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時期以來,不斷涌現的大學題材小說從不同的視角聚焦大學校園文化在消費社會俗世洪流沖擊下的異化,“大學人”在時代誘惑、欲望膨脹擠壓下的蛻化。大學題材小說為校園文學乃至新時期文學的繁榮做出了值得注意的貢獻,因而具有深刻的警示意義和深入探討的價值。本文通過對扭曲的人格、滑向谷底的道德、趨向病態(tài)的學術等問題的透視,試圖梳理解決問題的思路,力求在大學校園文化諸如高校體制的改革、大學精神的培育等的建構上做出建設性的努力。
關鍵詞:當代小說 大學題材 校園文化 問題透視 思路梳理
隨著文化大革命的結束,高考恢復后的新時期,曾被冷落的大學校園又重新活躍了起來,反映大學校園生活的小說也開始發(fā)展起來,如程樹榛《大學時代》、康式昭《大學春秋》、張抗抗《夏》、陳建功《飄逝的花頭巾》、王戈《樹上的鳥兒》、喻杉《女大學生宿舍》、劉索拉《你別無選擇》、阿真《女大學生》、季庚新《伸向女大學生的黑手》、陳世旭《裸體問題》、格非《欲望的旗幟》、馬瑞芳“新儒林外史三部曲”(《藍眼睛·黑眼睛》《天眼》《感受四季》)、袁越“大學三部曲”(《大學城》《大學戀》《大學夢》)等。新世紀以來,高校題材的小說日漸豐富起來,越來越多的學者或作家將文學的筆觸深入到大學校園,將冷峻的目光投向以高校教師為代表的知識分子身上?!爸R分子的墮落”成為這類題材的核心話題,權利、金錢、性愛無一例外成為知識分子墮落的三大罪魁禍首。然而,這類文學作品并不是僅僅止于對這類問題的揭露,更多的是想引起人們的反思。如南翔《大學軼事》、南飛雁《大學無煩惱》、李冬莉《大學無故事》、張者《桃李》《桃花》、王梅《中戲女生》、秦文君《大一女生》、江南《此間的少年》、朱家雄《?;▊儭贰⑼跏赝ぁ洞髮W故事》、朱曉琳《大學之林》、湯吉夫《大學紀事》、史生榮《大學潛規(guī)則》《所謂大學》、裴文《高等學府》、路文彬《你好,教授》、邱華棟《教授》、閻連科《風雅頌》、朱志榮《大學教授》、郁小萍《教授樓》、龍午《教授羅恒》、郵亭的北大三部曲(《北大女生》《北大男生》《北大先生》)、老悟的“反思教育三部曲”(《招生辦主任》《教授變形記》《大學校長》),等等。新時期大學校園小說的作者大多在大學校園生活過,以其親身經歷、親身感悟為基礎,將象牙塔里的生活表現得極為真實。小說源于生活并反映生活,大學校園小說通過描寫大學人的日常生活將大學校園存在的問題進行了集中的概括,值得讀者深思,更值得大學人深思。校園本是一方凈土,本是改造和凈化人性的地方,可是在這里卻出現了人性的惡化,精神的淪喪,道德的滑坡,這些都令人擔憂。大學是社會發(fā)展乃至國家發(fā)展的中流砥柱,大學的發(fā)展不容忽視,那么發(fā)現大學校園問題并改善大學校園中的問題便成了“大學人”努力研究的方向。
一、充分透視大學存在的問題
縱觀新時期以來的大學校園小說,作者們?yōu)槲覀兂尸F的校園生活畫面風格各異,不同小說的作者構造的故事情節(jié)都獨具特色,但是,他們有著相同的出發(fā)點,即通過創(chuàng)作來反映現實大學校園中的種種問題。我們可以將這些小說化作一面面明鏡,時刻對照現實中的大學校園,進行現實的反思。
(一)呈現扭曲的人格
