豐富,富有感染力。
【技法指津】
演講辭,俗稱演說辭、演講稿、講話稿,旨在表達感情,給予建議,提出主張、號召和倡議。演講人通過演講辭把自己的主張、觀點、見解以及思想感情傳達給與會者,從而產(chǎn)生一定的作用和影響,達到宣傳和教育的作用。演講辭在說理方法上應把握好以下五方面:
第一,說理要注意演講對象。針對不同的聽眾,說理要選用不同的措辭和方法。如果到大學里演講,演講者可用引用論證法,引用一些名人名言來論證自己的觀點;如果到農(nóng)村或工廠演講,演講者可較多地使用事例論證法,結合聽眾的生活實際,用淺顯生動的事例來論證自己的觀點。
第二,說理要觀點鮮明。演講者在演講時,要注意觀點鮮明,要有一個論證點,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去論證。一次演講最好就圍繞一個問題深入,切忌貪多嚼不爛,聽眾聽你說了很多,結果沒有一個印象深刻的。比如《我有一個夢想》,馬丁·路德·金在演講中雖然說了自己的很多夢想,但細讀就會發(fā)現(xiàn),他的演講內(nèi)容都是圍繞著“平等”這個中心論點展開的。
第三,說理要邏輯性強。演講辭的邏輯性要強。因為演講是口頭表述,聽眾也是一次性感受。聽演講不像看文章,讀者可以返回去多次品味、感受。所以,演講邏輯性要強,一個問題緊扣一個問題,切忌散亂。比如《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恩格斯在說馬克思貢獻時,就從理論和實踐兩大方面來說。聽眾聽完后深刻體會到馬克思去世對人類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損失,悲痛之情就油然而生。
第四,說理要善于運用多種藝術表現(xiàn)手法。演講辭要善于運用記敘、議論、抒情、說明等多種表達方式。同時也要運用比喻、排比、對偶等多種修辭手法,來增強演講辭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比如《我有一個夢想》,用“空頭支票”巧妙地比喻美國政府沒有實現(xiàn)承諾,形象地說出了政府許諾和現(xiàn)實之間的距離。排比句能讓聽眾感受到演講者澎湃的激情并受到感染;使演講者的思想表達得更充分,更鮮明,更有排山倒海的氣勢和一瀉千里的激情。
最后,說理語言要富有鼓動性與感染力。演講需要演講者用自己的情緒調動聽眾的情緒,使聽眾與自己產(chǎn)生共鳴。
【閱讀訓練】
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問題。
北大校長開學典禮致辭:
守正篤實,久久為功
□王恩哥
北大是各位同學曾經(jīng)的夢想。來到這里,你們又站在了一個實現(xiàn)更大夢想的起點上。進入北大,意味著進入了一個更寬廣的舞臺,從這里眺望世界,會讓你豁然開朗。這里的機會很多,資源也很多,有時難免會讓人目迷五色、眼花繚亂。
當你四顧茫然時,請不要急躁,路永遠都在自己的腳下。對于很多年輕的北大人來說,缺少的往往不是雄心壯志,而是“守正篤實,久久為功”的精神。我想送給各位新同學的,也正是這八個字。
守正,就是要有主心骨。沒有挺拔的脊梁,再光鮮亮麗的外表也只是浮華,一個人沒有精氣神,沒有積極向上的價值觀,這個人是立不起來的。1919年7月,北大教授胡適在“少年中國學會”演講時,提到三種人生觀是“少年中國”的“仇敵”:“第一種是醉生夢死的無意識生活,第二種是退縮的人生觀,第三種是野心的投機主義?!彪m然時代已經(jīng)改變,但這三種錯誤的人生觀并沒有完全失去市場,仍然值得我們警惕。希望同學們把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扣好,積攢和激發(fā)正能量,鑄就守正、剛毅的主心骨,再來觀察社會萬象、制訂人生規(guī)劃,那時對一切疑惑和彷徨就會洞若觀火、清澈明了,也自然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篤實,就是要腳踏實地,埋頭苦干。不同的人生階段,有不同的主題?,F(xiàn)在同學們來到北大,未來幾年的主題毫無疑問應當是“求學”,研究學問最要緊的是踏實、勤奮,是老老實實、一絲不茍的態(tài)度和苦學、苦干、苦熬的功夫。蔡元培先生1917年就任北大校長時說:“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他希望同學們“抱定宗旨,為求學而來”。今天的北大,學科齊全,大師云集,文理醫(yī)工交融并蓄,學術資源得天獨厚。大學階段是學習的黃金時期,請同學們務必珍惜。北大提倡博雅教育,希望同學們不要囿于一隅,處理好“?!迸c“博”的關系,抓住可以利用的時間廣泛涉獵,研習古今中外的經(jīng)典。
久久為功,就是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上,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難免遇到荊棘坎坷。不能見風就是雨,不能當墻頭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如果這樣,就做不了大學問、大事業(yè)。各位要想獲得成功,就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艱辛和努力,希望各位同學要有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不要目光短淺,為急功近利所驅動。
這里,我還想跟同學們分享1958級校友、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的人生故事。1963年,作為一個柔弱的女生,樊錦詩從北大考古專業(yè)畢業(yè),她放棄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機會,選擇到千里之外的敦煌。初到敦煌之時,她也有過猶豫動搖,因為“和北京相比,那里簡直就不是同一個世界,到處是蒼涼的黃沙”。但她堅持了下來,在敦煌已經(jīng)堅守了51年。她說:“當年決定來敦煌并沒有想到過干一輩子,只是覺得要找到一樣自己喜歡干的事兒。干著干著就愛上了,就離不開了?,F(xiàn)在,別說離開,哪怕出差時間長點,就會想敦煌,想盡快回到敦煌?!?/p>
像樊錦詩這樣守正篤實、久久為功的北大人還有很多,比如堅守在人跡罕至的西北邊陲、十余年如一日的鄧稼先校友,比如潛心研究數(shù)學最終贏得世界尊敬的張益唐校友,比如不久前因長期超負荷工作勞累過度,犧牲在崗位上的甘肅臨洮縣縣長柴生芳校友,還有剛剛去世的湯一介先生,他們從不隨波逐流,始終堅守自己的理想,“事不避難,義不逃責”,寵辱不驚,處之泰然。
他們的事業(yè)之所以成功,人生之所以有意義,還因為他們志存高遠,將個人選擇同國家需要、人民利益和人類文明進步結合在一起。我們北大人,與生俱來就被賦予了“吾曹不出如蒼生何”的歷史使命感和理想主義情懷。當然,胸懷大志的同時,也要著眼于小事情,從“掃一屋”做起,方能“掃天下”。
希望你們珍惜韶華,發(fā)憤圖強,希望你們守正篤實,久久為功。
(選自《光明日報》2014年9月15日,有刪改)
1.“守正篤實,久久為功”在本文中的具體含義是什么?表達了演講者對北大學子怎樣的期待?
答:
2. 本文用了哪些論證方法?有什么表達效果?請舉出兩種論證法并加以分析。
答:
3.本文語言質樸、感情真摯、娓娓道來,請聯(lián)系文章分析這一特點。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