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遲子建的中篇小說《秧歌》是其早期創(chuàng)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重復敘事是這篇小說的重要藝術特色。本文從中心情節(jié)的反復渲染、東北民俗的反復呈現(xiàn)、典型環(huán)境的反復描摹三個方面來解讀這部小說的重復敘事藝術,闡述重復敘事營造的審美意義和深邃主題。
關鍵詞:遲子建 《秧歌》 重復敘事
遲子建的中篇小說《秧歌》是圍繞東北民俗扭秧歌展開的故事。它真實展現(xiàn)了東北農民平凡的日常生活,把東北鄉(xiāng)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鮮活地展現(xiàn)在讀者眼前。遲子建對這部小說情有獨鐘,她說:“從文學意味的表達上講,我更看中《逝川》《秧歌》?!逼湓蛟谟凇堆砀琛凤@示了遲子建高超的敘事能力和寫作技巧,在重復敘事營造形式的審美同時,揭示了對生命的理解和尊重以及人們對精神世界向往的主題。
一、反復渲染:中心情節(jié)營造的旋律美
重復是文學創(chuàng)作中常用的一種修辭手段,運用恰當能為作品錦上添花,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可加強語氣、渲染氣氛、抒發(fā)情感和突出主題等。遲子建的《秧歌》通過中心情節(jié)的重復敘事帶給人一種有節(jié)奏感的旋律美,閱讀《秧歌》猶如傾聽天籟。在重復敘事中,作者用充滿音樂韻律和節(jié)奏的語言引導著讀者進入一種單純樸素的、有著詩意的、主題內蘊深厚的小說藝術世界。遲子建在《秧歌》中創(chuàng)造了一詠三嘆的旋律,在不斷重復的詠嘆與歌頌中使語言產生了令人震顫的藝術效果。
《秧歌》的中心情節(jié)即秧歌活動,這一中心情節(jié)反復出現(xiàn)在讀者眼前。第一次描寫秧歌隊到來:“正月十五一到,從南天閣就來了扭秧歌的人。他們里面穿著棉衣棉褲,外面卻罩著色彩鮮艷的綢緞,臉上涂滿了白粉和胭脂。女人們的嘴唇就像是被辣椒熏著了似的通紅通紅。他們從南天閣一路扭來,踩著高蹺,由燈盞路進入到銀口巷和豬欄巷?!钡诙蚊鑼懀骸澳且荒昱}跟在大人后面去看秧歌,把一只紅色的虎頭鞋擠丟了,她的一只腳踩在雪地上,凍得哇哇直哭。她用手去扯她爹的手,她爹卻毫無知覺,而她娘憑著一身的力氣已經擠到最前面去了。女蘿放聲大哭著,但是那熱烈的喇叭聲以及鑼鼓‘咚鏘咚鏘’的喧嘩聲把她的哭聲掩蓋了。”第三次描寫秧歌是在與女蘿去燈盞路看燈的對比中展現(xiàn)的。第四次描寫:“又一年的正月十五到了。女蘿依舊到燈盞路上看燈。南天閣來了秧歌隊,秧歌隊里依然有小梳妝,銀口巷和豬欄巷里的人群已是滿滿當當了。人們放著鞭炮歡迎著秧歌隊,把挺素凈的空氣中弄出一股硫磺味?!毖砀桕牭幕顒佣啻沃貜?,從不同側面展示人們的精神面貌,渲染了故事發(fā)生的溫馨氣氛,給人一種音樂般的旋律美。
米蘭·昆德拉說:“重復:音樂的原則。嘮叨:變成音樂的話。我要把小說中思考的段落不斷地變成一種歌?!敝貜褪亲髌穬热菪纬尚傻闹匾蛩亍.敶骷矣嗳A也認為對同一場景或事物的重復描寫能產生奇特效果,它能使場景或事物成為各種散亂片段的凝聚點,就像“交響樂的主旋律”,在主旋律的引領下吟唱出一首感人肺腑的生命之歌?!堆砀琛肪褪沁\用重復敘事手法營造了富有音樂感的旋律美,抒寫了作者對人性的深層思考。
《秧歌》中除了秧歌活動的重復外,場景的重復也是隨處可見的,如女蘿看燈時那盞白菜燈、劉八仙的“極樂世界”、龔友順的羊肉面館,在這些場景的重復敘述中,對人物的心理反復襯托渲染,使人物性格鮮活而凝重。
