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主義寫作技法在中國由來已久,并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取得諸多實績。但因其弱化人物情節(jié)的現實主義因素和一味追求虛擬化和抽象化的表達效果,因此并不符合一般讀者的閱讀和理解習慣,所以造成讀者對文章理解上的障礙,甚至使眾多讀者在理解作品時無從下手,產生文章言之無物之感,這其中尤以《吵架》最為突出。其實,仔細閱讀分析《吵架》文本,便不難發(fā)現,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完全蘊含在文章的物象之中。
一、生存危機
劉以鬯在《吵架》中給我們描述了一對夫妻吵架之后凌亂的生活空間,空間之中的事物混亂不堪,并十分怪異。初看之下,這是吵架的結果,再看便會發(fā)覺,所有事物原本就是這么混亂和怪異。
首先,作者通篇描述了各種各樣的事物,雖然他們都處于同一個空間之中,但仔細感受可以從中發(fā)覺一種強烈的不協調感,這種不協調感在日常實用類事物中表現得最為明顯。平時,如果一位客人進入飯客廳,最先引起注意的肯定是懸吊著的大輪燈。它有著眾多的小燈輪,在大小圓輪的組合下,給人一種現代的和諧美感。在贊嘆之余,客人被邀請在沙發(fā)上坐下時,則會驚奇地發(fā)現在沙發(fā)邊的角落里站立著一盞紅木雕刻的精致落地燈,此時怪異的感覺就會又沖上心頭。吊燈現代美觀,落地燈古典高雅,但看上去都是上等的物品,可硬將兩者放在一起,其古典文化氣息和現代氣息相互沖突破壞,給人一種不倫不類的感覺,“像穿元寶領的婦人與穿迷你裙的少女在一個場合出現”。當客人拿起玻璃杯子和上好的龍井茶時,心中的疑惑更甚,主人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啊,為什么會做出這樣的布置呢?其實這樣的布置在當時的香港隨處可見。香港作為一塊殖民地,具有殖民地的普遍特征,即本土性和世界性共存,一方面香港人維護著傳統文化在人心中的核心地位,另一方面他們也具有對現代文明的渴望。當兩種文化心理集合于民眾的日常生活時,就會導致人們的價值取向混亂不堪。這就是為什么丈夫在透明的魚缸旁放置了一只窯變古瓷的原因,這就是當時人們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價值危機的表現。
其次,在眾多的裝飾類物品當中,又可以看出另外一種不協調。夫妻兩人明顯是喜歡享受生活的人,這從他們的房間中可以看出。閑暇之余,兩人一定很喜歡旅行,每到一地他們都會買些紀念品,如馬來的竹籃、日本的玩偶之類的,回家之后將紀念品放置于家中各處,任誰看來都會覺得這對夫妻擁有開放前衛(wèi)的生活志趣。但仔細觀察這些事物又會產生另一種相反的感覺。一般來說,生活空間是心靈空間的延伸,空間中事物的狀態(tài)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人物心理狀態(tài)的反應。房間中的飾物很多,幾乎無所不包,但總是給人一種刻意追求的感覺,仿佛是外面流行什么,房間中就裝飾什么,自己不加選取,只為不落后于人,完全是一種跟風附會的心理,并不是真的喜好。這樣的布置不僅不能突出夫妻倆的品位,反而更顯示出他們的庸俗,特別是那一對與落地燈款式相同的壁燈,本來可以為房間增添文化的韻味,可燈上的圖案卻將韻味破壞殆盡,如果說“嫦娥奔月”勉強算是通俗的話,那么“貴妃出浴”完全就是庸俗,不知道當丈夫因為壁燈的存在而洋洋得意之時,是否會想到自己精心的布置最后成為對自己絕妙的諷刺呢?
