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代戲曲家孟稱舜的雜劇《英雄成敗》創(chuàng)作于晚明閹黨橫行、明政權(quán)將傾之際,反映晚唐黃巢造反、鄭畋勤王之事。從《殘?zhí)圃賱?chuàng)》更名為《英雄成敗》,劇中透露出的英雄觀與成敗論,均折射出孟稱舜從為國家到為天下的心路變遷,表現(xiàn)王朝更迭之際晚明文人在封建倫理與人本精神的矛盾中的痛苦掙扎。
關(guān)鍵詞:孟稱舜 《英雄成敗》 封建倫常 人本精神
《英雄成敗》又名《殘?zhí)圃賱?chuàng)》,是晚明戲曲家孟稱舜所著北曲雜劇。該劇產(chǎn)生于晚明閹黨橫行、明政權(quán)將傾之際,表現(xiàn)了晚唐僖宗年間田令孜專權(quán)、黃巢被逼造反、鄭畋會盟諸路節(jié)度使勤王之事。初看時極易將本劇歸入單純影射時事的作品之列,但考論其題目更名、故事及思想情感,可見作家對何為英雄、以何標準論成敗等問題做了深沉而痛苦的思考。孟稱舜沉浸于封建倫理與人本精神的矛盾中,使此劇表現(xiàn)出了沉郁頓挫的整體風(fēng)格,反映出晚明文人復(fù)雜糾結(jié)的內(nèi)心。
一、矛盾心境下的題目更名。此劇題目,或言先名《英雄成敗》,后改名《殘?zhí)圃賱?chuàng)》,其更名用意反映了孟稱舜的矛盾心境。本劇收入沈泰于崇禎二年(1629)編撰的《盛明雜劇》二集之中,汪彥雯評,題名《英雄成敗》。崇禎六年(1633)孟稱舜編撰《古今名劇合選》,本劇在其《酹江集》中,題名《鄭節(jié)度殘?zhí)圃賱?chuàng)》。祁彪佳《遠山堂劇品·雅品》錄名《英雄成敗》,另有武陵人李九標(約崇禎初人)《四大癡傳奇》錄酒、色、財、氣四劇,氣用黃巢下第事,事本《殘?zhí)圃賱?chuàng)》。②
以諸雜劇集選錄本劇的時間順序來看,此劇當先名《英雄成敗》,后更名《殘?zhí)圃賱?chuàng)》。但觀孟稱舜交游之諸生所記及崇禎元年前后諸事,覺此說殊有可疑。卓人月,萬歷三十三年至崇禎九年(1606-1636)生人,其云“今冬遇鳧公、子塞于西湖,……子塞復(fù)示我《殘?zhí)圃賱?chuàng)》北劇”,孫書磊考“今冬”為崇禎元年(1628)冬。馬權(quán)奇則言“此劇作于魏監(jiān)正熾之時”。閹黨橫行時作家或許不可能頂風(fēng)創(chuàng)作,但白天啟七年(1627)8月后魏黨已顯見失勢,至崇禎二年《盛明雜劇》刊行,期間足夠創(chuàng)此短劇了。魏忠賢于天啟七年11月自縊,此事正可激發(fā)孟稱舜“再創(chuàng)”之心。孟稱舜自選本劇,以《殘?zhí)圃賱?chuàng)》名之;卓人月、馬權(quán)奇言及此劇亦均稱《殘?zhí)圃賱?chuàng)》。皆名《殘?zhí)圃賱?chuàng)》,足見孟稱舜在創(chuàng)作之初是傾向于以此為名的。卓人月《小引》作于崇禎元年冬,尚早于《盛明雜劇》錄《英雄成敗》,故不能認為《殘?zhí)圃賱?chuàng)》是后來改名所致。用此題目,應(yīng)出自作家最初之意。至于崇禎二年刊刻時改名《英雄成敗》,正與孟稱舜對時局憂慮憤懣的心情相關(guān)。再創(chuàng)的熱情面對的卻是黨爭、邊亂與流民四起的現(xiàn)實,希望變成了失望,影射中生出了同情,因而有《英雄成敗》這一更名。此題名應(yīng)是孟稱舜在自省其矛盾心路后作出的選擇,最能反映其糾結(jié)的創(chuàng)作思想。他原本只是期望有忠直之士能誅權(quán)奸、興再創(chuàng)之功;后來才有了安天下、和萬民之志。該劇更名歷程,當以《殘?zhí)圃賱?chuàng)》在先,《英雄成敗》在后。題目最終確定為《英雄成敗》,與作家自身英雄觀與成敗觀的變化有關(guān)。