重復敘事改變了敘事慣常的節(jié)奏和邏輯,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了重復這種敘事策略的表現(xiàn)力,給整部小說帶來了一種簡樸有力的表現(xiàn)力和富于樂感的旋律美。
二、反復呈現(xiàn):人情濃郁的東北民俗
《秧歌》顯示出較強的音樂感,除了中心情節(jié)的重復帶來的交響樂般的節(jié)奏感外,反復呈現(xiàn)東北民俗亦是這部小說的一個重要特點。正月十五的扭秧歌活動這一民俗在作品中是反復出現(xiàn)的,這種重復又是一種變化的重復。在變化和重復融為一體的小說里,遲子建用不避重復的敘述語言講述東北農民平凡的日常生活,把充滿人情的東北民俗展現(xiàn)出來,讓讀者融入輕松活潑的民俗活動中,體會那種愉悅人心的民俗活動給人帶來的精神享受;而且把這一民俗活動展現(xiàn)在讀者眼前,能讓讀者也對秧歌這一東北民俗有進一步的了解。
作者用重復敘事的藝術手法表現(xiàn)民間習俗的旺盛生命力。作為一種民間的審美形式,民間習俗有著民間質樸溫和、素樸豐富的審美意蘊?!盁o窮止的重復本身就是高度提純的產物,它以向某一敘事方向的不斷回歸而實現(xiàn)對原敘述旨趣的強化?!边t子建的中篇小說《秧歌》是用重復敘事來刻畫民間習俗的典型之作。作品是通過正月十五扭秧歌活動以及婚喪嫁娶等各種民俗的重復描寫,來結構故事、描寫人物、表達主題的。作品中多次重復出現(xiàn)的是死亡送葬這一民俗的描繪,如車夫李老頭死時送葬的場面:送葬前家人的準備,送葬時村民的表現(xiàn),送葬后款待鄉(xiāng)親的活動。作者詳寫了為車夫李老頭送葬的場面,而死亡是貫穿全篇的,女蘿爹、女蘿娘、小梳妝、剃頭匠……詳略得當,把送葬這一民俗表現(xiàn)出來。作者通過這一民俗活動,表現(xiàn)了對人的生命尊重和理解的主題。
作者通過對東北民俗的重復敘述,在轉述時間流動的同時,把人物內心情感的流動展現(xiàn)出來,表現(xiàn)了人物的精神世界。作者通過東北民俗的重復,突破小說敘事視角的局限,將人物復雜的內心世界和情感沖突細致入微地表現(xiàn)出來,展現(xiàn)人物對精神活動的向往。如第三次秧歌活動的描繪,通過女蘿看燈時燈盞路的寂寞反襯出秧歌隊到來時的熱鬧;在靜與鬧的對比中,說明秧歌在人們心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表現(xiàn)人們對秧歌的期盼與熱愛。通過對秧歌活動的重復敘述,表現(xiàn)秧歌這一民俗在人們精神生活中的影響,表達的是人們對精神世界的向往。遲子建以敏銳的眼光洞察世事,通過東北民俗的不斷重復,表達對生命的理解和尊重以及對精神世界的向往這一主題。
三、反復描?。喝宋锘顒拥牡湫铜h(huán)境
遲子建筆下的典型環(huán)境是經由她熟悉的地域環(huán)境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漠北小鎮(zhèn),具有典型的東北地方特色。東北獨特的自然環(huán)境在遲子建筆下反復出現(xiàn),用自然環(huán)境充當人物活動的見證和工具。《秧歌》中自然環(huán)境的描寫隨處可見,不僅把人物活動的背景呈現(xiàn)出來,也成為小說敘事活動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描寫常常給人以美感,自然環(huán)境在小說中展現(xiàn)自身美感的同時有增強小說藝術情趣和審美的效果。