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進(jìn)門記者就看見,楊慕蘭家客廳的桌子上整齊地擺著幾十本厚厚的刊物,封面上醒目地印著“家月報”的字樣。這可不是從報亭買來的,而是楊慕蘭和丈夫王和主辦,由一大家?guī)资谝黄饎?chuàng)辦的一份刊物,它的目標(biāo)讀者也很特別,就是這個大家庭里上上下下的幾十號人。
“我們辦自己的家報已經(jīng)6年了。6年來,家報受到老老少少的喜愛,大家積極踴躍地投稿,還爭著搶著要上封面人物。大家像寶一樣珍藏著家報,因?yàn)樯厦嬗忻考业氖?,也有每家的情,還有一大家人的情。你去看看,哪家不是一本不落地保存著。偶爾有誰家找不到哪期了,就急著慌著給我打電話,我就想辦法給補(bǔ)上。”楊慕蘭說起這份 “家月報”,滿是欣喜和驕傲,這份刊物讓她和丈夫,還有這一大家人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原本就情濃的一大家人,因?yàn)檫@份家報,情更深了,2014年還被評為首都最美家庭。
這是他們夫妻“一起做過的事”
她說,以前只顧忙工作,欠家人太多。退休了,她終于可以回歸家庭,可以跟丈夫一起做一件“共同”的事,那就是經(jīng)營家報。辦報的過程中,他們開始“三天兩頭”彼此贊美和肯定,這是以前從沒有過的。
6年前,楊慕蘭和丈夫王和同時退休。退休后,兩人又同時被返聘,但楊慕蘭拒絕了。這么多年為了工作,她欠這個家太多,如今退休了,她想全身心地投入到家庭,好好給丈夫做做飯,好好打理一下這個家。
楊慕蘭在街道辦事處工作了幾十年,曾在4個街道辦事處當(dāng)領(lǐng)導(dǎo),那些年,她常常是忙得顧不上家,顧不上照顧年邁的婆婆和年幼的女兒。很多時候,她中午沒時間回家做飯,都是同事幫她給婆婆送飯;女兒很多時候都在姥姥家吃飯。
退休前那幾十年,把事業(yè)視為生命的楊慕蘭就是這樣忙著過的;退休了,楊慕蘭打算好好補(bǔ)償一下家人??烧骈e在家里,她卻不習(xí)慣了?!懊刻煲槐犙?,不知道該干嘛,我心里那個難受啊。開始想著要回歸家庭,可家務(wù)活那點(diǎn)事,做做就沒了。有幾次,我還為這‘清閑’掉了淚。”
但很快,楊慕蘭就有“事”做了。
3個月之后,也就是2009年的清明節(jié),楊慕蘭和婆婆家的一大家人聚在了頤和園。兄弟姐妹每年清明節(jié)都有一個慣例,就是到頤和園踏青、聚餐。聚餐時,楊慕蘭的女兒和侄女,提議辦份家報,因?yàn)橥鹾驮趫笊缱隽?0多年的編輯記者,家里有這樣的“資源”。就這樣,楊慕蘭和王和成了家報的創(chuàng)始人。
“剛開始我們倆的壓力還挺大,怎么也想象不出來這家報辦出來是什么樣兒?!苯?jīng)過夫妻倆的激烈討論,家報最終就成了現(xiàn)在的模樣:內(nèi)文部分自己打印,彩色封面到外面打印;刊物的定位也隨之確定下來,就是圍繞“家”來寫文章,圍繞“家”來講親情。
楊慕蘭在發(fā)刊詞中寫下了這樣的文字: “家,是幸福的港灣,可以遮風(fēng)擋雨;家,是生活的驛站,由此出發(fā)會遍嘗酸甜苦辣;家,是一條船,在漂流的進(jìn)程中,有了真愛的繁衍生息。這條船,載著我們穿越漫長的歲月,無論是風(fēng)平浪靜,還是激流險灘,只要家人維系著這條船的牢固,一切艱難險阻,都將在親情面前退卻……”
經(jīng)過20多個日日夜夜的精心準(zhǔn)備,家報第一期出刊了,雖然只有薄薄的25頁,但楊慕蘭和王和拿在手里還是激動了好久?!罢嫦袷亲约旱暮⒆右粯樱湎в旨??!?/p>
