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那杯藍莓咖啡》是遼寧作家洪兆惠在2014年第2期《清明》雜志上推出的一篇中篇小說,反映了中年人在面對自己的初戀情人時那種精神上的痛苦。本文將從敘事學的角度對文本展開解讀,希望能夠窺探出作者內(nèi)心深處泛起的那點漣漪。
關鍵詞:《那杯藍莓咖啡》 敘事學 行為元 細節(jié)
《那杯藍莓咖啡》采用了第一人稱敘述的方式,它通過“我”的經(jīng)歷感受,將相愛的人的痛苦選擇和現(xiàn)實生活的阻撓巧妙地組織在一起,從而寄托了敘述人精神遭受痛苦折磨的生命體驗。作為現(xiàn)代版的高加林,在面對愛情、家庭、事業(yè)的選擇時,“我”優(yōu)柔寡斷,以致與自己的初戀情人擦肩而過。鑒于敘述人的身份、性別,文本在敘事中出現(xiàn)了許多敘事現(xiàn)象,通過這些敘述現(xiàn)象可以更深入地對文本進行解讀。
一、人物名稱符碼化及兩種行為元
在《那杯藍莓咖啡》中,“我”和云杉是兩個主要的人物。因為敘事都是圍繞著二人的性格、生活展開的,這兩個人作為敘事的參與者,在敘事中起到了明顯的作用。對于這兩個人我們可以稱為“人物”,或者是具有顯著特征的行動者。除了這兩個人之外,文本中還出現(xiàn)了許多其他的人物名稱,他們或扮演敘事參與的幫助者,或扮演敘事參與的對抗者,但他們都只是作為一個符碼化的名稱在文本中出現(xiàn),缺少個性化的性格,僅僅由于場景、工作的需要,作為一個共識性的歷史“角色”而存在,但他們參與敘事的功能作用卻異常明顯。他們作為一種歷史“角色”符碼化名稱,起到了穿針引線、引發(fā)話語延續(xù)的作用,可能僅僅是敘事線條上的“C”所標示的插曲。在《那杯藍莓咖啡》中,文本或許并不經(jīng)典,可是出現(xiàn)的符碼化人物卻甚是繁多。
按照文本的敘事發(fā)展進程,在文本中出現(xiàn)的符碼化人物名稱共計有:“我”和云杉,這兩個是主要人物。
我女兒、云杉的外祖母、妻子、江源部長、王正、王正的妻子女兒、林副院長、女警察、紫如、俄羅斯人、護士、翻譯、導游司機、法國老婦人,這些是歷史性的角色。
歷史性角色在大部分情況下,并不引人注目,可以說他們是兩個主人公的陪襯,可是他們卻遠遠超過了陪襯。這些歷史性的角色大多是作為單個的行為者出現(xiàn)在文本中。用語言學的術語講,基本都是單數(shù)“名稱”。這些單數(shù)符碼化名稱受“場景的”制約出現(xiàn)在文本中。如在醫(yī)院這一場景中,出現(xiàn)了林副院長、護士,在中國黑龍江最北的江邊出現(xiàn)了俄羅斯人,在法國咖啡廳里出現(xiàn)了法國老婦人。他們并非是文本敘事的主要參與者,或許只是邏輯敘事中的一枚棋子般與主人公發(fā)生聯(lián)系,他們是社會屬性的一種自動歸類,醫(yī)生和警察、翻譯和部主任,他們在敘事上并不具有內(nèi)部一致性,并不能真正融入到文本敘事的本質中去,可是缺少了歷史性的角色,敘述就缺乏美感,造成了結構上的單一性。
討論人物名稱符碼時,要特別注意兩類行為元,即幫助者和對抗者。主客體是素材發(fā)展所必不可少的,同樣幫助者和對抗者這兩種行為元也是缺一不可的。主體渴望得到某種東西、達到某種目的,而主體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并非一個人就可能做到,主體在過程中會遇到反抗,也會得到幫助。只有這兩類行為元的參與,敘事才能完整地發(fā)展。《那杯藍莓咖啡》中,“我”內(nèi)心渴望和云杉在一起,云杉的未婚夫王正的妻子女兒以及他們的故事,讓我深受感動;咖啡館里的老夫婦制造了甜蜜溫馨的氛圍,為我們制造了浪漫的機會;紫如,一個圣潔仙子般女孩,講述了她姐姐凄美的愛情故事,是我該珍惜的借鑒。所謂有正就有反,有幫助者就有對抗者?!拔摇钡钠拮雍徒床块L,雖著墨甚少,可是對我的影響卻是巨大的,他們是最大的對抗者;我女兒雖然沒說一句話,但家庭親情的羈絆卻牢牢地困住了“我”;“我”到作協(xié)任領導,身居高位的工作讓我難以放手。這些眾多的對抗者交織在一起啃噬著“我”的身心。每個幫助者形成一個為“我”擋風遮雨的玻璃,而對抗者的任務就是打碎它,讓我重新暴露在烈日下與暴雨中。文本中“我”因為對抗者太過強大,想活一回真正的自己、過一種自己想要的生活也終成泡影。對抗者和幫助者交替不斷地出現(xiàn),使素材充滿了懸念,跌宕起伏,異彩紛呈。我們在進行文本解讀時一定要注意兩者之間激烈的對抗過程,這也文本的精髓所在。
時間,雖然和事件不存在依存關系,更可與實體相分離,但時間卻是敘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基本因素。討論文本中的時間,一定要把握住敘事時間和故事時間的關系,以此來把握有關時間經(jīng)驗的敘事方式。在《那杯藍莓咖啡》中,人物和行為元都是在時間符碼的觀照下展開的。文本中現(xiàn)在和過去交替出現(xiàn)往復,將人物所展現(xiàn)的敘事線條完整地呈現(xiàn)出來,這種敘事線條的雙重化,顛覆了邏各斯的秩序,打破了開頭、中部、結尾一體化的概念,將非理性的、對話的因素引入到里面。小說慣常的結構就是從中間事件開頭,讓讀者卷入到素材中來,由此敘述人回溯到過去,從那以后故事按照時間先后順序展開到終止,這種方式就是邏各斯中心主義的一種反叛。在這樣的一種大的敘事背景下、在時間符碼的幕后操縱下,人物和行為元各自完成了自身所肩負的使命,就是幫助敘事主體完成事件的論述,將故事完整地推向大眾讀者。在這樣的一種基礎上,我們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就會注意到了幫助者和對抗者激烈的交鋒,就會刺激我們的內(nèi)心,在內(nèi)心中與人物產(chǎn)生心靈的激蕩,這是文本的精神所在。不過在激烈的交鋒中,有一個環(huán)節(jié)引起了眾多評論家的注意,那就是細節(jié)描寫以及細節(jié)描寫背后所隱藏的隱喻性意旨傾向,這對于解讀文本至關重要,下面將著重探討一下。