人格是一個人內在品質和外在行為的總和。新時期大學校園小說中很多作品都體現了非健全的人格,在曉蘇、湯吉夫、史生榮等人的學院題材作品中都有體現。如《所謂教授》中的白明華,為了所謂的前程容忍妻子出軌,這不是大度,而是獨立人格的喪失?!端^大學》中,大學教授馬長友在高歌喝醉不省人事之后的心理活動及行為舉止,方方面面體現了其人格的扭曲,雖然經過思想斗爭后他并沒有實施,但在潛意識里他是想那么做的?!洞髮W紀事》中寫了新任校長何季洲拉幫結派、排斥異己、蒙上坑下等種種行為,但就是這樣一個人格極度殘缺的人,卻能大行其道,將事事都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制造了H大的“繁榮”景象,這種事態(tài)的發(fā)展令人無法理解。另外,聯系到當今的大學校園,大學生人格扭曲的現象比比皆是,如復旦大學投毒案、清華朱令事件,還有很多校園自殺事件。在傳播知識的神圣殿堂里,為何會發(fā)生這些令人感到堪憂的事情,這讓人匪夷所思。當代大學人應具備的健康人格是“具有遠大而穩(wěn)定的奮斗目標,有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具有強烈的道德責任感;具有正確的自我意識,能夠正確地認識和客觀地評價自己”{1}。盡管現實如此殘酷,但作為大學人的我們應該要以具備健康人格為目標,擔當起拯救和重塑大學人人格的重擔,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二)滑向谷底的道德
新時期大學校園小說主要表現了學人的兩種道德問題,一是家庭道德,二是職業(yè)道德。
家庭道德滑向畸形的軌道。大學校園小說的很多作者都以學人的感情生活為基礎,描寫學人的道德滑坡。如裴文《高等學府》中的尚金堂和楊小蘭,他們作為大學的教師和管理者,背叛各自的愛人,發(fā)生了不正當關系。又如《所謂教授》中的劉安定,表面一副知識分子的清高,背地里卻是一個心理骯臟的小人。為了得到何秋思,他一步步思索著,實施著。作為有婦之夫,他的這種行為對其現有家庭造成了極大傷害。同劉安定一樣,他的岳父也是資深的大學教授,卻也離了婚,娶了年輕貌美的許慧?;蛟S有人認為這是追求真正的愛情,但在真正意義上,責任、道德的重量應該大于一切,況且是作為大學教授的他們,更應遵守道德,為學生樹立榜樣。
職業(yè)道德走上敷衍的邪路。當今大學校園中,很多大學教師講課的目的已經不純,有的或許僅僅把講課作為一種工作,從上課講到下課,只是為了完成任務。有的僅僅是為了能如期拿到屬于自己的工資,或者因為評職稱的需要。很少有老師還是想學生之所想,認真?zhèn)鞯朗跇I(yè)解惑。《所謂大學》中的高歌上課之前不備課,照本宣科,被王督導查到之后,不反省自己的錯誤,反而當著學生的面發(fā)火摔書。這樣的教師職業(yè)道德水準如此低下,又如何來做學問,如何來教育祖國未來的希望。還有《大學潛規(guī)則》中魯應俊違反學院規(guī)定,自己不去完成教課任務,讓他的研究生朱雪梅代其上課。
(三)趨向病態(tài)的學術
“學術是探索和發(fā)現新知識的方法和過程,學術是科技創(chuàng)新的基礎,學術的積淀代表著一個高校的文化基礎,學術的發(fā)展和進步推動了高校文化的發(fā)展和進步?!眥2}學術研究作為一種高級研究活動,關乎高校的整體發(fā)展,它應以一種崇高的姿態(tài)存在于學者們的心中。但在現實生活中,原本生存于象牙塔中的學術卻在漸漸失去往日的純潔。學人給人的感覺是浮躁不安的,學術研究的創(chuàng)新也是極其平庸,沒有特色的。這些問題在大學校園小說的創(chuàng)作中,尤其是在新世紀以來的大學校園小說的創(chuàng)作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如史生榮的《大學潛規(guī)則》《所謂大學》《所謂教授》、湯吉夫的《大學紀事》、老悟的《教授變形記》等等,作者都以較大的篇幅來表現學術腐敗問題。
