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月4日下午3時50分。何振梁先生在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與世長辭,享年85歲。他是中國體育的外交家、新中國的體育先行者。 他終其一生。致力于將奧林匹克精神傳進中國,為北京申奧成功立下汗馬功勞。何振梁的名字。已經(jīng)寫入了中國體育的歷史。
何老駕鶴西去,體育圈悲痛惋惜。
1929年12月29日。何振梁出生在無錫運河邊吳橋田屠里,父親是浙江上虞人。母親是無錫前洲人。1938年何家搬到上海法租界,他轉(zhuǎn)到離家近的中法學校就讀。好學的何振梁在中法學校上初級班時。曾跳過3次班,在中法學校7年的學習為他日后的法語打下了扎實的基礎(chǔ)。隨后,他經(jīng)過繼續(xù)深造又精通了英語等多國語言。
新中國剛剛成立時,由于大量外事活動需要翻譯,共青團中央到上海選調(diào)外語干部。何振梁被相中。就這樣。他從上海到了北京。
用薩馬蘭奇的話來說,何老是體育界里的文化人。由于何振梁年輕時學習并精通法語。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主要領(lǐng)導(dǎo)人接見法語系外國代表團時。多數(shù)由何振梁做翻譯。他也為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國家領(lǐng)導(dǎo)人多次做翻譯。其中有一次,在1956年毛主席接見外賓前問何振梁叫什么名字,何振梁回答說:“振作精神的振,棟梁的梁?!泵飨吲d地說,“振作精神。很好?!?/p>
說來令人難以置信,將畢生心血奉獻給體育事業(yè)的何振梁,最初對于組織安排他到國家體委工作?!昂懿磺樵浮?。多年之后,何振梁用“陰差陽錯”來形容自己走上體育之路的原因。
1952年7月的一天。何振梁臨時接到出國通知。要他作為翻譯參加在芬蘭赫爾辛基舉行的第十五屆奧運會。在此之前,他還不知“奧林匹克”為何物。當時新中國成立還不到三年,由于國際奧委會內(nèi)部反華勢力阻撓,一部分委員拒絕邀請中國參加第十五屆奧運會.經(jīng)過艱難斗爭。直到奧運會開幕式當天下午,中國才收到參加奧運會的邀請。根據(jù)周恩來總理“在奧運會上升起五星紅旗就是勝利”的指示。一個由團中央書記榮高棠擔任團長的40人體育代表團,連夜趕往芬蘭。由于時間倉促,大部分運動員都末趕上比賽,只有游泳運動員吳傳玉參加了100米仰泳預(yù)賽,可惜被淘汰。
這是奧運會歷史上第一次升起五星紅旗。當時的何振梁未曾料想,此次芬蘭之行竟成為后來他一生結(jié)緣體育事業(yè)的開始。
1955年。何振梁被當時主持體育工作的賀龍副總理親自“點將”從二機部調(diào)入國家體委。這個消息讓何振梁十分沮喪:“讓我到一個只有蹦啊跳啊的部門,我的確不太愿意。那時我剛?cè)朦h不久,講服從組織,我不得不勉強地來到國家體委?!本瓦@樣,何振梁與體育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
1991年3月,北京2000年奧運會申辦委員會正式成立。并于當年12月,派出北京奧申委代表團赴瑞士洛桑向國際奧委會主席遞交了申請書。1993年,蒙特卡洛的心碎之夜。時任國際奧委會主席的薩馬蘭奇宣布,北京以2票之差無緣2000年奧運會主辦權(quán)。而何振梁正是當年北京申奧團的陳述人之一。據(jù)媒體報道,當時北京申奧團的所有發(fā)言,由何振梁親自用法語和英語交替串聯(lián)?!?981年,當我當選為國際奧委會委員并莊嚴宣誓一我愿意竭盡全力為奧林匹克運動服務(wù)的時候,我心中升起一個愿望,就是看到奧林匹克運動會能在我的祖國——中國舉行……”
何振梁富有感情的演講感動了很多人,雖然北京在1993年與奧運會主辦權(quán)失之交臂,但此次申奧為日后的成功申辦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而據(jù)媒體披露,在兵敗蒙特卡洛之后,何振梁曾躲到房間里號啕大哭。
北京第二次申奧,何振梁仍然積極參與其中。2001年7月13日,那個被載入史冊的夜晚,當薩馬蘭奇宣布“2008年夏季奧運會主辦城市是——北京”時,會場中一片沸騰,中國代表團的成員們欣喜得歡呼雀躍,而何振梁再也忍不住激動的淚水,與身邊來自中國臺北的國際奧委會委員吳經(jīng)國相擁而泣。
為了申奧成功,何振梁不顧年事已高,全身心地投入。由于時常要進行環(huán)球飛行,他甚至提前寫好了“遺囑”以防萬一。何振梁并不愿意把那稱之為“遺囑”,他說,“那是給孩子們的一封信”。
據(jù)國際奧委會副主席于再清透露,他與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先生通了電話。巴赫表示何振梁先生的去世是“國際奧林匹克運動的損失”,高度評價了何振梁先生為國際奧林匹克運動特別是在奧林匹克運動在中國的發(fā)展做出的貢獻。巴赫還表示,自1月5日起,國際奧委會總部將為何振梁先生的去世下半旗三天。
“任何事情,從現(xiàn)在開始做都不晚?!编噥喥家恢庇浀煤握窳簩ψ约赫f的這句話,這讓她受益終生。鄧亞萍稱剛進入國際奧委會時,何老對她這個晚輩的鼓勵和幫助,讓她在嶄新的領(lǐng)域迅速打開了局面。
1997年,24歲的鄧亞萍當選國際奧委會運動委員會委員。“當時語言不通,人脈不熟,完全是從零開始?!编噥喥蓟貞浄Q,當年參加奧委會會議時,會場只有她帶了翻譯,走到哪兒都感覺兩眼一抹黑。
“那會兒對國際奧委會的業(yè)務(wù)完全不熟悉,會上討論問題時,我也完全跟不上,感覺很難受?!比涨敖邮苄戮﹫笥浾邔TL時,鄧亞萍回憶說,帶她走出困境,迅速打開工作局面的正是時任國際奧委會執(zhí)委的何振梁。
“看到我語言不通,他一直耐心地鼓勵我、幫助我,告訴我學習外語和處理事情的方法。何老說‘任何事情,從現(xiàn)在開始做都不晚’,這句話讓我再次鼓起了勇氣面對挑戰(zhàn),至今仍讓我受益匪淺?!?/p>
彭立昭指《現(xiàn)代快報》新華社等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