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歲的兒子不喜歡干活,我就用金錢獎勵的方式來鼓勵他:刷碗5毛錢、洗襪子1元、拖地2元……錢不多,兒子卻很踴躍,而且活兒也干得不錯。但我沒想到,后來他下樓給媽媽送鑰匙也要價1元,幫忙照顧小弟弟也要5元錢。我不想再物質(zhì)獎勵了,但希望孩子能養(yǎng)成幫家人分擔家務的習慣。
在孩子成長的某個階段,用物質(zhì)來獎勵,表達的是我們對孩子某個行為的肯定、鼓勵和“你要繼續(xù)這樣哦”的期許。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父母要有讓這種方式逐漸淡化、拔高的能力。因為孩子一天一天在成長,10歲孩子已經(jīng)從外在往內(nèi)在發(fā)展了,我們在教育過程中采用的方法,也要有發(fā)展和提高。
父母要尊重孩子凡事都想用錢來計算的欲求同時,還要將他往更寬廣的方向引導。和孩子一起,討論哪些事項是長了這么大的男子漢應該做的,哪些是做了后讓父母驚喜的。而驚喜的事情,則可以獎勵。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他要這些金錢獎勵的動機:比如攢了這些錢想做什么?和孩子一起進行一場游戲,讓他列出每天想用錢做的事情的清單。媽媽也可以在旁邊列上自己為孩子做事的清單,標注上值多少錢,讓孩子通過比較,明白很多事情也可以因為愛、責任、信任和開心去做,金錢不是做事的唯一動機。當然具體的方式,還需要父母在對孩子充分了解的基礎上,找到一種不露痕跡的適合他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