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本場考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墻無處不在。有的“墻”有形,有的“墻”無形。有形的墻,讓我們有股情感在胸中默默流淌;無形的墻,讓我們有種思想在心中高高飛翔。
請以“墻”為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要求:①選準角度,立意自定;②除詩歌外,文體自選;③文體特征鮮明。
思路引擎: 這道題很像2014年高考福建卷的“空谷”、浙江卷的“門與路”、山東卷的“窗外”,屬于典型的“感悟型”作文題。“感悟型”作文題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要“實”題“虛”寫。即由此及彼,展開聯(lián)想,分析詮釋,拓展升華,將具體的事物轉化為虛指的現(xiàn)實意義,讓讀者感悟或領悟你對題目的獨到見解和思想?!疤摗蹦芴霈F(xiàn)實材料的束縛,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運用隱喻、象征等手法,為讀者留下廣闊的想像空間。比如由真實的腳印聯(lián)想到人生的足跡,由腳下的道路聯(lián)想到成長的歷程,由房屋的窗戶聯(lián)想到對外的開放,由山澗的橋梁聯(lián)想到感情的溝通,由竹之有節(jié)聯(lián)想到人的節(jié)操,由葉落歸根的景象聯(lián)想到思鄉(xiāng)的情懷,由登高望遠聯(lián)想到“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哲理……這種由眼前的實在事物、景象或具體的事情寫起,水到渠成的揭示其寓意的手法,就叫“避實就虛”法。
墻在生活中觸目可及,但是引起我們留意的并不多。大概每個同學都知道歷史上的柏林墻,再就是歸有光《項脊軒記》中的“墻往往而是”。一提到墻,許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其實墻在我們生活中的功能不可忽視。它保護著我們的人身安全,保持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與神秘感。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墻都要拆除,而應當具體分析這一堵墻的利弊。具體寫作中最好要有實實在在的對墻的具體描寫,然后在此基礎上對墻寄予一定的比喻或象征意義。在立意構思時,學生由墻的保護功能可以聯(lián)想到父母的愛就像“墻”一樣結實可靠進行敘寫;也可以敘寫與那堵墻有關的人和事,還可以從一堵普通的墻寫起,反映生活的真善美、對美好過去的留戀、對親人的追憶、對現(xiàn)代文明侵蝕的思考等。而由墻的阻隔功能可以聯(lián)想到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如朋友之間、親人之間、普通人的相處等;還可以由于墻的阻隔而產(chǎn)生一連串的美好遐想,在看到現(xiàn)實后的或失落或驚喜的心態(tài),說明墻的作用或意義。
B"現(xiàn)場作文一
墻
□孫珮青
就是那一堵墻,豐富了我沉悶的學習時光,讓我能夠在壓抑中找到一絲清爽的芳香。
枯燥無味的題目、堆積如山的試卷和如錢塘江潮水一般向我涌過來的壓力,是我高中生活中無法擺脫的主旋律。我就像一只被堅韌的繭縛住的蝴蝶,用力地想掙開一切,卻只是徒勞,收獲的是精疲力竭后更為沉重的壓力。
