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6年問世的可口可樂,已經成為風靡全球的飲料。它的成功,顯然和廣告宣傳是分不開的。
遙想當年,約翰·潘伯頓先生在自己家后院發(fā)明可口可樂時,只是把制出來的糖漿拿到附近的藥房去出售。第二年年初的一天,有人偶然把糖漿和碳酸水混合起來,發(fā)現(xiàn)了這種別有風味的飲料??墒侨藗冎皇堑纱笱劬τ^望,不敢貿然嘗試。
1888年,潘伯頓去世。有一個名叫約瑟·甘度拉的商人,買下了可口可樂的配方。他一心在促銷上下工夫,于是可口可樂聲譽日隆。1928年,可口可樂進入中國,公司的亞洲業(yè)務部公開征求可口可樂的中文名稱。中國人盡管對可口可樂還很陌生,但都想一試才華,因此應者云集。最后,留學英國的一位學者奪冠,他取的名字便是可口可樂。這一名稱,音義兼顧,節(jié)奏明快,讀來既有一種閱讀的快感,又有一種心理滿足。
不過,可口可樂的廣告也并不都是無可挑剔的。比如有這樣一則廣告語:盡情盡暢。盡管可以和“可口可樂”成為妙對,但還是經不起推敲。
設計者看中“盡情盡暢”一語,無非是想把可口可樂的飲用感覺形容到極致,所以一連用了兩個“盡”字。問題在于,“盡情”是可以的,《現(xiàn)代漢語詞典》收有這一詞條,其意思為“盡量滿足自己的情感,不受拘束”;“盡暢”則不合現(xiàn)代漢語的用詞規(guī)范。因為“暢”字,已經有“盡情”的意思,何必再加一個“盡”字?再加上“盡情”是動名結構,而“盡暢”是動形結構,兩個不同的結構形式,構成聯(lián)合詞組,顯得十分別扭,結果給人留下為了推銷產品而有點急不擇言的感覺。
(選自《咬文嚼字》,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