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具有悠久的歷史,一尊形神兼?zhèn)涞牡袼苁菢O具感染力、號召力和穿透力的,它能激發(fā)人的情感,鼓舞人的意志。雕塑不僅具有藝術審美價值,而且是歷史變化發(fā)展的實證。
(一)一代偉人毛澤東以超人的智慧、卓越的才華、前瞻的理論、輝煌的功績,得到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仰慕與敬重。他的思想鼓舞了幾代人,他建立的豐功偉績永遠福佑國人并留在人民的記憶中。由此,“文革”期間,毛澤東主席塑像在神州大地的出現和風靡,也就不難理解了。可以說,這既是特定時期的時代產物,也是歷史的必然現象,更是廣大人民群眾謳歌毛澤東主席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做出的杰出貢獻的一種表達方式。
(二)上世紀60、70年代,全國各地修建的毛澤東主席戶外塑像究竟有多少尊?據稱,當時僅八區(qū)三縣的重慶市就修建主席塑像達300尊之多。有關部門在1978年7月底給出了一個統(tǒng)計數字:全國各省市黨政機關大樓內、各大中城市廣場和企業(yè)內小廣場共建有主席塑像2115尊。
湖南作為毛主席的故鄉(xiāng),對主席的感情自然更深一層。所以,“文革”時期也是建造主席塑像較多的省份之一。根據一些老人回憶,“文革”時期在湖南境內建有主席塑像數十尊,比較有特色的除清水塘主席塑像外,就數長沙市五一廣場的毛主席塑像了。當年,在長沙市五一廣場的中間,坐北朝南、巍然矗立著一尊巨型毛主席塑像,雖然這尊主席塑像因為種種原因已經不存在了,但從筆者保存的一組照片看,這尊主席塑像的造型為“揮手型”,著海軍藍軍大衣,像的總高度為12.26米,1969年修建。因為這里是一個十字路口,主席塑像位于轉盤的中心,所以十分雄偉壯觀。
(三)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文革”期間全國各地建造了這么多的主席塑像,唯獨中國首都的象征——天安門廣場上沒有立毛澤東主席塑像。作為國家的締造者和人民心中最偉大的民族英雄,在國家首都的中心廣場上豎起開國領袖的塑像,當然是無可厚非的。因為從深層次看,塑像本身不是代表個人,而是代表一個英雄集體。崇尚英雄是美德,社會發(fā)展需要英雄輩出。但為什么在天安門廣場上沒有修建主席塑像呢?這與毛澤東本人有
第一種是主席著海軍藍軍大衣、雙排扣、戴軍帽,右手前揮,左手自然下垂或拿軍帽放于身后,表達的意思是“毛主席揮手我前進”。
第二種是主席著單排扣軍大衣,揮右手,左手拿軍帽,自然放于左腿邊,軍大衣的下擺衣角輕輕飄起。
第三種是主席著風衣、揮右手,目光遠眺,若有所思。
第四種是主席著軍大衣或風衣,目光慈祥可親,遠眺前方,雙手放在身后,堅定而沉著。有的人稱之為“背手型”。
第五種是主席著夏軍裝,戴軍帽,揮右手,左手有兩種姿態(tài),一是放于左腿邊,一是放在身后。手上一般拿著軍帽,寓意“毛主席是我們的紅司令”。
第六種是主席著短中山裝,揮右手,左手或放在身后,或放在左腿邊,目光凝視遠方,體現“毛主席是我們偉大的導師和舵手”。
除此外,還有個別的造型為主席著短中山裝,右手拿一份資料,有個別的是主席左臂戴著紅衛(wèi)兵袖章,而湖南桂東縣塑建的主席像則是主席在紅軍時期的造型,這也是當時最獨特的造型之一。
(五)“文革”時期建造的主席塑像,在規(guī)格和高度上都有政治寓意,或有紀念意義。主要有以下三種:
第一種:總高度12.26米,其中像身高7.1米,基座高5.16米。這是復旦大學創(chuàng)造的“三數模式”:總高度12.26米,寓意著主席誕生日:像身高7.1米,寓意主席是中國共產黨的締造者:基座5.16米,則寓意文化大革命的綱領性文件《“5·16\"通知》的發(fā)表。
第二種:總高度10.1米,其中像身高7.1米,寓意主席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國共產黨的締造者。
第三種:總高度8.1米,其中像身高5.1米,分別寓意主席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締造者和對工人階級的無限信賴。