湯吉夫在《大學紀事》中寫到H大學的何季洲在一次院校合并中從一個中層干部提升為校長,作為領導干部的他,竟鼓勵學術造假,何季洲說:“不要墨守成規(guī),要敢于創(chuàng)新,比如我們的師資力量不足,博士嘛可以引進一點,專家嘛也可以調過來,條件可以商量;不能調來的,我們可以花錢買他的署名權,他的科研成果發(fā)表時,署上H大的名字就行,我們出錢就是了……上課用的講稿不可以整理一下、印出來嗎?買個書號就是了,無非花個三萬兩萬的?!比绱瞬恢匾暱蒲匈|量的領導,如何能引領高校健康發(fā)展?何季洲作為高校領導,在意的是如何申報更多的碩士點、博士點,如何達到H大的繁榮景象,過程可以虛夸,達到想要的結果就行。
《所謂大學》中何鴻儒本是搞食用菌科學研究的,但科學研究卻變成了賣蘑菇的營生,研究的目的不是為了搞好學術,而是變成了賺錢的工具?!洞髮W潛規(guī)則》中寫到很多教師評職稱,他們的論文都不是自己的原創(chuàng),有的甚至是別人幫忙代寫的,如曹小慧的職稱論文就是門亮幫她代寫的,并幫他找關系申請科研。還有的學人不尊重自己的學術知識,將學術知識作為買賣的工具,如《大學軼事》中的尹小峰就是幫別人寫論文賺錢。又如學人為了獲取私利,與有權力者共享自己的科研成果?!端^教授》中劉安定將自己唯一一篇能發(fā)表在最權威的科學雜志上的論文稱作是自己一生的心血,就像八十歲得子一樣,極為珍貴。當白明華告訴他要將校長的名字加到上面,并且將校長的名字排在最前面,他的只能排在后面時,開始他是猶豫了一下,可最終還是縱容了這次學術“犯罪”,目的僅僅是為了今后在學校能得到校長的照顧。另外,很多學人申請科研,其目的是為了得到一筆科研經費,可以自由支配,從中撈取一點錢財,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寬裕。這就造成了科研經費的流失,學術研究便受到很大影響。正如《所謂教授》里寫到的一樣:“研究一個課題往往是錢花完了,研究也就算完成了,出了成果最好,不出成果最多寫個報告,也無人追究?!痹囅?,如果在現實的大學校園中,每個學人都如此對待學術,那么學術的發(fā)展真的是岌岌可危了。近年來,一些高校的學者也被爆出了學術丑聞,如2010年3月21日西安交通大學關于長江學者李連生的懲處,便是針對其嚴重的學術不端行為做出的決定。學術問題在當今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中愈演愈烈,學術“生病”了,若每個大學人都還對這種現象冷眼旁觀,不積極整治,那么學術造假、學術腐敗、學術垃圾終會把整個學術的靈魂掏空,那么高校的文化建設體系也最終會坍塌。
(四)相互滲透的權錢
過去,人們眼中的大學校園是神圣而純潔的,它不參與追逐權力與金錢,而如今,大學校園被稱為“小社會”,也就意味著原本處在社會邊緣的大學校園也在漸漸走向社會的中心,原本潛心做學問的學人們也開始受到權力和金錢的誘惑,走上了不歸路。權力與金錢是分不開的,可以說有了權力可以利用職權來獲取更多的錢財,或者說有了足夠多的錢財之后更容易獲得更大的權力,又或者說在有些人眼中有了權力和金錢,便擁 " " " "有了想要的一切。新時期大學校園小說中也著重描寫了大學校園中發(fā)生的權力濫用、權錢相互滲透的現象。
湯吉夫的《大學紀事》中何季洲校長就是濫用職權將H大完全照著自己的思路發(fā)展,他為了保住校長的身份和權力公然剽竊別人的論文,又利用權力和金錢收買了被剽竊者,并利用自己的職權趕走了那些不順從于他的人。這部小說中還塑造了阿古院長這個角色,他就是一個受權力誘惑的典型代表,阿古原本是一個老實本分的大學教師,沒有很大的本領,但也能完成最基本的教學任務。但成為院長后,他便受權力的誘惑,開始利用職權以權謀私。還有物理學院的阿修院長,跟阿古院長一樣,原本也是一個本分的人,但在當了院長之后成天想的也是如何利用職權謀求利益。可見,大學校園中受權力誘惑的現象比比皆是,濫用職權的領導也數不勝數。