二、人本精神寄托下的英雄觀。晚明汪彥雯評價此劇:“黃巢以下第書生而攪翻世界,鄭畋以筮仕書生而整頓殘?zhí)疲怯⑿奂總z,固不得以成敗論也?!边@一評述脫離了成王敗寇的范疇,把黃巢、鄭畋皆看作是英雄,但并不完全符合孟稱舜的本意。劇中二人志向抱負迥異,興兵動機截然不同,有英雄與梟雄之別。鄭畋是孟稱舜心中唯一的英雄,是作家人本精神的寄托;黃巢固然豪勇,但與鄭畋相比只能算作梟雄。
劇中第一折二者態(tài)度即見分際,黃巢力求晉身,言“金榜無名誓不歸”,然鄭畋意圖報國,言“有志為國家建立功勛”。第二折黃巢痛毆劉允章,“恣意的自胡訕,信口的胡褒彈,一個個是貪錢瞇目糊心漢”。第三折鄭畋會盟各路節(jié)度使勤王,“怎教賊人行,亂踹江山碎”一句再次凸顯了他以社稷安危為己任的志向。第四折中鄭畋又對導(dǎo)致唐朝覆亡者進行了質(zhì)問與控訴,“俺看滿朝中文和武,倒不如陸家的黃犬猶知戀主家”。黃巢、鄭畋之辭,前后氣韻通貫,皆出于作家的憤恨。然第四折鄭畋之斥急、怒、恨交融,急萬民困苦,怒官吏貪墨,恨天下紛亂,立意已在因個人被辜負而痛毆的黃巢之上了。劇終時鄭畋言“則待拾殘山,收剩水,重安百姓家”,更可見其志向胸襟高出黃巢一籌,以百姓和天下為心之所系,超越了殺伐成敗。此劇說盡英雄成敗,逐鹿中原的只是梟雄,心懷天下的大仁義者才是英雄。孟稱舜的用意在于:黃巢只是心懷私仇異志的一代梟雄,鄭畋則心懷天下,終不改其保民安邦之志,此方為英雄本色。
鄭畋是劇作家極力稱頌的英雄,也是他創(chuàng)作思想中以百姓安樂為本的理念的寄托。以暴力抗爭的黃巢,走的則是作家潛意識中解決社會現(xiàn)實問題的另一條路徑。據(jù)《紹興縣志資料》中《獨樹村孟氏家譜》載,孟稱舜為孟子的第六十四世孫,曾“舍其父孟應(yīng)鱗遺宅為廟”,其名教思想可見一斑,但這位熟知封建倫常的儒者卻在劇中對造反的匪寇黃巢重筆描述,是明代“致良知”的心學(xué)語境中作家寄人本情懷于百姓苦難的真情流露。
黃巢的事跡與明末農(nóng)民起義有相似之處。天啟年間,魏忠賢及客氏弄權(quán),朝內(nèi)黨爭不斷,終致吏治腐敗、民不聊生。天啟七年饑疫流行,陜西王二等不堪重賦,聚集饑民起兵造反,至崇禎元年,陜、甘、川等地變亂四起。這一雜劇無疑影射了天啟年間閹黨的禍亂和民變的現(xiàn)實。
孟稱舜于當時文名早負,卻在科舉中屢試不第。作為讀書人,眼見為國焦慮的清流遭戮,感嘆抱負難酬,痛恨朝廷權(quán)奸當?shù)蓝謭髧鵁o路。烽煙四起的時局,使他對激起民變的權(quán)奸集團產(chǎn)生了巨大憤恨,在不經(jīng)意間已將黃巢當作自己憤怒郁結(jié)情感的寄托。作家以劉允章的貪墨和蠻橫做鋪墊,強調(diào)黃巢造反是被逼無奈,反映了他對變民的同情。劇中黃巢被鄭畋剿滅,與新舊《唐書》所載并不相符。而這種對奮起抗爭的梟雄報以同情、又不得不被遭遇相似的英雄剿滅的藝術(shù)加工,是作家創(chuàng)作思想中封建倫常與人本精神之間矛盾的體現(xiàn)。結(jié)合汪彥雯、祁彪佳等人的評語,可看出這種矛盾的心結(jié)并非孟稱舜獨具,是晚明文人思想中一種廣泛的存在。
