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呼蘭河傳》作為一部成功的現代敘事文作品,遵循了作者必須隱含化、視角要聚焦的藝術規(guī)律。成功的視角轉換凸顯了《呼蘭河傳》的文本特色。它向人們傳達的不僅僅是童年的一些記憶,還有故鄉(xiāng)人的生存哲學。隱含作者在指出故鄉(xiāng)人愚昧的同時又流露著對頑強生命力的贊美之情,在批判舊文化的同時又飽含著對傳統文化的眷顧與留戀。
關鍵詞:《呼蘭河傳》 隱含作者 民俗風情
一、緒論
“隱含作者”是美國學者韋恩·布斯于1961年在《小說修辭學》中提出來的:“用來指稱一種人格或意識,這種人格或意識在敘事文本的最終形態(tài)中體現出來。換句話說,某一個敘事文本之所以是其呈現出來的形態(tài),正由于隱含作者有意地或無意地將自己的意識形態(tài)、價值觀、審美趣味等注入其中。也有人用隱指作者翻譯這個概念?!眥1}隱含作者的存在是有一定價值的:從敘事上來說,隱含作者可以名正言順地投射自我情感,以豐滿人物;從接受美學上來說,讀者也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易激發(fā)共鳴。
區(qū)分現代和古典文學的不是創(chuàng)作時間,而是是否有聚焦?!逗籼m河傳》作為一部成功的現代敘事文作品,遵循了作者必須隱含化、視角要聚焦的藝術規(guī)律,視角的成功轉換凸顯了其文本特色。它向人們傳達的不僅是童年的記憶,還有故鄉(xiāng)人面對生老病死的生存哲學。在指出故鄉(xiāng)人愚昧的同時又流露著對頑強生命力的贊美之情,在批判舊文化的同時又飽含著對傳統文化的眷顧與留戀。《呼蘭河傳》敘事視角的轉換是極具個性化的。在此之前,還沒有類似的一篇小說在視角轉化上如此之大:第一、二章用的是全知視角,字里行間也流露著要給呼蘭河這座小城作傳的色彩。如第一章第三節(jié):“因為它是驢子,不談它就罷了。只因為這驢子哭瞎了一個婦人的眼睛(即打了驢子那人的母親),所以不能不記上?!边@里的“記上”,以及小說中的“總之”“也就不說他了”“呼蘭河這地方的人,什么都講結實、耐用”,敘述者只是作為旁觀者記錄著呼蘭河的點點滴滴。如果《呼蘭河傳》繼續(xù)用這種語調和敘述方式敘說下面的故事,也就不足為奇了。但從第三章:“呼蘭河這小城里住著我的祖父。我生的時候,祖父已經六十多歲了。我長到四五歲,祖父就快七十了?!币暯寝D換成童年時的“我”,在“我”的眼中,這個呼蘭河是溫情的又是荒涼的,有著充滿歡樂的大花園,也有著很多“我”看不懂的事,聽不懂的話。就這樣,呼蘭河這座小城變得鮮活起來。這種視角轉化是創(chuàng)新之舉,更重要的是能夠靈活發(fā)揮隱含作者的作用,讓讀者在敘事聚焦中揣摩每個角色的個性。
二、《呼蘭河傳》中隱含作者的定位
筆者試從隱含作者對敘述者與人物之間的距離的把握、隱含作者對故鄉(xiāng)風俗的態(tài)度兩方面來闡述《呼蘭河傳》中的隱含作者的形象。
1.隱含作者與人物
《呼蘭河傳》敘事視角的靈活變化使文本有著不同的敘述距離和語調:在客觀審美的敘述眼光下,敘述者和人物之間的距離較遠,敘述語調平淡;在夾雜著主觀情感傾向的敘事眼光下,敘述距離較近,暗藏著歷經滄桑的成年人難以按捺的熾熱情感。
隱含作者對人物的立場是不大一樣的。對祖父是一種親近關系,首先,這是一種隔代溝通獨有的溫情。其次,爺孫都是弱小群體的代表,而女性作家習慣親近弱小力量。祖父是個積極的人物,如第三章第二節(jié)寫道:“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得跟孩子似的。祖父是個長得很高的人,身體很健康……遇到了小孩子,每每喜歡開個玩笑…… ”{2}又如:“祖父到老胡家去說了幾回,讓他們不要打她了,說小孩子知道什么,有什么差錯教導教導也就行了?!眥3}
隱含作者對團圓媳婦的同情與無奈比較明顯。如第五章第一節(jié):“經人家指指點點的,我才看見了。不是什么媳婦,而是一個小姑娘”,“我不知道,為什么長得高還讓人家笑話?!眥4}迫于敘事者的身份問題,隱含作者不宜做明顯評價,只能借助祖父的話語“怪好的”來引出“我”的觀點:“于是我也覺得怪好的?!庇秩绲谖逭碌诎斯?jié)在小團圓媳婦死后有關死亡的討論:“俗語說得好,‘有錢三尺壽,窮命活不夠’。像二伯就是這窮命鬼閻王爺也看不上眼兒的。”{5}這里借有二伯觀照自身,發(fā)出有關生死的感嘆,看似可有可無的調侃卻傳達出一種對人生的思考。
寫有二伯、馮歪嘴子的第六、七章作者隱含化后立場隱蔽,情感比較復雜。一、二章中的小人物,比如逛廟會的人當中就有有二伯、馮歪嘴子的影子。有二伯是一個極具喜劇色彩但又有悲劇人生的小人物,馮歪嘴子則表現了社會最底層的小人物的頑強。有二伯喜歡別人叫他“二掌柜的”“有二爺”,而他又是一個自卑的人,正如第十節(jié)中對他看似矛盾的描述:“有二伯雖然作弄成一個耍猴不像耍猴的,討飯不像討飯的,可是他一走起路來,卻是端莊、沉靜,兩個腳跟非常有力,打得地面咚咚地響,而且是慢吞吞地前進,好像一位大將軍似的?!眥6}非常詼諧卻又飽含人生的苦味。馮歪嘴子則從沒想過身份和地位,更多關注的是生存問題。如第十節(jié):“他覺得在這世界上,他一定要生根的,要長得牢牢的。他不管他自己有這份能力沒有,他看看別人也都是這樣做的,他覺得他也應該這樣做。于是他照常地活在世界上,他照常地負著他那份責任?!庇纱丝梢?,隱含作者對他們一家的遭遇感到悲哀,但同時又佩服馮歪嘴子勇于面對生活困境的勇氣。