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金錢意識在人們心中越來越強烈,辦什么事情都離不開錢,正如《大學之林》的作者在文中多次提道:“如今沒有哪份榮譽不與實際經濟利益掛鉤……這年頭再迂腐再清高的讀書人也不至于拒絕發(fā)財呀……高校想留住人才,除學校本身的名氣,高收入也是重要因素,如今社會上哪個名教授肯當窮人呢?”確實,當今社會人人都在為了追求更好的享受而奮斗,大學校園里的學人也不例外,更好的享受從哪里來?有了錢有了權才會有想要的一切?!洞髮W潛規(guī)則》中,有一片段寫了學生為了請老師主持活動而送禮的現象,馬曉威說:“人家都給,如果咱們不給,裁判就會吹黑哨,咱們踢得再好也贏不了球?!睓嗔徒疱X也滲透到了大學生的心中,有學生認為,現在是商品社會,沒有人愿意白干,干了就要付報酬。聯系到大學里的送禮現象,有的平時不務正業(yè)的學生不認真聽課,考試不及格,最后送點禮給老師就可以及格了。權力和金錢的誘惑已經使大學人不能安心做學問了,做學問的目的也不再是為社會、為國家做貢獻了,而是為了權力和錢財,這些都已經嚴重破壞了大學校園原本的風氣,很令人擔憂。
結合上面所說的學術問題、權錢誘惑問題,還有道德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其實是相互影響的,沒有哪個問題可以脫離其他問題而單獨存在于大學校園。
二、梳理解決校園問題的思路
(一)思想道德亟待規(guī)范
思想道德作為一種獨特的理念影響著高校的發(fā)展,高校的很多問題也因思想道德的低下而發(fā)生。新時期大學校園小說更多體現的是高校管理者和教師道德的逐漸低下,他們的道德規(guī)范直接影響大學生的道德規(guī)范,因此規(guī)范學人的思想道德是當務之急。
為“自省”擊掌。俗話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這句名言充分說明了自我反省在規(guī)范道德中的作用。學人在規(guī)范思想行為道德的時候應該要經歷認識自我、解剖自我、改善自我、提高自我的過程。經常反省自己便可以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時時刻刻了解自己的劣勢,以便于時時刻刻改變自己、提高自己。“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备咝W人雖然被社會評為是思想道德高尚的人,但不代表他們就不會犯錯,正如大學校園小說描寫的那樣,學人們的道德行為讓人感到驚訝。犯了錯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學人們沒能及時反省自己,沒能及時認識錯誤并克制自己,這才讓自己一步步走上邪路,嚴重影響了大學校園整體的發(fā)展。
向榜樣看齊。高校的教師或學者往往習慣于成為學生和社會人的榜樣,而在物欲橫流的大學中,有的教師在漸漸迷失著自己,忽視了自己也應該找一個值得效仿的榜樣,去學習和效仿他們的高尚品質和獨立人格。 尋找一個學習榜樣,可以激勵學人的思想進步。從古至今,這些榜樣可以是優(yōu)秀的學者或教師,也可以是革命英雄。向榜樣學習不能僅僅專注于形式,應該專注于研究榜樣是如何做到使自己保持獨立的人格,如何排除外界的干擾使自身擁有崇高的品質。只有教師規(guī)范了自身的道德,才能真正成為大學生的榜樣?!霸诋敶?,教師的價值應該體現在其道德與知識水平、教學能力的完美統(tǒng)一上。學生只有宗其師,才能信其道。一個好的教師,可以通過他自身榜樣的無言的力量,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成為學生的楷模。教師高尚的道德情操、人格魅力,在當今社會條件下顯得更加重要,因為教師的道德、人格愈來愈成為新時代教師的一張王牌?!眥3}榜樣給我們的力量是強大的,可以給迷失的學人指明方向。
