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嚴歌苓是美華女性作家代表性人物,“家園記憶”是其創(chuàng)作的母題之一,本文對嚴歌苓“家園記憶”小說的獨特視角及題材進行分析與梳理,揭示出作者以“局外人”身份持有的審美觀照,從跨文化角度探討其獨特的歷史書寫及其成因。
關鍵詞:嚴歌苓 家園記憶 局外人
在海外華文文學的所有地域性分支里面,美華文學無疑是綻放于異域的一朵奇葩。嚴歌苓則是近十幾年來北美華文文壇創(chuàng)作成就以及影響力都最為顯著的新移民作家之一。
嚴歌苓出生于20世紀50年代的上海,長于傳統(tǒng)的知識分子家庭,具有濃厚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背景。她十二 歲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作為一名舞蹈演員在祖國大江南北巡演。二十歲的時候作為戰(zhàn)地記者,參加了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親臨戰(zhàn)場,直面人生中的生離死別以及戰(zhàn)爭的殘酷。之后,她與莫言、余華、遲子建成為同學進入魯迅文學院作家研究生班。1988 年嚴歌苓應美國新聞總署的邀請訪美,進入哥倫比亞藝術學院文學寫作系就讀并得到碩士學位,之后定居美國至今。在異國他鄉(xiāng),嚴歌苓始終堅持用中文寫作,寫出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新移民”小說。中國文人自古就對“去國懷鄉(xiāng)”這一命題感慨良多,因此故國回望、家園記憶毫無懸念地成為嚴歌苓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的主要母題。她以一個在美華人的特殊身份,以一種真正自由的創(chuàng)作姿態(tài),書寫著她所思、所憶的大陸,她的作品中也彌漫著濃厚的“大陸”氣息。本文主要探討嚴歌苓小說中對“家園記憶”進行的獨特的歷史書寫及其成因。
一、獨特視角的形成
所謂“家園”一般具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形而下的現(xiàn)實的生活時空,小至家庭、故鄉(xiāng),大至城邦、國家;二是指形而上的人類賴以生存的精神皈依之處。而“家園情節(jié)”則是“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一直是伴隨著詩人 、作家情感起伏升降的一種泛文化現(xiàn)象”{1}。嚴歌苓與白先勇、於梨華等前輩“家園記憶”有著本質的區(qū)別。她及其同時代人,既缺乏“五四”先賢包括像后來的張愛玲等人身上所具有的深厚的傳統(tǒng)底蘊,也沒有臺灣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留學生那樣學貫中西的文化素養(yǎng),其成長經歷了“文革”這一樣特殊的歷史時期,是“中國文化青黃不接的地段上發(fā)育出來的綠豆芽”,天然地缺少了對傳統(tǒng)文化無限緬懷、追憶的可能性。他們的“去國”是主動離開,而非迫不得已,面對的是全球經濟的突飛猛進以及跨國際、跨洲際的各種層面的日益頻繁的交流,不再會對“無根漂泊”產生刻骨銘心的悵痛與苦楚。米蘭·昆德拉在《被背叛的遺囑》中把移民藝術家分為三類:一是始終無法融入移居,二是已融入移居地社會卻無法擺脫原有文化,三是既融入當地社會又從故土拔出了根。面對中西兩種文化的沖擊與碰撞,大體上說嚴歌苓的文化身份可以歸為第三種,即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尋求實現(xiàn)中西文化交流與溝通的途徑。因為她能夠積極面對自己的文化處境,主動選擇游離中西兩種文化,將自己定位為“邊緣者”,以“局外人”的身份自由地觀照中西兩種文化中的人與事。這一與眾不同的文化身份定位,使她能夠更為清醒而獨到地探究復雜的人性與歷史。這也正是她的“家園記憶”小說之所以具有特殊文化魅力的原因所在。
對此,嚴歌苓本人也有著清醒的認識。對于“家園記憶”小說的跨文化意義和價值,嚴歌苓有自己的理解。她曾說,到了一塊新國土,每天接觸的東西都是新鮮的,都是刺激。即便遙想當年,因為有了地理、時間以及文化語言的距離,許多往事也顯得新鮮奇異,有了一種發(fā)人省思的意義。{2}多年的異域生活使她原本的思想觀念受到沖擊,中西文化的交匯與碰撞,在她的心中已催生出融合不同文化質素的新的審美傾向。她以跨文化視角重新審視故國,深情地書寫了回望故國時所關注的歷史和人物,這就使她的“家園記憶”小說不僅僅滿足于對昔日歷史的簡單回顧,而是體現(xiàn)為作者以中西雙重文化視角對中國歷史的獨特審美觀照,展露出作者獨特的美學視角和書寫定位。
二、“家園記憶”小說的題材類型
1.“文革”題材小說 發(fā)生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文革”是一場全民參與的政治運動,歷時十年之久,其影響遠遠超越了政治層面,不僅對當時國家的生產力發(fā)展、國家生活的正常秩序造成了極大的沖擊與破壞,更劇烈地撼動了整個思想文化界,制造了一場思想文化的浩劫。作為“文革”的親歷者,嚴歌苓刻意偏離了宏大敘事的慣常思路,放棄了對那個特殊歷史時期的時代背景的描摹,回避了對血淋淋的殘忍場景的刻畫。她從個體經驗出發(fā),從童年視角和女性視閾切入,僅僅是把“文革”當作一個亂世背景,重點表現(xiàn)人們在這個背景下出現(xiàn)的各種反常行為和心理,挖掘“人性”在各個時空中的扭曲和轉換。相對于“反思文學”僅從政治、社會環(huán)境等層面來還原“文革”,嚴歌苓更傾向于在對歷史、人性的進行刻畫、拷問的過程中,引導讀者對“文革”的荒謬本質及人性的扭曲陰暗進行反思與追問,更具有深刻的人文關懷。