之后,家報開始有了第二期、第三期……楊慕蘭對于自己的文章斟酌得越來越多,文字也開始變得越來越講究,當(dāng)她寫下“一個有記憶的家族才會有希望;一個會思索的家族才會有力量;一個有親情的家族才會新人輩出;一個會相攜互勉的家族才會家和興旺”這樣的文字時,王和在一旁直點(diǎn)頭:“真不錯?!?/p>
“被大編輯表揚(yáng)了、肯定了,我心里覺得特別美?!睏钅教m很珍惜這“來之不易”的贊揚(yáng)。夫妻這么多年,兩口子很少把贊美和肯定掛在嘴上,“即使心里有,也很少說出來?!笨蛇@份家報,卻讓夫妻倆開始相互說“好聽話”了。
丈夫王和也深有同感,“我在報社工作30多年,寫出來的稿沒聽她說過好,可在家報上寫的文章卻常常聽她叫好?!?/p>
在一起幾十年了,兩個人以前沒有一起做過一件事,如今一起做了;兩個人以前很少互相贊美和肯定,如今成了“三天兩頭”的事。
愛和親情在大家庭中傳遞、
匯聚
家報成了親人間彼此聯(lián)系和了解的一個渠道。因?yàn)檫@個原因,親人才更在乎它,更珍惜它。
楊慕蘭和王和的親人,不少都在北京,但還有一些是在全國各地,甚至國外,家報讓這些親人之間的聯(lián)系更緊密起來。
每次家報出刊時,在北京的親人都會找個地方聚聚。把家報拿到手之后,個個兒都“起勁”地閱讀,連聚餐吃飯都顧不上。“自己寫的文字刊登在家報上,每個人都是越看越覺得自己寫的好;除了看自己發(fā)表的文字,再看看親人身上發(fā)生的趣事、感人的事,也都挺高興?!睏钅教m邊說邊笑。
楊慕蘭按照年齡,把親人分成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楊慕蘭和王和屬于第一代,后面依次類推。家書上有一個“雷語”的欄目,就是針對第三代那些小家伙“雷人雷語”的記錄。第三代的小家伙正在成長中,他們常常會冒出一些生動有趣的話。
“琪琪高考前,王苒說:咱們給琪琪姐姐加油吧!王一趕忙說:媽媽,咱們趕緊開車去加油站吧!”
“十一,我們?nèi)チ饲帻埡珗@。一進(jìn)門就看見一個水上游樂場有一個水簾洞。姥爺說這是孫悟空的家,王一馬上就問:孫悟空怎么搬家了,怎么從花果山搬這兒來了?”
“帶他去鼓浪嶼,看見一棵芙蓉樹,垂下了長長的樹穗。我說,你看它像不像小辮?他說:‘像,那它肯定叫女生樹吧?”
……
每期的“雷人雷語”都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
家報的內(nèi)容很豐富,有第一代寫父母的,有第二代寫第一代的,有第二代寫第三代的……寫的過程,也是彼此增進(jìn)感情、重新回味親情的過程。
王和的外甥李侃寫過一篇名為《我的4個舅舅》的文章,把4個舅舅的不同特點(diǎn)刻畫得淋漓盡致?!皨寢尶傉f大舅十分有才,從小就是繪畫天才;我小時候特別害怕大舅,長大了才知道,他其實(shí)一點(diǎn)兒也不可怕。二舅一直在廣西工作,在我的印象里,他一直都有領(lǐng)導(dǎo)的派頭;二舅做得一手好菜,深得姥姥的喜愛。三舅是個讀書型人才,我小時候,姥姥常讓他‘去熬粥’,他倒是聽話,可人家一邊看書,一邊熬。老舅最大的特點(diǎn)就是善良、人緣好,退居二線的他仍是中心人物;目前他的正式工作除了培養(yǎng)外孫,就是辦家報。每次聚會,只要一靠近他,老舅嘴里就倆字‘交稿’。老舅呀老舅,咱辦家庭小報,你咋還這么兢兢業(yè)業(yè)呢,呵呵……”
楊慕蘭寫過一篇《二姐夫的“永久13型”自行車》。“在我的記憶里,那輛自行車‘前面帶著侃侃,后面坐著雷雷’的畫面,始終揮之不去。騎著這輛自行車,姐夫給家里買米、買糧、買菜;騎著這輛自行車,姐夫帶著姐姐上下班;騎著這輛自行車,姐夫給婆婆打飯、買早點(diǎn)、去醫(yī)院送飯。二姐身體一直不好,姐夫就騎著這輛自行車,帶著二姐去醫(yī)院;他還騎著這輛自行車,大冬天滿北京城找西瓜,大夏天找冷庫,為了給家人買點(diǎn)新鮮水果……”楊慕蘭的這篇文章把二姐夫給打動了,他看著看著,回憶起好多美好的時光,更對楊慕蘭記得這些并寫下來表示感謝。