(二)精神理念亟待建樹
校園問題的改善不僅僅要在體制方面有所改革,更重要的是凝練大學精神,更新學人的思想觀念。大學校園精神是大學發(fā)展的本質和核心,大學精神對于學人來說具有導向、規(guī)范、鼓勵和熏陶的作用。以新時期為例,“經過對于‘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民粹主義思潮(工農兵管理大學)的沉痛反思,新時期以來精英知識分子達成的一致共識是:大學精神、大學靈魂是自主自律,是啟蒙大眾,是對權力和金錢說‘不’,特別是不趨炎附勢,有自己的獨立品格,對現實持深刻的批判精神?!眥4}優(yōu)秀而健康的大學精神能夠引發(fā)學人們重新思考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逐漸改善校園問題。
人文關懷體現人性。新時期大學校園精神應該強調人文關懷精神,高校人文關懷精神主要表現為對學人的存在價值和尊嚴的關懷。“人文關懷,不僅可以使大學認識自己的責任,更注重于使大學形成一種有利于個性與人格完善的氛圍,有利于在最廣泛的意義上塑造全面發(fā)展的人,促使受教育者在人格完善方面得到最充分的完善,修正科學文化的價值取向,進而引領社會文化前進的方向。”{5}《大學潛規(guī)則》中曹小慧夫妻原本認真踏實地做學問,可因為職稱低而不能滿足住房需要,不能得到應有的尊重。學校的住房只能給高職稱教師使用,這樣的做法使曹小慧夫妻陷入了困境,學校沒能給他們創(chuàng)造一個適合于個性與人格發(fā)展的環(huán)境,以至于后來他們誤入歧途。高校應強調人文關懷,它可以在無形中引導學人,給學人無窮的力量。強調人文關懷,逐漸凝練大學精神,可以減少校園問題的發(fā)生。
創(chuàng)新理念表現人格。凝練大學精神應該培養(yǎng)自主創(chuàng)新精神。在這個充滿競爭的時代,學人們做學問應該秉著創(chuàng)新的原則。正如大學教師一樣,如果他們做學問、搞科研都是抄襲加借鑒,沒有獨特的創(chuàng)新之處,又如何來培養(yǎng)大學生呢?創(chuàng)新精神不僅要深入大學教師的心中,更應深入到大學生們的精神中。大學生們作為高校主要培養(yǎng)的目標主體,更應該領悟創(chuàng)新精神的內涵。這不僅是做學問的要義,更是人格的彰顯。
(三)高校體制亟待改革
在高校的綜合發(fā)展過程中,我們不難看出因為體制問題而給高校發(fā)展帶來的阻礙。我們需要從體制改革研究出發(fā),逐漸改善大學校園中的問題。
高校職稱評定制度走向科學化。學術之所以發(fā)生問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高校在評定職稱時過于注重科研成果,尤其是科研成果的數量。當前的學術界呈現出一片混亂的現象,現有的職稱評定制度表現的是評職稱必須要有論文發(fā)表,無論在哪所高校,無論是哪種專業(yè)都有這樣的規(guī)定。高校應該改變這種制度,對于沒有科研條件的院系和專業(yè),不強求他們一定要出科研成果,一味地要求其出成果是不現實的,最終只能導致學術出現問題。而對于有科研條件的院系和專業(yè)應著重強調科研成果的質量,可以在科研成果的評定上設立等級制度,在評職稱時按照等級來評定。學術研究其實是一種比較高級的勞動,它需要足夠的時間和能力去完成。就像不是每一個物理學教授都能發(fā)展成名留青史的發(fā)明家,不是每一個經濟學教授都能提出新思想、新觀點。反之亦然。有的教師適合演講和在課上傳授知識,而有的教師擅長在講臺后面搞科研,所以,不能要求每一個教師在評職稱的時候都注重科學研究。在國外,大學里的職稱評定主要是看教學水平和年資,只有研究性大學的教授才特別強調科研?!叭毡镜拇髮W老師晉升職稱以年資和教學業(yè)績?yōu)橹鳎芯砍晒麨閰⒖?,這種評估和考核制度培養(yǎng)了日本大學教師舉世公認的踏實敬業(yè),不盲目追求科研成果數量的嚴謹學風。”{6}日本的這種晉升制度值得我們參考和效仿。