每天在學校,抬頭就是那永遠板著臉的黑板,回到家又要面對那堵蒼白冷漠的墻。每次疲倦時,抬起頭想發(fā)發(fā)呆,可那堵墻的蒼白卻只會讓我聯(lián)想到那同樣蒼白無力的現(xiàn)實,于是我只能低下頭去完成那一張又一張的試卷。
又是考試,我又陷入了一場艱難地與自己斗爭的戰(zhàn)役。背書,啃書,讀書,吞書,摳書……什么方式都試了,可是那些文字依舊十秒之前稱兄道弟,親密無間,十秒之后與我形同陌路,互不相干。煩躁的我看到那堵絲毫沒有生氣的墻,真想開臺推土機,氣勢洶洶地撞過去,轟轟烈烈地與它同歸于盡!可現(xiàn)實無情地甩了我一巴掌,告訴我:“沒門!”我只能繼續(xù)與那幾本書做激烈的斗爭。
拿起書時突然發(fā)現(xiàn)以前買的便利貼,我攤開書,拿出一張便利貼,一邊背一邊將要點寫在上面,用各種顏色的筆寫,每寫一張就把它貼在墻上。五彩斑斕的便利貼好像一只只翩翩飛舞的蝴蝶,棲息在那堵原本冷漠的墻上,看著看著我仿佛覺得那堵墻有了一絲笑容,變得不那么呆板冷漠,它好像伸出了一雙手輕撫著我,向我的身體里注入了無窮的力量,讓我的身心愉悅。便利貼好像化身為一艘艘小船,把那些知識運送到我的大腦中,又化身為一個個裝卸貨物的工人,平平穩(wěn)穩(wěn)地把知識放到我腦中,然后唱著小曲飛回到墻上。
這些斑斕的便利貼,裝點了我的墻,現(xiàn)在每當我學習累了時,抬起頭看到的不再是冷冰冰的蒼白,而是五彩繽紛的知識,那堵墻讓我的學習變得更愉快。
我還是那只在那堅韌的繭中掙扎的蝴蝶,可那堵墻給了我掙扎下去的勇氣。我相信,總有一天我可以成為一只堅強有力的自由之蝶。
那堵墻,給了我希望。
教師點評:
中學生寫自己的生活、體會和感悟,很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作者正是抓住這一點,真實地描寫了自己在學習重壓下的現(xiàn)狀,由學習疲憊而感知那堵墻的蒼白冷漠,再由自己貼上五彩斑斕的寫上知識點的便利貼而感覺墻的溫暖。在這種變化中讀者可以感受到“我”的堅韌與智慧。一只“蝴蝶”輕盈地出現(xiàn)在首尾,形成一條貫串全文的線索,使文章結構緊湊,前后呼應,增添了閱讀審美的愉悅感。
教師亮分:
基礎等級36分+發(fā)展等級17分=53分
C"現(xiàn)場作文二
墻
□蔡益書
深巷蜿蜒著淌過歷史的渠道,兩邊的青苔依舊散發(fā)著千百年前的綠色。深巷總離不開墻,一條石板路,兩堵高墻便是一個幽深的世界。
花褪殘紅。千百年前,是誰帶著憂傷走過那堵墻,激起綠水人家的遐想?誰也不曾想到是蘇子,“牽黃擎蒼”的蘇子,“挽弓射狼”的蘇子,“把酒問青天”的蘇子,隨著江水奔逝而去的蘇子,我們不曾懂得的蘇子。
一堵有形的墻帶來的卻是無形的隔閡,輕盈的飛燕能帶來墻內的消息,佳人的秋千卻只能鎖在門里搖蕩。縱橫天涯者的一次次駐足,多情被無情所傷。
墻內的歷史已隨著笑聲逝去,墻外的駐足卻成了永恒,撫摸著石壁的青痕,深窺著石縫里朽蝕的憂傷。蘇子駐足了,我也選擇了停滯。
墻給我們的也許只是一個謊言,當我們開啟大門,看到的也許不是佳人秋千,天涯芳草,但人總是樂于讓墻騙走自己的遐想,蘇子如此,我們如此,千百年前如此,現(xiàn)在依舊如此。
未知總能給我們帶來希望,一種活在墻外的希望。
“思想成就了人的偉大,人不過是一根有思想的葦草?!碑斘覀冮_始思考未來,開始慨嘆現(xiàn)世,未知總能使我們駐足,我們需要墻外的世界,無論墻里是青衣蛾眉還是金戈鐵馬,是風雨滿樓還是波撼岳陽。我們只在意這堵墻,它將空間分隔,讓時光停滯,在歷史的傳承中保持著變化的恒定。
一堵存在于時空中的墻將蘇子、將我們留在了時空之外。
我們的生命需要一堵墻,它沒有桃花源的避世,卻能給你帶來自然純凈的天與地,生活的安逸。