整體上《呼蘭河傳》的隱含作者與故鄉(xiāng)人的關系是親密的。首先,純真的語言拉近了與敘述對象的距離,增強了敘事的感染力。其次,由開篇全知全能的視角變?yōu)閿M兒童視角,也可看出作品蘊含著深深的同情和愛。透過兒童的心靈世界來窺探百味人生, 隱含著作家對人世間冷暖、悲歡離合的觀照。
2.隱含作者與風俗民情
《呼蘭河傳》有很多民俗風情的描寫。第四章第五節(jié)寫道:“呼蘭河這地方,到底是太閉塞,文化是不大有的……是老百姓聽了,也覺得呼蘭河是了不起的地方,一開口說話就‘我們呼蘭河’,可不知道呼蘭河給了人什么好處,也許那糞耙子就是呼蘭河給他們的?!眥7}從這里可以看出隱含作者的不理解和無奈之情。批判意味最濃的要數胡家為小團圓媳婦跳大神。背后的隱含作者“我”立即露面,針對看客嘲諷道:“因為老胡家跳神跳得花樣翻新,是自古也沒有這樣跳的,打破了跳神的紀錄了,給跳神開了一個新紀元。若不去看看,耳目因此是會閉塞了的?!眥8}在這里情感介入是非常微妙的。
隱含作者對風俗文化的立場不能一概而論,對于大泥坑、四大盛舉,否定當中有所包容。第二章第二節(jié)中:“所以放河燈這件事情是件善舉。可見活著的正人君子們,對著那些已死的冤魂怨鬼還沒有忘記。”“似乎人們相信鬼是假的,有點不十分真。”第五節(jié)又講道:“這些盛舉,都是為鬼而做的,并非為人而做的。至于人去看戲、逛逛廟,也不過是揩油借光的意思?!眥9}對于故鄉(xiāng)人是真迷信還是習慣了傳統風俗還真說不定。又如第三節(jié)講到野臺子戲時,“燭火燈光之下,一談談個半夜,真是非常的溫暖而親切?!薄斑@只是外表,她們的心里,就早已溝通著了。甚至于在十天或半月之前,她們的心里就早已開始很遠地牽動起來,那就是當著她們彼此都接到了母親的信的時候……”尤其是“只說了這么一句,看樣子并不像是送禮物,并不像今人似的,送一點禮物很怕鄰居左右看不見……”{10}這里將故鄉(xiāng)人的淳樸善良表現得淋漓盡致。
第一、二章集中而大量的風俗文化描寫看似客觀,其實題材的選擇和文筆的細膩本身就透露出肯定傳統風俗的潛主題。風景描寫是《呼蘭河傳》很重要的部分。風景描寫可分為有聚焦和無聚焦的風景兩種。前者是聚焦人物眼中的風景。比如小說中第一章第八節(jié)回憶了故鄉(xiāng)的火燒云,從顏色到形狀將呼蘭河的火燒云描寫到了極致。試問,要是沒有積極的情感,又怎會有這一大段描寫火燒云的精彩段落。由此可見,隱含作者不完全被悲情所籠罩,還是有著對生、對美好的希冀的,當然也有著對故鄉(xiāng)的眷戀之情。同時,火燒云的奇景又與灰暗的大泥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呼蘭河傳》以散文的語調敘述家鄉(xiāng)的平凡生活,卻又總是掩藏不住字里行間的哀愁。對傳統文化,在理性上隱含作者保持批判的立場,但潛意識當中又有著眷顧與留戀,這種情感是復雜卻不是矛盾的。
三、結語
《呼蘭河傳》巧妙地發(fā)揮了隱含作者在行文中的作用。只有細讀文本,讀者才能夠揣測到隱含作者的意圖,也才能夠更清楚地認識《呼蘭河傳》隱含作者究竟是個什么形象。只有意識到隱含作者的存在才能更加充分地理解作品的主旨意圖、人物形象背后的意義。施久銘說:“我一直認為《呼蘭河傳》是一部未完成的小說”,因為“當小說愈接近終點的時候,敘述愈發(fā)顯得沉重,敘述者的聲音也愈來愈疲憊”,這種疲憊“使得語言越來越逼近‘無言’”,從而有了匆促的收尾:“以上我所寫的并沒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們充滿我幼年的記憶,忘卻不了,難以忘卻,就記在這里了。”{11}到了最后,敘述者突然站出來說話,讀者可以從中感受到一種無奈的情感,平淡中有著濃烈的哀愁。
{1} [美]韋恩·布斯:《小說修辭學》,華明、胡曉蘇、周憲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1961年版。
{2}{3}{4}{5}{6}{7}{8}{9}{10} 蕭紅:《呼蘭河傳》,中國青年出版社2008年版。
{11} 施久銘:《疲憊的終點——〈呼蘭河傳〉敘述中的時間悲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4年第2期。
作 者:鄭妙,長沙理工大學文法學院中國語言文學專業(yè)在讀碩士,研究方向:現當代文學。
編 輯:杜碧媛 E-mail: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