另外,可以將高校的崗位劃分為研究型、教學型和管理型。研究型的崗位主要負責搞學術研究,教學型的崗位主要負責搞教育,而管理型的崗位則主要負責高校的日常管理。總之,高校應該將科研、教學和管理實行分開規(guī)定。這樣一來,搞科學研究的人便只有那一小部分人,也減輕了那些不善于搞科研的人的負擔。從而他們便可以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教學和管理的工作中去。相反,那些專門搞科研的人可以專心搞科研,這樣才能產出高質量的科研成果。
高校權力分配制度走向合理化。高校權力過于集中是導致大學校園問題出現的一大原因。權力集中必然導致權力濫用,所以說,將權力分解和制約便成了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權力分解,是指按照權力配比原則和制度之間互相制衡的要求,實行權力分屬,構建縱橫交錯的權力制衡結構和網絡?!眥7}首先,凡是遇到重大事項應該集體討論決定。在高校遇到重大決策時,如對職員的任免、內部重大調動還有重大資金使用等情況,不僅要由校級黨委會和校長辦公室參加討論,而且應該要求院級黨委會和院長參與決策,甚至還可以要求教師代表和學生代表參加討論。另外,可以實行權力使用的分屬。比如,可以將整個高校權力機構詳細分成決策組、執(zhí)行組、監(jiān)督組,這樣可以使權力之間相互制約。總之,這樣的改革方法可以使權力的范圍更加明確,執(zhí)權者使用權力時就會注意權力的使用范圍和界限,最終使得權力正確行使,防止權力濫用和權力行為的失范,最終為改善大學校園問題做出進一步的貢獻。
如果說80年代大學題材小說被稱為“探索”階段,90年代大學題材小說被稱為“困境”階段,那么新世紀以來的大學題材小說則被稱為“戲謔人生”階段。從“困境”到“戲謔”,世紀前后大學題材小說由崇高的審美傾向向世俗的審美傾向的變遷則是創(chuàng)作的趨勢,尤其到新世紀以后的大學題材小說,更多關注的是“審丑”,它們以暴露校園問題為重心,但又不以它為中心,也就是說作者們借助于小說文本透視校園問題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憑借這樣的“手段”來警覺世人、警示社會、警醒當權者,面對校園問題人們該如何去解構,進而建立理想的校園秩序,建樹規(guī)范的學術理論,建構崇高的精神理念,建設和諧且積極向上的大學校園文化!
{1}{5} 夏志勇:《校園精神與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臨滄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
{2}{6} 蔣寅:《治理學術腐敗和不端行為的思路與對策》,《社會科學論壇》2009年第9期。
{3} 吳延生:《重塑校園形象 重鑄大學精神——新時期大學校園小說催生當下大學校園文化改革的思考》,《名作欣賞》2011年第11期。
{4} 陶東風、和磊:《中國新時期文學30年(1978—2008)》,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2頁。
{7} 萬維維:《高校加強權力制約的幾點思考》,《江西政報》2008年第14期。
作 者:吳可,北京大學中文系2011級博士研究生。
編 輯:杜碧媛 E-mail: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