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那些不合“常理”的人出現(xiàn),人們“呵呵”一聲,送上一句:“真是個奇葩?!?/p>
奇葩,這個原本用以比喻珍貴盛貌或優(yōu)秀出眾的詞語,在網(wǎng)絡時代,漸變成“十分離奇,不落世俗,個性十足,世間罕見”之意,但在大多時候帶有貶義,呵呵之時,等同于在說“這人有病”。
人們也不吝于送出這樣的封號,從早些年的芙蓉姐姐,到年前引起好一陣“騷動”的龐麥郎,仿佛圍觀、嬉笑甚至嫌棄就是應該對待他們的態(tài)度。我也忍不住,心想這世上搞不懂的人可真多啊。
但現(xiàn)在有些不同了。
每到新年,我有自制明信片的習慣,從頭一年拍的照片中選取一些,再配上一個主題而成。2015年的主題我寫下“去它的意義,我就喜歡”。原本是給自己的任性冠個看起來很酷的“帽子”,卻突然對奇葩們生出新的理解。
從這個角度看,芙蓉姐姐也好,龐麥郎也罷,反倒是認準自己的喜歡,努力為之生活的人吧。不按常理出牌,一路遭遇的多是充滿惡意的好奇、不解,卻仍然能自顧走下去。我甚至有點兒羨慕他們離經(jīng)叛道的勇氣。
又想起來,還在實習的時候,曾采訪過一個開著兩平米茶鋪的掌柜。
他是憤然從同濟建筑系退學的,因為日漸發(fā)現(xiàn)建筑之美并不能完全實現(xiàn),太多時候因為受制于金錢、投資商而不得不妥協(xié)、違心。然而從此生計又成問題,父母也不富裕,于是才有了那個不能再小的茶鋪。
那是在上海的一條小路上,兩車道,但并沒什么車經(jīng)過,倒是行人更多一些。太陽暖融融的下午,我們可以安然坐在路邊的梧桐樹下,喝茶,聊天。弄堂里一個阿姨跟他很熟,燒了白果給我們吃。旁邊的學校里,走出一群放學的學生,嘻嘻哈哈地路過。
光景真美好啊??梢幌挛?,也沒人在茶鋪前哪怕流連一下下。因而那時候我只覺得,這個人,真是矛盾,想跑又不跑徹底,多痛苦啊。甚至有“真可憐”的念頭冒出。
放到現(xiàn)在,這位掌柜恐怕也難逃“奇葩”“不作死就不會死”的評價。
如果問,你能不能堅持循著自己的心意,不為外在的看法、潛規(guī)則所影響而生活?答案恐怕皆是否定的。像掌柜所面臨的那種夾在現(xiàn)實與理想間的矛盾、痛苦大約是人人都有的,無非兩片“面包”因人而異。以及,不是每個人都能就著那股青年氣盛,走向一條“我就喜歡”的、看起來“血淋淋”的路。
那次采訪結束時,他從茶鋪的竹門簾的縫里拿出一張小紙片送我,金粉紙上是他寫的一句話,“人生若只如初見”。很長一段時間里,我認定這代表著他的后悔,但現(xiàn)在也有些不同了:記住初見的美好,是會讓人心生勇氣的。也唯有記住,才能讓我們在快要被“湮沒”的時候,還記得該給予自己一些曬太陽、喝茶、吃白果的無憂時刻。又管旁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