也有例外,如沈陽中山廣場和成都天府廣場的主席塑像,加基座高達20米以上。
(六)“文革”時期修建的主席塑像,材質多樣,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材質:
第一種:鋼筋水泥結構,也叫鋼筋混凝土結構,這是當時主席塑像中用得最多的材質。
第二種:石頭雕刻。主要有漢白玉、大理石、花崗巖石和麻石等。
第三種:金屬鑄造。主要有鋁合金、黃銅、紫銅澆鑄,或生鐵、不銹鋼等鑄塑。這些都是比較昂貴的金屬材料,所以當時全國不是很多。
第四種:玻璃鋼材質。這種材質在當時來說,是一種新型的材料,質量比較好的是常州253廠生產的。
(七)“文革”時期塑建的第一尊主席塑像,是清華大學二校門那一尊。1967年5月5日,《人民日報》在頭版頭條的位置,以《偉大領袖毛主席的巨型塑像在清華大學落成》為題,報道了清華大學毛主席塑像落成的盛況:“4日,在清華大學,萬眾歡呼,群情沸騰。一座巨型的毛主席全身塑像,在清華園矗立起來了!這座用鋼筋水泥制作的毛主席塑像,加上底座,高達8·1米,像雄偉的泰山,巍然屹立在清華大學校園中心。毛主席身穿軍大衣,神采奕奕,高舉他老人家那雄勁的手臂,為無限忠于他的革命師生和億萬人民指出前進的方向?!?/p>
建造這尊主席塑像的倡議人是時任清華大學建筑系美術教研組副主任的程國英,塑像的設計者為北京玉雕廠的葉毓璋,塑像建造是由美術教研很大的關系。
1950年10月,北京市第二屆第三次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建議,中央能否考慮在天安門前建立毛澤東主席大銅像,以體現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毛澤東知道這件事后,立即寫信給周恩來總理,明確表示不同意。即便到了1967年,當塑像之風刮遍全國時,毛澤東看了中共中央辦公廳送來的簡報《全國各地群眾正在積極塑造毛主席巨像》,立即揮筆在簡報上批示:此類事勞民傷財,無益有害,如不制止,勢必會刮起一陣浮夸風。請在政治局常委擴大會上討論一次,發(fā)出指示,加以制止。
根據毛澤東批示,中共中央于當年7月13日發(fā)出了《中共中央關于毛主席塑像問題的指示》,其中特別強調:“建造毛主席的塑像是一個嚴肅的政治問題,每一座塑像都應當保證政治上、藝術上的高質量,傳之千秋萬代。這只能由中央統(tǒng)一規(guī)劃,在適當時機、適當地點建造,才可能做好。現在某些群眾組織那種匆匆忙忙的做法,不僅會造成經濟上的損失,而且會造成政治上的損失?!?/p>
應當承認,“文革”期間修建的毛澤東主席塑像,絕大多數是有一定藝術水平的。這是因為,當時是最講“政治”的年代,藝術上講究精益求精,一絲不茍,特別講究在政治上向黨和人民負責,而且當時參加雕塑主席像的都是一些優(yōu)秀藝術家,他們懷著對主席的一片忠心,不講價錢,不計報酬。
(四)“文革”時期主席塑像的造型,講究大氣、大方,講究一種精神,一種氣概,講究革命的氣質,一句話,主要是在精、氣、神三個方面下功夫。這個時期主席塑像的造型主要有以下幾種:組主任宋泊和夫人徐沛貞、教師郭德菴、北京工藝美術總公司的雕塑家張松鶴等人完成的。塑像采用鋼筋水泥進行實心灌注,由該校土木系完成,塑像工程總負責是校紅衛(wèi)兵組織“井岡山兵團”的高魯冀擔任。塑像落成前,清華大學“井岡山兵團”的負責人蒯大富通過葉群請林彪為塑像落成題字,林彪題寫了“偉大的導師偉大的領袖偉大的統(tǒng)帥偉大的舵手毛主席萬歲!萬歲!萬萬歲!”當時,這個題字就鐫刻在塑像的基座上。
后來,絕大多數主席塑像的基座,都鐫刻了林彪的這個題字。
1967年5月5日后,全國各省多所高校聞風而動,紛紛在校內修建起主席塑像。
(八)“文革”時期修建的最高最大的主席塑像,是沈陽中山廣場毛主席塑像及基座四周的群雕。這尊主席塑像是“文革”時期塑像的精品,集合了眾多雕塑大家的智慧。由著名雕塑家、魯迅美術學院雕塑系田金鐸先生領銜創(chuàng)作,參加者有田金鐸、孫家彬、楊美應、高秀蘭等藝術大家約70余人。整個雕塑高20.5米,其中主席塑像高10.5米,基座高約8米、底座高約2米,寬11米、長23米,群像高3.5米,整個雕塑造價當時就達180多萬元。有專家認為,這件由沈陽魯迅美術學院創(chuàng)作的毛主席塑像作品,和四川美術學院創(chuàng)作的《收租院》雕塑,均為那個時代的精品之作。
