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有位著名的詩人,名叫張九齡。有一次,他托人把嶺南出產(chǎn)的上等芋頭帶給遠方的一位朋友。為風(fēng)雅起見,他在信中并不直稱“芋頭”為“芋頭”,而是以《史記》里記載過的另外一種名稱——“蹲鴟(chī)”來代替。他在信上說:
茲托人送上蹲鴟若干,敬祈笑納。
他的朋友雖然學(xué)問不錯,卻不知“蹲鴟”為何物,只是憑著字面意思理解,以為“蹲鴟”是嶺南地區(qū)特有的一種怪鳥。對于鳥類,這個朋友一向缺乏興趣,不樂意與之為友,于是就寫了一封回信給張九齡,表示“敬謝不敏”。他的信是這樣寫的:
捐芋拜嘉(拜受嘉惠),蹲鴟未至,仆家多怪,亦不愿見此惡鳥也。
這封信譯成白話,意思是這樣的:“您寄來的芋頭我收到了,謝謝您!只是蹲鴟并未送來。雖然我家收藏了許多怪物,但是這種莫名其妙的怪鳥,我卻不想飼養(yǎng)?!?/p>
張九齡接到回信后,知道是朋友誤會了,不禁哈哈大笑起來。
放大鏡
漢語擁有豐富多彩的詞匯。同一件事物,往往有多個不同的別名,如:妻子、家小、老婆都是指自己的太太,歲、年、載都指稱365天,散步又叫溜達,老鼠又叫耗子,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