家報里有許多這樣的文章,讓人看著,內(nèi)心就會生出溫暖與柔軟,那是最打動人的情感。
有一期家報,楊慕蘭把大家庭里每個人的生日登在了上面,親人們就開始翻著家報數(shù)每個月的“壽星”。為了給壽星過生日,一大家人差不多每個月都會有一次生日聚會。
每次一大家人聚餐,都有專門的“召集總監(jiān)”,負(fù)責(zé)尋找飯店、調(diào)度車輛、接送家人,還得提前調(diào)查哪家能去、哪家不能去,以方便安排合適的時間?!拔覀兊恼偌偙O(jiān)快成‘著急總監(jiān)’了,為一次聚會忙得不可開交??杉词惯@樣,他還是愿意為大家服務(wù),讓大家熱熱鬧鬧聚在一起。”
家報創(chuàng)辦滿一年的時候,楊慕蘭舉行了個獎勵大會,評選出寫稿最多的是誰,寫評論最多的是誰,寫反饋?zhàn)疃嗟挠质钦l……楊慕蘭和女兒去采購了很多獎品發(fā)給大家。拿到獎品,大家都挺樂呵,好多人又為下一年投稿鉚足了勁。2012年和2013年,分別是楊慕蘭的大姑姐和二姑姐的金婚,在家報的聚會上,楊慕蘭策劃了兩個姐姐的金婚活動,讓她們非常感動。
楊慕蘭和王和還在家報上開設(shè)了“記憶中的潘家胡同35號”欄目。潘家胡同曾是老王家在北京最早的定居處,當(dāng)時一家?guī)卓谌嗽?0平方米的老房子里,一住就是30多年。在潘家胡同35號發(fā)生過很多故事,他們有許多說不完的胡同情結(jié)和四合院故事,很多都刻骨銘心。“記憶中的潘家胡同35號”開設(shè)之后,親人中凡是在那里住過、生活過的都紛紛提筆回憶,寫出了《永遠(yuǎn)的35號》《胡同足球隊(duì)》《老屋的最后一餐》等感人的文章。這些文章讓一家人的記憶又重新回到幾十年前的時光、回到幾十年前的親情里。
“有些年輕人,因?yàn)楣ぷ髅Γ瑒傞_始對家其實(shí)沒有太多的感覺。可有了家報之后,他們對家庭成員更了解了,彼此間更熟悉了。而那些美好的親人之間的來往也讓他們很向往。還有一家人一次次聚會,在一起談家報、說親情,也讓這些二代的年輕人開始慢慢有了很強(qiáng)的家的意識。這大概也是家報隱隱藏著的力量吧?!?/p>
在家報里成長,獲得精神力量
有的人在家報里成長,有的人在家報里收獲感動和精神的力量。家報是一份記載和記憶,是珍貴的傳家寶。
“有許多親人都在家報中得到了成長。就說我那兩個姑姐,她們剛開始投稿的時候文字還有些生澀,可現(xiàn)在,真是越寫越好。大姑姐剛開始投稿,寫在紙稿上,用相機(jī)發(fā)來圖片,我們在電腦上一個字一個字幫她敲出來。但后來她開始自己練習(xí)在電腦上打字,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熟練了。七八十歲的人了,能有這樣的勁頭很讓人敬佩?!?/p>
“第三代”中的小雨點(diǎn),也是楊慕蘭嘴里很“值得一提”的孩子。
她6歲就學(xué)會漢語拼音,開始寫東西了。因?yàn)樾∮挈c(diǎn)所在的健美操隊(duì)經(jīng)常去外地參加比賽,看的聽的多了,她就有感悟,也有寫的沖動。加上她很喜歡聽媽媽讀家報,在家報的文章中也學(xué)到了不少遣詞造句,所以寫起來就比較得心應(yīng)手?!巴高^飛機(jī)的窗戶,我看見窗外有很多長得奇形怪狀的云。來到了昆明,我們坐大巴來到了海埂基地。那里有很多花草樹木,還有很多蝴蝶在花間飛舞……”