《穗子物語》是一部短篇小說集,童年視角的敘述者由一個叫穗子的小女孩來承擔,她的年齡從七八歲到十幾歲不等,根據小說的情節(jié)需要而變換?!锻闲箨牎分械乃胱雍汀巴闲箨牎钡钠渌蓡T因為所謂的性別疑問背叛了她們唯一的朋友,也是她們精神支柱的耿荻;《白蝶標本》中的穗子目睹了名角朱依錦自殺未遂被送入醫(yī)院后,赤身裸體如同白蝶標本般任人觀覽直至死亡的全過程……
《天浴》與《白蛇》《一個女人的史詩》等小說則是從女性視閾出發(fā),為我們帶來不同尋常的情感傾向和審美風格。以身體為資本與命運做抗爭或是交易本是千百年來文學視野中關乎女性生存最常見的審美命題,“文革”中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運動恰好為這一命題提供了唯一又極端的場景。女知青文秀豁出一切的掙扎,仍逃不出時勢巨手對一代人命運的撥弄,更逃不出人心險惡的圍剿。當徐群山(徐群珊)出現(xiàn)在孫麗坤面前的那一刻,“白蛇”才重歸真性、羽化飛升。同性間的不平常的情誼使舞蹈演員溺斃其中又鳳凰涅■般的浴火重生。
2.傳統(tǒng)倫理道德題材小說 走出國門之后,時間和空間的遷移給了嚴歌苓審視事物的獨特角度。當她用全新的理念來回望故國時,發(fā)現(xiàn)在中國千百年來習以為常的一切是那樣的啼笑皆非,又是那么的沉重。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曾經公認為是美德的東西,在西方文化的對照下,揭開了如夢幻泡影的面紗,展露出丑陋殘忍的真面目。多元整合的文化立場,使嚴歌苓做出涵蘊豐富的歷史書寫,并對一些所謂的倫理道德進行多層面多角度人性反思?!度隋尽分?,父親因為賀叔叔保全了全家的報恩完全遵從了“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中國傳統(tǒng)道德規(guī)范,這種報恩又因為“文革”中的種種過往而在“文革”后還在延伸。作者借助美國文化理念對中國傳統(tǒng)倫理道德中固有的價值標準、道德判斷進行了重新思考,在“施恩”“報恩”等道德因素的掩藏下,人的個體尊嚴以及對自由、平等、民主的訴求等均被漠視了。原來“施恩者”的俠義行為背后掩蓋著的心理契機竟是對道德優(yōu)勢的掌控,而進行“報恩”行為的同時也就承認了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關系??此茊渭兊摹笆┒鳌獔蠖鳌?,其實已經摻雜了很多被忽略或者說是被回避的東西而變得不純粹了。
3.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題材小說 20世紀80年代之后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加速,而國民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并不是無償的,付出的代價是什么,付出的代價有多大,這些都是有良知的國人無法忽視的問題。因此當嚴歌苓的目光深入到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當下的故國時,變得深邃而復雜。
改革開放后城市和農村都處在快節(jié)奏的現(xiàn)代化進程中,城市的經濟發(fā)展尤為迅猛,城鄉(xiāng)之間的巨大差距在鄉(xiāng)村男女面前描摹出了一幅繁華瑰麗的映像,勾起了他們心底的欲念,驅使著他們決絕地背離了養(yǎng)育了他們的故土,踏入了陌生的城市。然而可悲的是,城市非但沒有幫助他們實現(xiàn)夢想,反而扭曲、吞噬了原本的美好。《審丑》中的小臭兒靠爺爺拾荒過上好日子,在成為一個有錢的城里人后,竟把仍以拾荒為生的爺爺拒之門外;《誰家有女初養(yǎng)成》中的巧巧還沒見到大城市的影子,就在半路上被賣到了甘肅西北部的一個小山村;《少尉之死》中老實巴交的小軍官劉糧庫為了留住被城市拜金主義習氣影響的女友,到司務長的辦公室行竊,并失手打死了他……通過對鄉(xiāng)下人在城市中的種種遭遇的描寫,嚴歌苓向我們展示了城鄉(xiāng)現(xiàn)代化進程中產生的諸如專制愚昧、金錢至上、傳統(tǒng)倫理顛覆等一系列問題,引起我們的廣泛關注和深入思考。
三、結語
“海外華人作家,作為在異鄉(xiāng)的漂泊者,始終都與身處的社會、文化存在著隔閡與疏離,轉身注視曾經的祖國,在時間與空間的重重阻隔之下,也有了別樣的面目?!眥3}在這樣一種特殊的文化境遇中,以嚴歌苓位代表的一批海外華人作家獲得了“局外人”的雙重視角,所書寫“家園記憶”小說走出了中國的地理格局,具有更為廣泛的人文關懷,也取得了小說藝術上的巨大成就。
{1} 鄒志遠:《痛苦的家園記憶——百年中國文學家園情結的整合性論說》,《東疆學刊》2001年第3期。
{2} 嚴歌苓:《洞房——少女小漁》,春風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第247頁。
{3} 吳宏凱:《海外華人作家書寫中國形象的敘事模式——以嚴歌苓和譚恩美為例》,《華文文學》2002年第2期。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3年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世界華文文學對中國形象的創(chuàng)造與想象》(編號050 246)階段性成果之一
作 者:孔慶蓓,文學碩士,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講師,漢語國際化研究中心成員,研究方向 :語言本體及對外漢語教學。
編 輯:趙紅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