二、細節(jié)描寫及兩個隱喻性意象符碼
《那杯藍莓咖啡》的細節(jié)描寫很有味道,比較典型的有:①云杉一說話就先叫我一聲哥;②我說,你快點長大,等你長大了,我?guī)闳ミh方。這兩處細節(jié)描寫在敘事中反復出現(xiàn),前后呼應,強化了情節(jié)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見證了角色人物的感情變化,在認知敘事中具有“邏各斯”的作用。在文本中這兩處細節(jié)描寫出現(xiàn)多次,如:
云杉說,你等我,我現(xiàn)在就到賓館去。
這時我才意識到,她不再叫我哥了。
①至少有八次出現(xiàn)在文本敘事中,起到了戲劇性的穿插作用?!拔摇绷晳T了云杉一開口就叫我哥,當她見面一下子不叫了,“我”的感覺一下子就發(fā)生了變化,覺得一切都已逝去,一切都成了記憶?!拔摇鳖D時覺得“我”與云杉遠了,雖然近在眼前,但我們彼此都變得模糊了。
②在文本敘事中出現(xiàn)了五次,每次出現(xiàn)都具有不同的含義。如:
云杉十二歲那年,我對她說,你快點長大,等你長大了,我?guī)闳ミh方。
我們看著對面山坡上的那一點燈光,我對她說,你快點長大,等你長大了,我?guī)闳ミh方。
你說過,那時我才十二歲,你快點長大,等你長大了,我?guī)闳ミh方。
她說,那一路我總是處在飄起的狀態(tài),不時想起兒時的愿望,跟著你去遠方。
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拉著她的手說,你快點長大,等你長大了,我?guī)闳ミh方。
第一次說是一個大哥開玩笑似的對小妹說的一次相約遠游的暢想;第二次看著對面山坡上的那一點燈光,看到了遠方指路的航向燈;第三次云杉懷著怨恨的心情重復“我”的承諾,將它看成一種遺憾和怨恨;第四次云杉回憶當時自己孤單絕望的心境時,把這種夢想看成了一種無奈;第五次“我”回憶自己所說的話,略帶一種心酸和苦澀。這五次所提的“我?guī)闳ミh方”各有各自不同的體驗,這是“我”對云杉心理上的一種創(chuàng)傷,是一種“追悟”的過程。
兩組細節(jié)前后呼應,扮演著敘事小道具的功效,兩個細節(jié)對人物感情的起伏具有見證的作用,匯聚了各自被感知的重要因素,具備了意象符碼的特征。意象符碼是細節(jié)把握的關鍵一環(huán),在文本中要著重把握出現(xiàn)的兩個隱喻性的意象符碼,即云杉的手勢和藍莓咖啡。這兩個隱喻性的意象符碼對于細節(jié)的凸顯和人物內(nèi)心世界的展示具有其他意象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們對敘事功能的發(fā)揮產(chǎn)生了實際的效用。
她的手臂在空中畫出的動作,觸動了我內(nèi)心深處的某種東西,我感受到云杉沉靜中隱藏著掙脫一切羈絆的活動。
她進到屋里,過了一會,端著一杯咖啡出來。她把咖啡放在我面前的木桌上,說,藍莓的。
她畫出的動作,并沒明確地交代是一個什么手勢,可是通過文本的描述,會知道她雙手畫出了一個心,云杉正在用無聲的方法向“我”表達愛意,遠比直接說出來更具震懾力,此時無聲勝有聲。而“藍莓咖啡”,藍莓即唯一,是“愛你一輩子”的意思;“咖啡”具有清腦醒神的功效,她可能希望“我”能做出一次正確的選擇。這是一首無聲的哀怨戀歌,是我心中永遠的藍莓。■
參考文獻:
[1] [法]熱拉爾·熱奈特.敘事話語、新敘事話語[M].王文榮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2] [荷]米克·巴爾.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M].譚君強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3] [美]希利斯·米勒.解讀敘事[M].申丹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4] [法]羅蘭·巴特.S/Z[M].屠友祥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
作 者:祝強,山西師范大學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
編 輯:張晴 E?鄄mail: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