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事、吉祥話、吉祥物,充滿著中國文化的每一處空間,也凝結著中國人的倫理情感、生命意識、審美趣味與宗教情懷。吉祥文化更是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關于“吉祥”一詞的含義,《易經·系辭下》云:“吉事有祥”,這是“吉”和“祥”最初作為單音節(jié)詞出現。此后,《莊子·人間世》中有“虛室生白,吉祥止止”之語,唐代道教學者成玄英解釋道:“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慶之征?!币簿褪钦f,所有和幸福、美好、喜慶、嘉瑞相關聯(lián)的語言、意象、事物、行為、儀式等等,都屬于吉祥文化的范疇。
應該說,吉祥文化的出現和產生,是和人們自古以來就執(zhí)著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分不開的。在初民對自然界不斷征服的過程中,在與疾病、瘟疫和死亡不斷地斗爭中,吉祥文化逐漸產生了。著名民俗學家陶思炎教授說:“早在遠古時代,我們祖先就用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符號圖畫作為精神寄托,圖騰可謂最初的特殊的吉祥物。”(《中國魚文化》)先民們借助于這些符號,表達了生存繁衍的原始吉祥寓意。
夏、商、周時期,隨著禮樂文化的形成,吉祥主題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青銅器等禮器中,當時的很多彝、鼎的裝飾紋樣中都含有祥瑞之意。如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的“四神紋”,長宜子孫的“大吉羊”等。
春秋至戰(zhàn)國時期,吉祥文化更加豐富和發(fā)展起來。儒家經典《詩經》中有這樣的句子:“九月肅霜,十月滌場。朋酒斯饗,曰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骸f壽無疆’?!保ā队娘L·七月》)寫的就是早已有之的“做壽”風俗。還出現了許多具有象征意義的吉祥物。
到了漢代,吉祥文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風格。有人認為,東漢時期(公元171年)在甘肅成縣魚竅峽摩崖上的《五瑞圖》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吉祥圖,在這幅圖中,左為黃龍,右為白鹿,下有一樹,四枝“連理”,中有嘉禾,禾生九莖;右有一樹,樹下一人舉盤“承露”,充分表達了和諧祥瑞、祈福禳災的美好愿望。
在此后漫長的歷史時期中,吉祥文化逐漸脫去了神秘的面紗,成為平民百姓喜聞樂見的生活形式,也越來越世俗化,成為民間傳統(tǒng)文化水乳交融的部分。尤其到明清,吉祥文化發(fā)展至高峰。萬事萬物必求嘉瑞吉祥,一言一行皆要平安如意。各種吉祥裝飾紋樣、圖案、擺設、物件令人目不暇接,各種吉祥話語、行為、禮俗、儀式也都讓人眼花繚亂。
縱觀歷史長河,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對生命價值的探尋和肯定,是吉祥文化的永恒主題。張道一先生曾將吉祥寓意的內容概括為十個字:福、祿、壽、喜、財、吉、和、安、養(yǎng)、全。這十個字代表了吉祥文化中最為普遍、最有代表性的觀念。而春種秋收、娶妻生子、祝壽延年、開市營業(yè)、科考應試、提拔晉職、喬遷新居等等,則是人們最常見的生活圖景,在每一個圖景、每一處細節(jié)之中,我們都可以感受到吉祥文化無處不在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