老師還問過小雨點(diǎn)的媽媽:這孩子詞匯量怎么這么豐富?媽媽告訴老師:“我們自己辦有一份家報,孩子愛聽愛看,從中學(xué)到不少。”小雨點(diǎn)一直想做家報的記者,但爸爸告訴她,必須寫夠10篇以上,她才能當(dāng)記者?!敖Y(jié)果孩子真的努力寫夠了10篇,而且文章的質(zhì)量非常好,我們就讓孩子當(dāng)了家報的記者?!?/p>
家報也經(jīng)常會報道一些“優(yōu)秀典型”,希望能帶給其他親人積極的力量。
比如,堂姐當(dāng)選為中科院院士,大孫女被評為全國十佳少先隊(duì)員,外孫周歲得了爬行比賽一等獎,外甥女榮獲公司十大優(yōu)秀員工等等。
不僅是成長,還有親人在家報中獲得了巨大的精神力量。
王和的二姐夫見人總愛說:“如果沒有家報,我也撐不到今天?!睅啄昵?,他得了直腸癌,家報陪著他走過了好幾年。那一年,二姐夫在家報上寫下了這樣的文字: “檢查身體時,竟得噩耗,自己已是直腸癌III期,這對我來說太突然了,怎么也沒有想到,這樣一場大病竟在不知不覺中來了。幸好有一個溫暖的大家庭,有女兒和下一代的體貼照料,使我5年重病心卻暖……”
“二姐夫喜歡發(fā)明,搞了很多專利,他每申報一項(xiàng)專利,我們家報就刊登一次,表揚(yáng)和鼓勵他;看他給大家做了什么溫暖的事,我們也及時在家報上表揚(yáng)?!背碎_心,二姐夫也變得非常有信心,他并不是沉浸在“我有病,我不行了”的消極思想中,而是積極地生活著。一直到2014年初,老人的病情惡化、癌細(xì)胞擴(kuò)散,一家人又給他做了本特刊,里面包括他許多生平經(jīng)歷。
“我們真是在跟時間賽跑,真怕增刊做不出來,他就離開,成了遺憾。還好一切都如愿了。二姐夫拿到增刊,在醫(yī)院的病床上,一邊翻看著,一邊掉淚,那里面記錄了他一生走過的路,還有親人寫的回憶他的文章。人到了那個時候,也許更容易受觸動吧,也會想太多這一輩子走過來的路??唇惴虻粞蹨I,我在一旁也掉淚?!闭f起那個場景,楊慕蘭還感觸深刻。
這期間,為了照顧二姐夫,家里“二代”的孩子們?nèi)汲鰟恿耍麄冚喠髋惆?,就連有些平時在家里不怎么干活的孩子也都出了大力氣?!昂⒆觽円舱媸潜M心盡力了,眼見他們那段時間一個個熬得都快不行了,可他們也不讓我們?nèi)?,怕我們累著?!?/p>
4個月后,二姐夫去世了,沒有留下任何遺憾。
2015年1月15日,是王和母親100歲的誕辰,一家人為母親做了本183頁、全彩的《母親誕辰百年紀(jì)念專輯》。在收集整理母親的資料時,一家人發(fā)現(xiàn)母親和父親之間深厚的感情。母親曾在給孩子們的書信中寫道: “在我心中,你爸爸是世界上最好的人。可剛60歲,他就離開了我。明年五一,就是你爸離去23年,可我竟然活了下來,這多虧你們姐弟6人和親友的幫助。我和你爸相伴38年,這38年間,感情是深厚的……”最終,這本紀(jì)念母親的專輯變成了同時紀(jì)念父母的專輯,也了卻了王和及兄弟姐妹多年前要給父親編本書的愿望。
如今,家報受到越來越多親人的喜歡,遠(yuǎn)至美國、加拿大,近至上海、西安、山東、沈陽等地的親人,都期盼能常??吹郊覉螅粤私飧嗉易宓男畔?。家報也為此出了電子版,方便各地的親人閱讀。家報還特意開辟了“家書抵萬金”的欄目,把網(wǎng)絡(luò)上的交流變成書信的形式,每期都有數(shù)十位親友參與,有的幾百字,有的三兩句,通過這些文字,可以看到親人之間的關(guān)懷和思念。
“家人們書寫的是心靈,投入的是親情,映襯的是和睦,維系的是感情,積淀的是家庭文化的自覺,存儲的是家庭與社會融合的正能量?!睏钅教m一口氣總結(jié)了很多自己的感受。
楊慕蘭一直說,快樂是可以被傳染的,你快樂,所以我快樂,所以他快樂。其實(shí),親情和對家的愛也是可以傳遞的,因?yàn)槟銗?,所以我愛,所以他愛?/p>