我們需要墻外的生活,尊重未來與未知保持神秘的權力?;钤趬ν馐且环N氣魄,是一種拿得起的自信,放得下的果敢。
當我們再也承受不住墻內的糾結,試著活在墻外,隔著墻便能聽到世界的喧囂與美妙。
活在墻里,物質指引了我們生活的方向;活在墻外,思想便支撐了靈魂的尊嚴與偉大?;钤谒枷氲纳疃壤?、時間的深度里,當你再叩門走入墻內,已不再迷惘。
活在墻外,這并非是一種極端,走向邊緣的人往往能看到最完整的世界。
蘇子走入了歷史,淺踏的履痕已化為了歲月的塵埃?;厥走@堵墻,卻依舊倒映著大地的青、天空的藍。
活在那堵墻外,讓浮躁的心重新踏上夢與希望的青石板。
一千零四十年前,就在那堵墻外,我與蘇子做了一個關于生活的夢。
教師點評:
文章厚重大氣,立意不凡。作者以蘇軾的《蝶戀花》這首詞為基本題材,闡述“生在墻內與活在墻外”兩種不同的生存方式,強調思想對靈魂的重要作用,剖析深刻,入木三分,語言富有哲理。文章穿越時空,與千年前的蘇子產(chǎn)生心靈的共鳴,探討了生命的要義。比喻、排比、引用、化用、對比、襯托、虛實結合等多種手法的靈活運用,使文章文采斐然,令人嘆服。
教師亮分:
基礎等級37分+發(fā)展等級18分=55分
D"現(xiàn)場作文三
墻
□成威威
每次從宿舍樓的走廊里向下面望去,都可以看見那一座古色古香的小院。它如同一只迷途的羔羊,不小心走出了它所應在的年代,走進了一個不屬于它的時代。所以,它只能安靜地待在那兒,也只能安靜地守在那兒。
不過,幸運的是,有一堵墻將它與外界隔開。所以,現(xiàn)代的氣息、快速的節(jié)奏、高聳的大樓,匆匆的行人,這一切都仿佛與它無關。撇去周圍不和諧的現(xiàn)代建筑,將那堵水泥墻換成土墻;將房頂上的飲料瓶換成落葉;將周圍的鳴笛聲換成砍材聲,或“之乎者也”的誦讀聲;將揚起的灰塵換成裊裊炊煙,那么,你還會寂寞嗎?
寂寞的你是否也曾有過歡樂的日子?
你的東廂房是否曾住過一位書圣?在某個達官顯貴來挑女婿時,他是否還安臥床頭,泰然處之?
你的西廂房旁邊的小屋里是否曾住過一位進京趕考的窮秀才,與西廂房里那位美麗的姑娘發(fā)生過一段愛情糾葛,也因此成就了一部記在中國人心頭的愛情史詩?
你是否曾經(jīng)擁有一個美好的名字,安靜地坐落在那個著名園子的一角,默默地為那一個個悲情女子抹淚?
你是否曾經(jīng)受到過戰(zhàn)火的洗禮?在你的枯井上是否橫立著一堵斷墻,守護著枯井里的那位女子?
難道曾經(jīng)的你是某位富翁的小花園,還是某位顯貴的后院,還是某位文人的府?。?/p>
我知道,你不是。你存在的時間可能還沒有周圍的高樓存在的時間長。因為,你的存在只是為了顯示一所中學的文化底蘊。如若你的背后不是一幢宿舍樓,那么,墻后的你可能都沒有人知道。
就是那一堵墻。
阻斷了別人的視線,阻斷了你散發(fā)出來的馨香。
阻斷了侵向你的物質文明。
阻斷了越來越快的生活節(jié)奏,為你保留了一份安適的恬靜。
那一堵墻,還能為你擋下多少風雨?
那一堵墻,能否為你擋下現(xiàn)代氣息?
那一堵墻,還能留給你多少古典的風韻?
教師點評:
只要留心,生活中總有觸動你寫作靈感的景與物。作為住宿生,偶爾站在宿舍樓俯視,無意間發(fā)現(xiàn)一座古色古香的小院,因為一堵墻的阻隔,營造了一個相對完美的詩意境界。作者由此產(chǎn)生豐富的聯(lián)想,使得小院更加令人神往。作者善用排比和疑問句,讓人在一連串的猜測之中感受墻內的古典風韻,思考現(xiàn)代文明對古典的侵蝕,在悵惋中產(chǎn)生憐惜與珍愛之情,反映了作者關注生活、關注社會發(fā)展的公民情懷。
教師亮分:
基礎等級37分+發(fā)展等級17分=5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