此外,一地散落的麻將也給我們很多的啟示。作者說它“曾教人狂喜過,也怨懟過”,這會是怎樣的情形。當夫妻二人坐在麻將桌前玩牌時,可能會因為輸了一局而愁眉苦臉,也可能會因為贏了一局而喜笑顏開。想到此處,不覺有些悲哀了。麻將是人的消遣工具,但人卻將全部感情投入其中,更因為其中的變化牽扯內心的情緒,這樣的一個人,內心是何等的無聊與空虛,無論房間如何布置也改變不了這樣的庸俗,無論怎樣表現也隱藏不住內心的空虛,這就是當時香港人民普遍擁有的心靈危機。
再次,在眾多的視聽類意象中,也有一種說不出的怪異感。當妻子憤怒的將雙人照片一分為二,再用刀將兩人的油畫割成碎片時,應該是抱有一種和丈夫決裂的想法,可是不知道她意識到沒有,其實她與丈夫一直就處于一種隔離的狀態(tài)。兩人一起坐在照相機前,各自擺出露齒的笑容的時候,他們內心其實與他們的笑容一樣僵硬刻板。他們完全不知道應該如何相處,只能以格式化的形式生活在一起。從最后的留言中可以看出,妻子是一個傳統保守的人,即使和丈夫爭吵到如此地步卻依然希望和丈夫復合,而丈夫是一個奔放而渴望自由的人,平淡而單一不是他的追求,否則也不會發(fā)生婚外情。這樣兩個人本不應該在一起,但可能是命運的玩笑,兩人卻走到了一起。性格觀念上的差異使兩人無法正常相處,甚至無法正常的溝通。正如電話鈴聲一樣,夫妻日常生活中就像鈴聲一樣交流不通,即使每日仍然會與對方說著“你好美”“生活真美好”這樣的話語,但也是“沒有生命”的。繼而當雙方真正需要交流的時候卻又因長時間的疏離而更加不通暢,最終只能“復歸寧靜”,這樣的結果就是“寧靜到恐怖”,使生活處處充滿了窒息感。這樣的窒塞感并不光存在于一家之中,當時的香港家庭普遍都處于這樣一種隔閡的狀態(tài),造成了夫妻之間,甚至擴大到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危機。
不論是價值危機、心靈危機,還是交往危機,最后歸結到一起就是人的生存危機,由此可以看出真正讓事物混亂怪異的并不是吵架,而是處于生存危機中人的異化。
二、社會危機
文中夫妻吵架之后,妻子負氣將房間破壞一氣,報紙也撕得粉碎堆成一堆,這可能是妻子的無心之舉,但這絕對是作者的有意為之?!熬驮谶@本《時代雜志》旁邊,散著一份被撕碎的日報:深水涉發(fā)生兇殺案,精工表特約播映足球賽,小型巴士新例明起實施,利舞臺公映《女性的秘密》,聘請女傭,梗房出租,‘名人’棋賽第二局,高川壓倒林海峰,觀塘車禍,最后一次政府獎券兩周后在大會堂音樂廳攪珠?!眻蠹垺㈦s志這類文字類事物本身就是反映社會的載體,通過報紙上的新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握社會的狀況。在文中載有各式各樣新聞的報紙被撕碎,各種社會信息無序地交雜在一起,這本身就有很強的象征意義。本文創(chuàng)作于1969年,即20世紀60年代末,這正是香港社會由工商業(yè)發(fā)達的現代社會向信息技術發(fā)達的后現代社會轉變的時期,作者就是通過碎報紙反映當時的社會危機,表現動蕩時期社會生活的混亂與無序。除報紙之外,飯客廳整體的混亂狀態(tài)也可以理解為對社會危機的比喻。
縱觀20世紀下半葉,運用現代主義技法,以物寫人、寫事的作品層出不窮,但是它們因為缺少正確有效的批評方法較少獲得認同,雖然這類文章較難理解,但絕不是虛有其表言之無物。筆者在此以敘事學與想象演繹的方法對《吵架》一文試作簡要分析,希望引起人們的共同認識,只要運用合理的方法分析,是可以從作品中發(fā)現文章的意義的,要知道,此類作品非虛幻,云在青山水在瓶。
作 者:呂巖,哈爾濱師范大學文學院2012級中國現當代文學方向在讀碩士研究生。
編 輯: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