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節(jié)下,沒有比炕頭更溫暖的地方了,也沒有比在炕頭上挨著娘坐更有滋味的幸福感受了。
一個人,無論活多大,有娘,就總歸是個孩子。尤其是挨著娘坐的時候,近點,再近點,貼到像小時候的那種姿勢,仿佛整個年不是守著年過.而是守著娘過。
塞北的老家,寒冬臘月,尤其是年根下,會特別冷。暖氣的屋子,空調的屋子,終歸不如土炕的屋子。那樣的屋子,太干凈,又熱得太均勻,少了一種味道。土炕的屋子里,有點土腥子味兒,有點陽光味兒,有點草木味兒,其實就是家的味兒,其實就是娘的味兒。溫暖,而又貼心貼肺。什么也不想吃的人,坐在這炕上,會突然胃口大開;總是睡不著的人,睡在這炕上,能一覺睡到大天亮。這就是一盤土炕的魅力。
小時候搶炕頭,大了也本性難改。過年的日子里,我的拿手好戲還是搶炕頭。吃飯的時候,碗筷常常還沒拾掇好,我就早早地坐在炕頭上,給娘留出足夠大的地方,剩余的,任眾人搶去。其實,也沒什么好地方了。一盤炕,除了炕頭,剩下的都是炕尾,冷熱不均的,坐下去也沒感受。不像炕頭,坐下去,屁股會越來越燙,像是熨帖的燙,鉆到五臟六腑。有一年臘月二十七八,家里買了一顆牛頭.整整煮了一天,晚上一家人聚攏在炕上吃牛頭肉。那時候,娘還能喝酒,肉吃了不少,酒也喝了不少。我挨著娘,也吃喝到酣暢淋漓,便覺得.熱熱的炕頭讓腸胃筋骨輕松舒展,再借酒的余力,有一點暈乎,有一點快意,神仙一般。
現在娘老了,更是在每頓飯的時候.為她占下炕頭。等把灶頭上的所有活忙乎完,娘上了炕,在炕頭上坐定,一家人才熱熱鬧鬧地吃飯。娘總說,不用等我,不用等我,你們吃,菜都涼了。我說,不是我們等你,炕頭等著你呢。娘就笑。娘一邊笑,一邊重復著我們小時候她總說的一句話:爹親娘親,不如炕頭親,炕頭總是熱的。現在聽來,改一改才最好:爹親娘親,好比炕頭親,炕頭總是熱的!
有時候,吃完了飯,子侄們散去。正午的陽光恰好,暖曖地照進來??活^是熱的,陽光是熱的,靠著娘,說一些話,憶過往的一些事,然后,哭一把,笑一把??粗巴獾臉渖?,被老北風摁倒了,再爬起來,又被呼嘯著摁倒。我便覺得,挨著娘,即便窗外刮再大的風,天再冷,都是好的,都是美的。
有娘的日子,永遠是美的。
無論年假是多少天,只要回到家,就想守著娘。坐在熱熱的土炕上,挨著娘.便覺得,這個年節(jié)溫暖得不得了,幸福得不得了。
點評
有娘才有家,有家才有牽掛,任憑時光流逝,心中的那份情永遠都揮之不去。文章表面上寫土炕,實則是寫親情,寫艱苦卻溫馨的那段歲月,給人帶來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