作品中對人物活動的重要場所月芽街這樣描繪:“有時是月亮照著月芽街,有時是星星照著月芽街,月芽街就像漏斗一樣過濾著月光和星光,街面上泛著朦朧的光暈?!蓖ㄟ^環(huán)境自身顯示出的朦朧美反映人物內心的安寧與平和。再如對東北降雪天氣的描繪:“雪花先是零零稀稀地小片小片地飄,接著便密密實實地大朵大朵地降,最后,雪稠得沒有絲毫縫隙,它簡直就像一大塊白布朝大地罩下來?!边t子建就是在這淳樸的自然環(huán)境中塑造出了人物形象,人物的豪放、單純、樸實等性格在典型環(huán)境中突顯出來。典型環(huán)境的反復描摹,通過人物的言行和心理活動來實現(xiàn)——把人物融入典型環(huán)境中,體現(xiàn)典型環(huán)境對人物活動的重要影響。如:“李老頭拉著剃頭師傅在巷子里奔跑的時候天色已晚,先前的明朗沒有了,天上烏云涌動,空氣十分沉悶,人仿佛被關進了地窖中一般難受?!蓖ㄟ^自然環(huán)境的變化,把人物性格和人物命運展示出來,為李老頭的悲慘結局做鋪墊。如“他們里面穿著棉衣棉褲,外面卻罩著色彩艷麗的綢緞”“女蘿因此丟掉了兩個腳趾”,通過人物的穿著及遭遇,把北極村的寒冷氣候特點描繪出來。對自然環(huán)境的間接描繪使北極村的地域特點顯現(xiàn)出來,由此真實地抒寫了東北農民質樸而純美的性格以及精神面貌。
小說還著意描寫了東北農村的社會生活圖景,如:“秧歌隊從南天閣一路扭來,踩著高蹺,由燈盞路進入銀口巷和豬欄巷。兩個巷子扭下來,他們就會把燒餅鋪里的燒餅吃得一個不剩、把賣羊肉血湯的店鋪的葷腥味席卷一空?!睒O具鮮活生活氣息的東北農村環(huán)境,表現(xiàn)了豬欄巷和銀口巷人對生活的熱愛,揭示了他們對精神生活的向往。
重復敘事作為敘事方法,在《秧歌》中的運用幾近爐火純青的地步。通過反復渲染,為故事營造了音樂般的旋律美;通過反復呈現(xiàn),把東北民俗鮮活地呈現(xiàn)出來;通過反復描摹,把人物活動的典型東北環(huán)境展示出來,刻畫了鮮活的人物,渲染了詩意的生活圖景。遲子建用重復敘事,創(chuàng)造了東北風情的審美境界,同時表達了對生命的尊重和理解及對精神世界的向往這一深層主題。
參考文獻:
[1] 米蘭·昆德拉.小說的藝術[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2.
[2] W.C.布斯.小說修辭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3] 文能,遲子建.暢飲天河之水[J].花城,1998(1).
[4] 遲子建.芳草在沼澤中·序[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5] 珀西·盧伯克.小說美學經典三種[M].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
[6] 王薇薇,遲子建.為生命的感受去寫作——遲子建訪談錄[J].作品,2007(8).
[7] 遲子建,阿央白.假如魚也生有翅膀[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5.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學位與研究生教學改革研究項目(JCXH —HLJ201311)
作 者:張瑞玲,牡丹江師范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
編 輯:張晴 E-mail: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