三、封建倫常影響下的成敗觀。此劇以黃巢、鄭畋應(yīng)科舉為始,以鄭畋誅殺貪贓舞弊逼反黃巢的劉允章為終。論及成敗,黃巢身死、鄭畋功畢,看起來“成”者為鄭畋,“敗”者為黃巢,似乎一目了然??呻m然小貪劉允章、令狐滴伏法了,大惡田令孜卻安然無恙,鄭畋還遠未到“成”的地步。鄭畋雖暫時維護了封建倫常,卻不能真正實現(xiàn)以百姓安樂為本的理想。權(quán)奸之禍,歷來源于皇帝的昏聵,而非佞臣和墨吏。殘?zhí)频姆e弊未除,太平安樂只是種奢望。一面欲安定萬民,一面不能違背禮法,作家的創(chuàng)作陷入了矛盾、痛苦乃至絕望之中?!皻w臥嵩丘掃落花”,失望之情溢于言表。作家心中,黃巢是失敗的梟雄,鄭畋則是失敗的英雄。黃巢敗于自己的氣量與志愿,抱著“七言詩作上天梯”的志愿參加科考,存著“跳動黃河天下反”的想法起兵造反。鄭畋“成”在他懲戒震懾了權(quán)奸,言“敗”是因他距離“整頓乾坤、安定百姓”的抱負還很遠。
孟稱舜借鄭畋唱盡晚唐衰敗景象,可見作家心中巨大的隱憂,他分明感到了時局與歷史的相似,產(chǎn)生了對社稷的悲觀預(yù)感。1644年,李白成以猛于黃巢之勢攻克北京,崇禎自縊,明朝離覆亡僅余數(shù)年。明亡之際,有左良玉、史可法殉節(jié)于明,有錢謙益、吳偉業(yè)轉(zhuǎn)仕于清,有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隱居不仕,有周鐘轉(zhuǎn)仕于李白成。孟稱舜于崇禎年間中秀才,清順治六年(1649)舉貢,官松陽縣訓(xùn)導(dǎo),順治十三年(1656)辭歸。哄好友祁彪佳自沉殉節(jié),而他熟稔孔孟之道,卻忍辱負重出仕于清廷。封建倫常與為民立命的志向孰輕孰重,至此他做出了艱難而決絕的選擇。經(jīng)過嘆悔和糾結(jié)的思考,孟稱舜的成敗觀漸漸發(fā)生了變化。權(quán)奸“擅朝綱,施奸詐,播弄得破國亡家”時,公義不存;“禁城中百萬舊人家,淅零零流血滿章華”之時,天理不存。在目睹了變亂之際的種種慘劇后,孟稱舜選擇了回歸其撫萬民、安天下之本愿的道路。出仕為官,雖擔(dān)著貳臣的污名,又僅為一縣訓(xùn)導(dǎo),但能教化鄉(xiāng)民、扶助后學(xué),足慰其愿。
第四折中孟稱舜借鄭畋之口表現(xiàn)所謂“展經(jīng)綸”的理想抱負,反映在實效上便是“拾殘山、收剩水,重安百姓家”。這是晚明文人心中的良知在興亡更迭之際,對蒼生疾苦的真實關(guān)懷與對太平安定的真切企盼。
縱觀全劇,處處是憂憤,字字皆關(guān)心。既是孟稱舜對時事的感發(fā),也充分體現(xiàn)了其以萬民安樂為己任的志向與封建倫常理念之間的矛盾沖突,無論托名于《殘?zhí)圃賱?chuàng)》或是《英雄成敗》,均可見作家家國天下的悲憫情懷。結(jié)合孟稱舜入清后的行為,可知其最終確定了為生民立命的目標。走出了矛盾與糾結(jié)的孟稱舜,其眼光早已不在尋常的興亡成敗之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