(九)1980年7月30日,中共中央發(fā)出《關于堅持“少宣傳個人”的幾個問題的指示》,指出:毛主席像、語錄和詩詞在公共場所過去掛得太多,今后要逐步減少到必要限度。文件發(fā)出后,由于對文件精神的各自理解,一些地方開始拆除主席塑像,其中許多有歷史和藝術價值的主席塑像也毀于一旦。
由于一些藝術家和群眾對留住塑像的強烈愿望,現存的主席塑像才得以保存下來。當時,作為成都天府廣場毛澤東塑像工程部雕塑組組長的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龍德輝教授,曾接到成都有關單位的電話,詢問他天府廣場上的毛澤東塑像的內部結構,是否能夠在一夜之間拆除掉?龍德輝回答:13米高的塑像由13塊漢白玉拼疊而成,石料內部貫穿后用預應力的方法鎖緊,想一夜拆除根本辦不到……
現在已經是云南省級保護文物的麗江東方紅廣場上的毛澤東塑像,在那個時期也曾被計劃拆除。據當地一位老人講,當時縣里落實了施工單位,但是,施工單位得知是拆除毛澤東塑像后,婉言拒絕了。之后,再也沒有人提及拆除塑像的事情。
在沈陽,對當時叫“紅旗廣場”上的毛澤東塑像及四周群雕的去留問題,時任遼寧省委第一書記的任仲夷曾責成有關部門走訪參與塑像建造的部隊、美術學院、工廠等單位,召開座談會廣泛聽取各方的意見。絕大多數人都建議保留下來。雕塑家何中令說:都拆光了,我們還能給歷史留下點什么!最后,任仲夷拍板:不拆,進行維修和維護,并適當去掉一些不合時宜的雕塑小組圖。這樣,這尊后來曾入選建國50周年最佳室外雕塑的巨型毛主席塑像才得以保存下來。
(十)“文革”期間的毛澤東塑像,大都由著名的畫家和雕塑家創(chuàng)作,而且很多是同一個模具的翻制品。這些著名的畫家和雕塑家是:張松鶴、田金鐸、郭德菴、盛揚、曹春生、劉小萍、張德宏、葉毓璋、高魯冀、白瀾生、楊美應、高秀蘭、張玉龍、龐高軒、陳繩正、張秉田、何中令、孫家彬、龍德輝、丁偉、褚璞、張玉林、王照善、李振才、劉欣、楊振榮、陳文遠、楊發(fā)榮、李宇翔、盛和淳、毛興章等。
隨著時間推移,留存的主席塑像政治色彩越來越淡化,藝術價值越來越凸現出來。特別是一些藝術水平和歷史價值高的主席塑像,已經被各級文物部門定為不可移動文物。據統(tǒng)計,現存的200余尊主席塑像中,已有沈陽中山廣場、成都天府廣場、長沙清水塘、云南麗江東方紅廣場和陜西秦川機床廠等20余尊主席塑像被公布為省級保護文物。這些主席塑像,應該說都是比較成功的藝術精品,在一個時期內代表了我國雕塑藝術的最高水平。因為這些主席塑像都是由專家和大家設計、雕塑的,不僅有較高的藝術和文物價值,而且已經融入中國文化之中,成為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十一)“文革”時期塑建的主席塑像,如今大多數已經成為各地紅色旅游的重要目的地。當年的政治符號,如今已逐漸顯現其文化沉淀和商業(yè)價值,毛澤東塑像的今昔,微妙地折射出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毛澤東同志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zhàn)略家、理論家,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開拓者,是近代以來中國偉大的愛國者和民族英雄,是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是領導中國人民徹底改變自己命運和國家面貌的一代偉人。正如江澤民曾說過的:“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沒有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爆F在巍然矗立在中國大地上的數百尊主席塑像,是這種民族精神的重要表達方式,是中華民族刻骨銘心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